国学吧 关注:222,747贴子:610,883

【国学】老子我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老子》47
此章意思很奇怪,好象老子家装了电脑,不出户,甚至连窗都不需打开,就可知晓天下。讲故事一样嘛?不是的。要知道大凡古今中外真有大智慧、大学问的人,都善于譬喻。譬喻是拉近平凡人与大智大圣人之间较好的沟通桥梁,使其学说更益于别人接受、领悟。释迦文佛、庄子自不必说了。其实老子、孟子、孔子他们亦是此术高手。故而这一章我们不能简简单单的用所谓的唯心唯物一统了之。
既然不出户,在老子的时代怎么知天下呢?那就先得解释两个关键词——户及牗了。从字面而言户牗指的是门和窗。但实际上老子在此处只是借用了它们的功能,以此来隐喻人体的功能。户和牖实指身心和七窍(九窍)。而通过身心的隐喻更近一步的象征说明人的欲望。人一旦为了不断满足向外的各种欲望,去攫取,去掠夺。那他对自身的了解和内观就会很匮乏。试想,一个人如果对自身都无暇了解透彻,有怎会真正的参透这个五彩缤纷花花绿绿的世界,乃至宇宙生命的本来面目呢?故而老子说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楞严经说反流全一,六用不行,说的就是要向内观察。圣人禀此而达到不行而知天下。他知晓什么呢?知晓所谓天地万物本就是一体。“人”也不过是其中之一,无非承载了更多灵秀之气,更能参透天地万物之正道而已矣。横渠之“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亦正此意。
然甚遗憾。现代文明是西方的文明。西方讲究向外不断探索,不断深入那些遥远的不可知的奥区。这固然推动了现代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可只知一味的不停向外向外,却反而忽略了自身及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以至于现在的科学用在生活上变得相当捉襟见肘,在很多方面都甚至无法圆满的解释。故而在这个全新的时代,我们应该重新重视起堙没已久的东方——特别是传统的中国文化。五四以将,很多有远见的学者都想要寻一条真正能融合东西的文化道路,耗了很多代学人的智慧,又有几人真能贯通!可不叹乎!其实中西又何必执意贯通呢,中西文化恰似硬币之两面,本不龃龉,关键还是在于如何阐发利用。


IP属地:浙江1楼2012-12-09 18:33回复


    2楼2012-12-09 18:38
    收起回复
      首先在字句上,“不见而名”应该是“不见而明”的衍字。我发现我们解释经典的时候都有一种中西文化对比的本能了。向外和向内的分歧其实我也在纠结。这种向内自省式的思维与探索方式,到底对我们的文化发展有多大的影响?
      好吧。明天我的《论语》来一句: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个也是关于向外的彼岸未知探索与向内的此岸关怀的分歧。


      3楼2012-12-09 19:02
      收起回复
        作壁上观!


        来自贴吧神器4楼2012-12-09 19:23
        回复
          老子的《道德经》有很多用现在的唯物观点来解释给人的感觉就是牵强赴会,但是对比历史上的有关得道高人的记载就好解释多了,所以我个人推断老子应该是个“得道者”。孔夫子90%以上不属于“得道者”行列,据说孔子曾经静坐过三天,结果毫无所得,所以认为“不如学”。此外,孔子太重名利,所以得道的可能性不太大,他晚年的时候心境平和了,不过从他留下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来看,最多触摸到一点道的边。


          IP属地:河北5楼2012-12-09 19:31
          收起回复
            当时读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那一句是,想到金庸老先生从中悟出武学,把它引用为他小说中《九阴真经》下卷的开头,而我读到那句话的时候想到的是化学中的勒夏特列原理,这句话可以是勒夏特列原理的高度概括。所以老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2-12-09 20:02
            收起回复
              喜欢这样的帖子呢。


              7楼2012-12-09 21:15
              收起回复
                其实,我个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天下万事万物的变化都不能出道右,所以知道了道以后,就能知天下了....个人理解


                8楼2012-12-09 21:24
                收起回复
                  楼主的见识,具有自己的切实感受,这种结合了生活的实际的体验的,才是真正的学习的方法。至于感受几分,哪怕一分,都是一百分……


                  9楼2012-12-09 21:27
                  收起回复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额后面似乎还有这句话。。
                    根据老子的观点,感觉理解前面那个“知天下”,可以从这里看。老子说“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就是说人过了赤子这个阶段,就不在“含德厚”了。然后结合这句话,所以我认为老子说的“知天下”,应该是知天下之变,而天下之变莫出道,是指事物变化的本质,并非是指知道事情的肤浅表象.....个人见解
                    


                    10楼2012-12-09 21:29
                    收起回复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其实“用”即“有”,而关于有无,在道可道一章老子已有了说明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进一步就有了“无,观其妙”和“有,观其徼”,所以“知天下、见天道”便也可以了。(我意不知明否?我之陋见罢了。)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2-12-10 00:57
                      收起回复
                        至于“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人一旦偏离了那冥冥中的天道,那还能得到什么?有人会说,我又不信命,也不信命中注定这回事,什么冥冥中的天道,见鬼去吧!试想想自己的过去,出生,成长,做的每一件事,你为什么会这样?这不就是命?活着,就是在印证命,把命中注定的完成。(拿到学问上也是如此,理解一旦入了偏颇,那就会收获甚少以致于无获了。)所以终究得回到天道,回到正确的路上,才会到达目的地从而有所获,当然,还得守住本心(亦可说守住天道),要知道人欲难祛,所思也会有差池。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2-12-10 01:21
                        收起回复
                          楼主说的不错,虽然只是揣测,不一定是老子原意,其实后人的解释都是揣测,但确实有道理。其实就是所谓内观,先向内看。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13楼2012-12-10 14:12
                          收起回复

                            9966999999966699999996699666699666999966699666699
                            9969999999996999999999699666699669966996699666699
                            9966999999999999999996699666699699666699699666699
                            9966669999999999999666669999966699666699699666699
                            9966666699999999966666666999666699666699699666699
                            9966666666999996666666666999666669966996699666699
                            9966666666699966666666666999666666999966669999996
                            


                            14楼2012-12-12 10:39
                            回复
                              不错


                              15楼2012-12-12 16: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