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万里吧 关注:1,610贴子:45,702
本楼在对黄老的介绍之后,仅作为黄老的著作、书信、论述、经典名句的集中展示,跟帖时要特别注意,说明原文的来源。所有跟帖不得使用签名档,相关评论仅仅可以插楼。


IP属地:辽宁1楼2012-12-10 12:51回复
    水利专家黄万里郁郁而终
      半个多世纪以来,黄万里以学识渊博、观点独到而蜚声中外,更以敢讲真话、仗义执言而在学界独树一帜。从这个意义上说,黄万里的离世意味着,在国内重大水利工程讨论上,另一种声音的消失。
      黄万里,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著名水利工程专家。自1937年留学归国起,倾毕生心力于国内大江大河治理。9月4日的追悼会上,他的一位学生告诉记者:在国内水利学界,多年来,黄万里代表着科学家的良心。他当年的助教回忆说,黄先生最大的特点就是为人耿直,敢说敢言,不管什么时候,不管针对谁,他都是照说不误,有时可以说是口无遮拦。在他对三门峡工程的意见中,这种性格得到了体现。
    2001年8月27日下午3时5分,在清华大学校医院一间简朴的病房,90岁的黄万里先生溘然而逝。生前卧病,90岁高龄的他几番涕泪纵横,反反复复只有一句话:“他们没有听我一句话啊!”
      前不久,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副巡视员王井泉坦承,三峡工程设计时确实没有充分考虑建成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承认工程对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蓄水也有影响。这是中国水利系统官员首次公开承认三峡工程的设计有失误。
    


    IP属地:辽宁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2-12-10 14:29
    收起回复
      亲属
      父亲:黄炎培
      岳父:丁惟汾
      妻子:丁玉隽
      长女:黄且圆(现居住于北京)
      次女:黄无满(法国)
      小女儿:黄肖路 (1982年自北京移居美国马里兰州)
      长子:黄观鸿(移居美国) 次子:
      黄二陶(美国) 幼子:黄鲁淳(香港
      


      IP属地:辽宁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2-12-10 14:33
      回复
        题目:我看《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纲要》
        作者:黄万里
        文章来源:读书,1998年第10期
        转自:http://www.eywedu.com/20/98/100504.htm


        IP属地:辽宁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楼2013-01-30 20:44
        回复
          其次, 我们要理解, 我国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外国人说我们只有全球百分之七的耕地却养活着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就是说我们能以少量的耕地充分利用水资源以养活偌大人口。凡国家的水资源消耗主要是用在农田上, 约占百分之八十—— 八十五。我国夏季海洋湿暖气团登陆的占百分之七十的全年水量, 多半由农作物利用掉, 部分多余的成为地面流即径流, 集流成江河, 连同地下潜流, 成为河中的川流。川流乃是残余的水资源, 部分可以抽起来用于灌溉、工业和生活用水。由科学院张光斗、陈志恺等提出的水资源, 定义为所谓江河出口综合的年水量, 竟不包括植物蒸发量这一大笔水量, 于是得出我国水资源贫乏, 在全世界排行第六的错误结论。
          我国在淮河以南及东南部水量有余, 两广年种三季作物, 江淮两季半, 缺的是耕地, 不是缺水。黄淮海也勉种两季, 东北种一季, 利用冬雪融水亦已足用。全国唯有西北真正缺水, 而可耕地很多, 俗称“有水便是地”。总的说来, 我国最缺的是可耕地, 通过调节多年平均年水量尚能养活偌大人口。明白这点, 若正确地运用水资源, 黄河“水少沙多”, 不是坏事。


          IP属地:辽宁19楼2013-01-30 20:45
          回复
            第三, 我们要认清, 地区水土保持、干流造坝等都是对个别工程( infrastructure) 的设计规划。而流域规划除应包括这些个别工程外, 是对整体流域的运筹( System engineering 俗误译为系统工程)、是对整个河道, 例如对黄河上下游全面整体的规划。
            水土保持对于上游地区农业完全必要, 也可能大体上做到。但因黄土层在风沙堆积的过程中陆续降雨被形成了许多垂直孔洞, 可以高达几十米。一遇大雨, 这些孔洞同时被雨水充满。临近河岸的黄土层常一片一片地剥落下来, 形成直壁。所以平面或斜面上的表土及洼沟水土可以被保持不动, 但大片黄土仍可落入河道里。
            当水流经过河床, 一定会挟带一定量的泥沙同行。许多测验都证实输沙率略和流率的平方成正比, 除非流尽河干, 否则河中必有沙流,故凡河床质为泥沙的河道只要有清水的河流, 泥沙一定会输向下游。
            水土保持作为农业的措施是可以而且应该做得到的, 但把它作为“拦排放”治河方法中的重要策略是做不到的, 也是完全错误的。拦河筑坝以蓄水沙, 如小浪底坝, 只有有限期的效果, 经济上不合理, 亦非良策, 实际上这种做法是把沙多易淤的困难留给子孙。
            第四, 从整体运筹的角度来看, 凡是河流的上游必然在被冲刷, 下游在被淤积的过程中。这是指对一长段河流、经过相当长的过程而言,分析用的是统计的方法, 而不是对一定地点、当一定时刻用数学力学方法分析的结果。以两道长堤夹住河流, 在下游欲将挟带下来的泥沙全部排出去, 途中水流渐减, 坡降渐平, 路途加长, 沿途不淤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 “拦、排、放”中排的策略是错误的。以堤防排沙, 直出河口, 中途不淤, 是不可能的。
            明末潘季驯用过束水攻沙的治河法没有成功。论理用于个别河段未始不可。但束水后河段上下两端落差将加大, 坡降将加陡, 若许多河段这样做, 水面纵断面将超过河道自然落差所许可。这又是一个只适用于个别工程, 却不能用于下游河道整体运筹的治河方法。


            IP属地:辽宁20楼2013-01-30 20:46
            回复
              第五, 在黄河整体运筹的拦、排、放诸策略中, 藉水土保持拦沙于中游既不可能, 泥沙不可能不下送到郑州以下; 两堤束流期望排沙出海而不淤中途又不可能; 于是只能指望滞洪区和滞洪水库以放出太大的洪水了。正如《纲要》四十四页所述:“分洪运用的风险和经济损失很大”,“存在问题较多”。于是加筑小浪底水库, 先拦沙二三十年, 成为对付这水少沙多的害河, 作为防洪的策略, 以免继续加高加固悬河两堤。这里显然没有想采用疏浚的治河方略, 因为欲增加过洪能力, 疏浚太费, 惟有加高堤最方便而省钱。
              第六, 人们普遍地主张采用拦排放的治河法, 不理采拦排无效、放又风险, 却忘了这河曾淤出了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二十五万平方公里( 其他世界三角洲最大的如珠江三角洲等只有一万多公里) 它还淤塞了海河、淮河的尾部, 成为一望无际的仅次于巴西亚马逊河下游平原的世界大平原。这华北大平原除了自然降水、太行山下来的山西余水外, 两季种植仍嫌水缺。黄河北行时原曾路过这里, 其后运河曾长期作为南北运输大动脉。如今黄淮海平原缺水, 当然要考虑将黄河作为干渠南北分流。而黄河治理规划却规定, 河应在两堤约束下排沙, 全河流水被派定担任尽量输沙出海的任务, 以免河身继续淤高。按整体运筹的原理, 黄淮海平原的水利建设和整治黄淮海河道原是一件事的两方面。人民责备我们把一件事孤立起来分为两种规划:“只知一条线, 不管两大片”。这种策划殃成了目前黄淮海平原缺水缺肥, 华北水道不通航的现实。历来学术上普遍性的错误认识, 使国民经济遭受莫大的损失,未有甚于此者!


              IP属地:辽宁21楼2013-01-30 20:47
              回复
                第九, 凡淤灌渠道必须设计用复式断面, 过水流率必须长期淹盖两边滩地断面, 否则闭闸停流。主槽两岸边必须护住使不坍塌。这样的螺旋流水( helicoidal flow) 会长期淤滩刷槽, 毋须掏挖清河。这些黄委工程师已在南岸试筑过, 积有经验。在未来大运河及大渠道上应能设计出恰当的复式断面和经济坚固的护岸设施, 使长期内主槽不淤且自动掏深, 而两岸滩地自然淤高, 能维持较长时期再易新线新渠。人们必然能建成精致的分流闸和分流渠道, 这是黄河分流策的根据。在一段时期分流淤灌后黄河槽身自然浚深, 毋须加高堤防来防洪了, 于是河治。人们欢迎更多的泥沙下来, 水土保持工作应改由农业部领导。下游会自然地淤灌增肥, 并造成更多的耕地。人们将额手称道:黄河乃是世界第一大利河! 它以最少的流水造成最多的土地, 它作为干渠, 自流灌溉。
                至于黄淮海河流整治与平原经济开发这一更大范围的整体运筹,请参阅《华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水利出版社出版, 第37 页)《论黄淮海河的治理与华北平原的整体开发》, 不赘。
                第十, 关于华北缺水问题, 东线调用江水, 所需抽水功率太大, 不合经济, 而且沿途拦截用水, 竟无法实施。目前调用些丹江口水是合理的,但不可加高丹江口大坝, 以免增多淹没地, 且安康水害已说明汉水卵石造害巨大, 原已沉积满汉水的卵石尚不知如何处理, 不宜扩大其灾害。
                作者认为, 从嘉陵江略阳以上或可引来约两万平方公里面积上两百亿立方米中一百亿立方平的水, 导入黄河或黄淮之间的耕地, 或许可能, 但笔者从未实测或详研, 只是一种建议。如若可行, 则工程较简便。作者不赞成经过黄河沿太行山引水北行。不如借用滹沱河水经十公里入大沙河北行, 再在滹沱河下游用黄河分流水归还。华北大平原须利用浅层地下水的预蓄及灌溉节水, 可以解决全区的用水。
                西线北调江水是最合理的计划, 如今黄河已建有八个水坝发电, 多引一立方米水, 可以节节增加电力, 可能是合理的长远计划, 这可引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 甚至西藏的雅鲁藏布江。这就可解决全华北、西北的用水, 黄河永不断流。
                (全文完)


                IP属地:辽宁23楼2013-01-30 20:48
                回复
                  题目:分 流 淤 灌 黄 海 平 原
                  来源:《读书》1999年10期
                  转自:http://bbs.gmw.cn/thread-164486-1-1.html


                  IP属地:辽宁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4楼2013-02-07 08:40
                  回复
                    凡是在这种淤积成隆起的三角洲上继续通过天然水沙流, 全河在长期内一定会继续淤高并延伸。某一段落在某次洪流涨落过程里仍可能出现冲刷, 这可以通过实测或力学分析得出。但在一长段落里长期内多次洪流过程下, 则结果一定是淤积的, 这须从长期观测或统计分析得出。从长期统计河貌演变的角度来看, 黄河和流派沿着流程向下, 随着时程前进, 坡降逐渐减平, 水流逐渐减少, 出口逐渐延伸, 而海流带走出口的泥沙又少, 这四个原因使黄河下游必然在延伸减坡中淤高。
                    这些淤积的泥沙在史前经过河槽淤塞、自然堤决口、河道迁移或分流等过程, 轮流散布在三角洲上。三角洲以桃花峪为顶点, 堆成隆突的圆锥体, 面上留有放射式的低水洼道, 面积达二十五万平方公里。洲面淤高着、扩展着, 进行较慢。在人类定居之后, 筑堤堵口, 淤积便集于两堤以内, 延伸只发生在河口, 就进行得很快了。近河口段不便筑堤, 于是淤决徙频繁, 人们便误认为利津是黄河三角洲的顶点。在这样的地貌上援用古今中外任何治河法, 如束水攻沙、宽河守堤、淤滩刷槽、集流冲沙等, 除非另施机械能抽水放淤两岸, 而欲使河槽自动维持不淤, 是不可能的。那些治河学说的不合理就在于凡对河槽冲淤的分析该作出长距离长时段统计分析的, 却运用了针对现象同时发生的力学分析。由此得出, 黄河在两堤约束下可令泥沙“下排”.. 的设想, 认为全部流水可以派给输送泥沙尽量出海的任务, 而不得分送两岸。这种想法殃成了目前黄淮海平原缺水、缺肥、华北水道不通航的现实。历来学术上普遍的错误认识使国民经济蒙受莫大的损失, 未有甚于此者!


                    IP属地:辽宁26楼2013-02-07 08:44
                    回复
                      世界上凡治理三角洲, 没有不是分流淤沙的, 有之, 其惟黄河。广东三水下的珠江,埃及开罗下的尼罗河, 罗马尼亚、土耳其下的多瑙河, 印度孟加拉的恒河, 巴基斯坦苏库尔的印度河, 无不多道分流出海。我们祖先为了防洪而修堤堵住决口, 是必要的, 但这样就加快了河槽淤积。或问何不设闸分流, 须知当时黄河上只有黄土看不到一块石头, 堵口只靠高粱梗和麻绳捆箱。怎敢筑闸于口门以控制洪水?到今天, 用钢筋混凝土和钣桩筑闸, 能有把握地节制水沙分流, 就该从桃花峪以下打开二十几个口门, 设闸分流, 使水沙广铺在各流派滩地上。其流只会很浅, 每年淤薄薄一层泥沙。
                      分流不仅疏水分洪, 枯水期也要分流。闸口底槛要设得低于河底。河堤临背高差五米以上, 陡坡分流会以高浓度拉沙出槽, 刷深大河, 使其过水能力大增。从此毋须培堤, 永无水患。历史上已成高堤, 足使大河安全过洪, 并不白修。注意惟有河身悬高, 才能刷出深槽, 分流排沙。由此观之, 当年必先有鲧之堤塞, 禹始分流有成。古今治水, 其理一也。若再在大河中用船设捣流棍激起沉沙, 则其效更著。
                      住两岸滩槽边坡。每次放水要从口门控制住一定水沙流率, 务使淹没两边滩地二三十厘米。这样才会使浑流淤滩, 清流回注以刷槽。若水小不足以没滩, 则闭闸停放。这样会使水沙远送, 而毋须掏挖流路。以往远程输送浑水, 或设多道跌水, 或横向分流, 费工清渠, 甚至无成。设每年平均用二百亿方水轮流淤灌, 每块地只轮到十天左右, 各水道大部分时间仍在排水。遇千年一度洪水纵使无坝拦蓄, 十二天出流约一百亿方, 除部分出海外, 各闸分流于六万平方公里上, 平均摊水亦仅一两百毫米, 并无泛滥或泛碱之虞。


                      IP属地:辽宁27楼2013-02-07 08:46
                      回复
                        在三角洲上土地迫需水沙淤灌, 细泥施肥, 粗沙打底排水。水土保持为了农业, 为了合理利用土地, 完全必要; 但对于治河, 分流淤灌, 泥沙当嫌不够, 并不需要拦截。全面拦截沟壑泥沙, 违背自然界上游切割、下游造陆的地貌演变规律, 也是根本做不到的。一九三三年以前国内未闻有水土保持治河之说, 美国罗德明教授倡导的乃是防治那些由于错误利用土地所造成的“人为的加速侵蚀”, 用以区别“自然侵蚀”。按黄土高原直壁剥落无法防止, 中游河内已储有大量泥沙, 出山清流会重新冲起泥沙带走。三十年来土保未见成效, “上拦”治河是不现实的。
                        为了减抵洪峰, 蓄水次年灌溉, 筑坝蓄洪以调节水沙流, 仍属必要。小浪底是正确的水库位置, 蓄水后可不影响潼关以上河道冲淤。但先修好的三门峡水库已沉积了六十吨泥沙, 且已上溯西安。应先改建三门峡坝, 降低厂房十五米, 利用坝下十六米落差排沙, 可望恢复该坝应有功效。在刷洗秦川积淤后, 才可修建小浪底坝。
                        这个惟一可行的治黄方略可以做到防洪、灌溉、通航、发电的目的年收效益可达数十亿元。在上游, 已修各坝皆应加设底孔排沙, 并添置通航设备。在下游, 把汛水转化为自流淤灌, 兼资航运, 大河得以自动淘深, 再毋须培高堤防。认识到上拦下排之不现实, 黄淮海平原得享其余沥。济宁之煤可以直输江南。汛水可灌蓄衡水南宫之库, 以便年际调节, 地下汲取。如此巨利, 厥赖分流。惟其挟沙多, 形成庞大的派域, 此策方行。黄河本非害河, 当人们正确地对待泥沙、对待所形成的地貌, 便成为世间稀有的利河。
                        分流淤灌的工程为了治河在源头搞水土保持或筑坝“上拦”,仍要让那些已经剥落到河槽里的泥沙继续随水流下去。这时由于下游本来迫需水和土, 毋须在上游保持它们, 而上游也不可能全面地保持水土, 以减少输沙量。


                        IP属地:辽宁28楼2013-02-07 08:47
                        回复
                          题目;论长江三峡修建高坝的可行性
                          来源;「当代中国研究」一九九八年第四期(总第63期)
                          转自http://www.360doc.com/content/06/0602/11/1712_126878.shtml


                          IP属地:辽宁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3楼2013-04-30 14:44
                          回复
                            论长江三峡修建高坝的可行性
                              黄万里
                              北京清华大学水利系资深教授
                              「当代中国研究」一九九八年第四期(总第63期)
                              在有关方面作出修建长江三峡高坝的决策前,笔者曾三次上书中央,建议勿修此坝;筑坝开始后,又曾三次上书,建议停工。多年来也曾一再请求,希望中央责成工程当局公开讨论三峡工程的可行性,可惜始终未被接纳。因此,只能在学报上展开技术性争论。美国总统曾来函咨询此事,我在致答时说明了此坝永不可修之理由,承其回函表示同意并致谢。各国有四个通讯社先后对我作了录象采访,除我国外已在世界各国的电视节目中播出。
                              长江三峡大坝不可修,首先是因为建坝工程本身的可行性研究结果不成立;其次是因为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有严重损害,一旦建坝蓄水后,将使金沙江和四川境内长江上游河槽中的砾卵石和部分悬沙在长江重庆段沉积下来,形成水下堆石坝,堵塞重庆港,其壅水将淹没合川、江津等城镇。


                            IP属地:辽宁34楼2013-04-30 14:47
                            收起回复
                              指导拦河坝工程的基础学科是土木工程中的建筑结构和水力学,水利工程规划涉及治河原理,其基础学科则是水文学。水文学始于1930年,是适应研究水资源利用和洪水定量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其基础是水文地理学(包括水文气象学、水文地貌学和水文地质学)和水文计算学。中国管理水利工程的决策者中,很多人习惯于从单纯土木工程的观点来看待洪水控制和治河方法,他们不懂水文学却轻视或排斥水文研究的结论,显然有很大的片面性。笔者虽毕生治水文之学,至年愈古稀,犹恐才疏学浅,唯虑尚在门外,居常孜孜学习,亦曾将对三峡工程后果的学术研究结论写成“关于长江三峡砾卵石输移量的讨论”一文,刊载于1993年、1994年及1995年的《水利水电学报》上,求教于世之学者。现再择其要简述之。


                              IP属地:辽宁36楼2013-04-30 14: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