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由于克拉苏最终兵败身死,许多人都顺理成章地认为阿布伽卢斯的建议是暗藏陷阱,甚至指责这位奥斯洛尼国王暗中勾通帕提亚,诱使克拉苏误入荒野沙海。普鲁塔克在《希腊罗马名人传》中绘声绘色的描述便是这一派观点的典型代表:“无边无垠的荒原上既无树木也无水源……他们(罗马军队)不仅感到口渴难忍……更看不到一根树枝、一条溪流、一座小山和一棵青草”。然而,假若根据当地实际地理状况分析,则会发现情形远非简单的误导或是欺骗。阿布伽卢斯所带领罗马军队行走的,是古典地理学家斯特拉波在《地理志》中记载的“阿拉伯道”,这条道路是叙利亚与两河乃至伊朗高原间的通商要道。虽然大约有一天半的路程需行经荒漠,但途中不乏绿洲,也设有不少蓄水池,对商队而言并非畏途,与其他道路相比也可谓上上之选。
虽然如此,罗马军队实在缺乏荒漠进军经验,而庞大的人员总数也令原本足够使用的水源迅速消耗一空。面对罗马人无尽的抱怨与指责,阿布伽卢斯作了不无道理的反驳:“难道你们认为这是在坎帕尼亚行军,到处是奔流的泉水、阴凉的树丛、休憩的浴场和客栈?要知道你们正在通过阿拉比亚与亚述的边界!”的确,奥斯洛尼国王已经选择了最好也是最为常用的东北方向道路,但罗马人仍然对当地环境难以适应。
阿布伽卢斯所提供的消息大体而言并非虚妄,帕提亚国王奥罗德斯的确亲率大军征讨亚美尼亚,派往美索不达米亚的部队也只有一万余人,但这批部队的统帅苏列那却是帕提亚最为杰出的将才。苏列那来自锡斯坦的苏伦家族,他的本名到底是什么已经不得而知,苏列那这个名字则是希腊人和罗马人对家族名“苏伦”的讹读,苏伦家族在帕提亚地位仅次于王族,家族成员长期出任军事统帅,每一位新任帕提亚王中之王都要经由苏伦家族的族长加冕。
苏列那在内战中坚定支持奥罗德斯二世,曾带头攻入塞琉西亚城,并亲手击杀数名守军攻取此城,为奥罗德斯的王位消除了最后威胁。据普鲁塔克说,苏列那在才干、勇气、体魄和容貌上都堪称翘楚,他即使在战场上也依旧略施脂粉,卷曲辫发,容貌宛若女子,可又不失英俊。苏列那此时还不到而立之年,却已战功显赫,威望极高。他擅长利用地形,作战计划缜密,指挥合成部队更是得心应手。
离开荒漠后,克拉苏大军来到平原和山地间的过渡地段——巴利索斯河谷。巴利索斯河自亚美尼亚山地奔腾而下哺育两岸,在斯特拉波笔下,这片河谷地带肥沃富饶,产生了Nicephorium, Chordiraza, Ichnae,卡莱等名城大邑。罗马人在沿路上的这些重要城市都设兵驻守,尤其是位于东岸的交通要地卡莱城(卡莱的阿卡德语名称“哈兰”意为交汇的道路,由此可见其通衢地位)。前53年6月9日,罗马侦察部队在巴利索斯河以东遭遇帕提亚游骑的突然袭击,苏列那本就占有骑兵优势,这番又是有心算无心,自然大获全胜。
罗马军队一时颇为惊慌,克拉苏据此判断敌军主力就在附近,立即让中军列成方阵行进,以备非常。同时下令大军在正午时分迅速渡河,顺着帕提亚人的出现踪迹继续追击,最终来到卡莱城以东一块凹凸不平、植被葱郁、极利于部队隐蔽的土地。
苏列那拥有一千名重装骑兵,加上轻装骑射手约有一万人, 本来便已少于敌方,他又将部队列成纵深队形,命令重装骑兵套上罩袍以遮盖盔甲的反光,加之当地地貌遮蔽效果良好,这令罗马人顺理成章地低估了帕提亚军队数量。
突然,帕提亚军猛烈敲击所有的皮鼓,鼓声阴沉而可怕,似野兽咆哮,又似闷雷轰鸣,罗马军向来使用号角与喇叭,未曾经历如此规模的擂鼓场景,而此刻鼓音又如此低沉诡异,无疑令人倍感恐怖。罗马人尚未从击鼓中回过神来,帕提亚军一侧却已发出如火焰般耀眼的甲光,原来帕提亚重装骑兵忽然脱下罩袍,露出鱼鳞般的甲胄,一时光芒闪耀,罗马人这时才意识到对手装备竟然如此精良。
苏列那精心策划了这场心理战,有效影响了罗马士气。铁塔般的帕提亚重装骑兵开始手持长矛向罗马军队正面缓步前进,在东方战争中,少有步兵能够抵抗如此齐整而有力的冲击。
虽然如此,罗马军队实在缺乏荒漠进军经验,而庞大的人员总数也令原本足够使用的水源迅速消耗一空。面对罗马人无尽的抱怨与指责,阿布伽卢斯作了不无道理的反驳:“难道你们认为这是在坎帕尼亚行军,到处是奔流的泉水、阴凉的树丛、休憩的浴场和客栈?要知道你们正在通过阿拉比亚与亚述的边界!”的确,奥斯洛尼国王已经选择了最好也是最为常用的东北方向道路,但罗马人仍然对当地环境难以适应。
阿布伽卢斯所提供的消息大体而言并非虚妄,帕提亚国王奥罗德斯的确亲率大军征讨亚美尼亚,派往美索不达米亚的部队也只有一万余人,但这批部队的统帅苏列那却是帕提亚最为杰出的将才。苏列那来自锡斯坦的苏伦家族,他的本名到底是什么已经不得而知,苏列那这个名字则是希腊人和罗马人对家族名“苏伦”的讹读,苏伦家族在帕提亚地位仅次于王族,家族成员长期出任军事统帅,每一位新任帕提亚王中之王都要经由苏伦家族的族长加冕。
苏列那在内战中坚定支持奥罗德斯二世,曾带头攻入塞琉西亚城,并亲手击杀数名守军攻取此城,为奥罗德斯的王位消除了最后威胁。据普鲁塔克说,苏列那在才干、勇气、体魄和容貌上都堪称翘楚,他即使在战场上也依旧略施脂粉,卷曲辫发,容貌宛若女子,可又不失英俊。苏列那此时还不到而立之年,却已战功显赫,威望极高。他擅长利用地形,作战计划缜密,指挥合成部队更是得心应手。
离开荒漠后,克拉苏大军来到平原和山地间的过渡地段——巴利索斯河谷。巴利索斯河自亚美尼亚山地奔腾而下哺育两岸,在斯特拉波笔下,这片河谷地带肥沃富饶,产生了Nicephorium, Chordiraza, Ichnae,卡莱等名城大邑。罗马人在沿路上的这些重要城市都设兵驻守,尤其是位于东岸的交通要地卡莱城(卡莱的阿卡德语名称“哈兰”意为交汇的道路,由此可见其通衢地位)。前53年6月9日,罗马侦察部队在巴利索斯河以东遭遇帕提亚游骑的突然袭击,苏列那本就占有骑兵优势,这番又是有心算无心,自然大获全胜。
罗马军队一时颇为惊慌,克拉苏据此判断敌军主力就在附近,立即让中军列成方阵行进,以备非常。同时下令大军在正午时分迅速渡河,顺着帕提亚人的出现踪迹继续追击,最终来到卡莱城以东一块凹凸不平、植被葱郁、极利于部队隐蔽的土地。
苏列那拥有一千名重装骑兵,加上轻装骑射手约有一万人, 本来便已少于敌方,他又将部队列成纵深队形,命令重装骑兵套上罩袍以遮盖盔甲的反光,加之当地地貌遮蔽效果良好,这令罗马人顺理成章地低估了帕提亚军队数量。
突然,帕提亚军猛烈敲击所有的皮鼓,鼓声阴沉而可怕,似野兽咆哮,又似闷雷轰鸣,罗马军向来使用号角与喇叭,未曾经历如此规模的擂鼓场景,而此刻鼓音又如此低沉诡异,无疑令人倍感恐怖。罗马人尚未从击鼓中回过神来,帕提亚军一侧却已发出如火焰般耀眼的甲光,原来帕提亚重装骑兵忽然脱下罩袍,露出鱼鳞般的甲胄,一时光芒闪耀,罗马人这时才意识到对手装备竟然如此精良。
苏列那精心策划了这场心理战,有效影响了罗马士气。铁塔般的帕提亚重装骑兵开始手持长矛向罗马军队正面缓步前进,在东方战争中,少有步兵能够抵抗如此齐整而有力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