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云吧 关注:1,549贴子:89,488
  • 12回复贴,共1

转自大河报大河网)集岳飞的字成“前锋报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集岳飞的字成“前锋报头”
原文地址:http://newpaper.dahe.cn/dhb/html/2012-12/13/content_824964.htm?div=-1



1楼2012-12-14 08:15回复
    《前锋报》创刊于1942年初,报头选用岳飞《请停止班师奏草贴》中的字,借以表达抗战决心。
    引子
     随着电影《一九四二》放映,沉寂多年的《前锋报》频频被人提起,众多河南媒体也纷纷向这位“老前辈”表达敬意。
    《前锋报》担当得起这份敬意。70年前,那场大饥荒在中原大地蔓延时,敢于直面灾难的媒体主要有三家:美国《时代周刊》、重庆《大公报》和南阳《前锋报》。
      作为河南本省媒体,《前锋报》对大灾的报道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1942年7月,灾情初现,这份地方小报即发出“灾象已成,迅谋救济”的警报。随着饥荒的蔓延,该报借助社评时论,不断提出建设性的救灾建议。1943年四五月份,饿殍遍野之时,带着对国民政府的失望和愤怒,《前锋报》连续推出十多篇灾区系列报道,并刊发社评,呼吁各县县长开仓放粮,以头上乌纱换灾民性命。虽然国民党官员“听者藐藐”,但正如致力于研究1942大灾荒的学者宋致新所言:“他们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民请命的勇气,至今读来,仍能令人肃然起敬。”
      大名鼎鼎的《大公报》,仅仅刊发了一篇《豫灾实录》和一则社论,就被勒令停刊三日;而被称为“小公报”或“河南的大公报”的《前锋报》,缘何能在一年的时间内,连续刊发十多篇有关报道和70多篇社评时论?仔细阅读相关史料,我们发现,该报的创办人李静之是位高人,他既能坚持“为民前锋”的新闻理念,又能斡旋于当时的河南高层;既善于办报也善于经营,他在维持报社运行的同时,又大量印制各级学校急需的教材,出版了一批有价值的学术书籍。
      《前锋报》创刊于1942年初,创办人李静之是南阳方城人,生于1901年。他本名海晏,字静之。
      李静之先后就读于南京国立东南大学和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曾在北京、沈阳、开封等地任教,后来从政,先后任南阳专署、郑州专署秘书,河南省建设厅秘书主任,并被选举为河南临时参议会参议员。
      李静之对办报刊有浓厚的兴趣,在北大求学时,他就曾与任访秋等人创办过“同人刊物”《草虫》。1937年,任南阳公署秘书时,倡议南阳十三县商会捐款购置对开铅印机一台,为国民党南阳党部机关报《宛南民报》更新设备。
      随后,李静之先后两次离开南阳,分别出任洛阳专署秘书和河南省建设厅秘书主任。但他两度离开,《宛南民报》两度停刊,令他感到很痛心。1941年9月,李静之辞去河南建设厅秘书主任之职,回南阳全力办报。
      李静之聪慧谨慎,为人慷慨,多年从政生涯,使他在河南政界、文化界结下了广泛的人脉,尤其与宛西地方自治上层人物私谊深厚,这为他办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奔波数月,1942年元旦,一份全新对开型的两版报纸终于问世。据南阳市档案馆张怀珍介绍,该报地址在南阳西城墙外的梓潼庙(现南阳市粮食局院内),李静之自任社长。
    为了摆脱国民党地方政府的牵制,李静之另起炉灶,资金完全自筹,不接受官方经济补贴。他将这份报纸定名为《前锋报》,“前锋”二字,取自孙中山“咨尔多士,为民前锋”之语;该报报头选用岳飞《请停止班师奏草贴》中的字,借以表达抗战决心。
      1942年元旦的创刊号上,李静之撰写的发刊词提出“仗义执言,为民前锋”的办报宗旨,随后的社评《再自策励》进一步申明:“……以商业报纸,公民资格,站在人民立场,从事新闻事业,为国效忠,为人民服务。无论何人,其言行有利于国家,造福民众者,拥护之,扬誉之;有害于国家人民者,批评之,纠正之……”
      《前锋报》创刊半年后,河南普遭大旱,赤地千里,《前锋报》以新闻人的敏感,率先意识到这次战乱中的灾情异乎寻常,自1942年7月24日起,在近一年的时间内,连续刊发社评《灾象已成迅谋救济》、《豫省府应速统筹备荒救济办法》、《敬向中央勘灾委员贡献两点愚见》《哀鸿遍野》、《战斗中的河南,饥馑中的河南》、《严刑峻法督导救灾》等70余篇,并刊发该报记者孙良田的长篇通讯《重重灾难下的豫北》、特派记者李蕤的系列报道《豫灾剪影》,其报道内容之丰富,持续时间之长,在众多媒体中均堪为第一。《前锋报》忠实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人们的情绪、市场的波动、天气的变化、农作物的长势等信息,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如宋致新所言:“如果说,1942年河南大饥荒因为历史材料的缺失而成为一个难解之谜的话,那么,这些《前锋报》社评,堪称破解河南大饥荒之谜的黑匣子。它们的价值是非常珍贵的。”
      当时的其他河南媒体,也都多少对灾荒进行了关注,但都受到严厉压制,如位于洛阳的《中原日报》、《行都日报》因报道灾情,均被责令停刊三日;国民党河南省政府机关报《河南民报》因转载了《大公报》的社评《看重庆,念中原》,被勒令追回当天报纸,不准发行。《前锋报》也曾因报道灾情被勒令停刊三天,但李静之却利用各种社会关系避过了惩处,也保护了自己的记者免受处罚。
      李静之不仅与南阳自治派关系密切,还与河南省保安处中将处长罗震交情深厚。罗震是南阳南召人,曾任南阳、郑州专署专员,李静之曾长期担任他的秘书,创办《前锋报》时,聘请他出任董事长;此外,李静之还利用驻守南阳的国民党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参谋长郭寄峤等人对《前锋报》的好感,说服他们出资,成为《前锋报》印书局的大股东。有着这些背景,《前锋报》“仗义执言”才有了底气。
       


    2楼2012-12-14 08:30
    回复
      珍贵的历史资料,难忘的那个时代。


      3楼2012-12-14 08:30
      回复
        嘿嘿,文章内容其实不是重点,重点是那几个字是不是飞哥的。


        4楼2012-12-14 08:31
        收起回复
          “报头选用岳飞《请停止班师奏草贴》中的字”,真有想法。
          1942年还有前锋报,1962年还有谁报导饥荒?


          5楼2012-12-14 09:06
          收起回复
            看来这家报馆效益很不错哦,最上面那份整版都是广告


            6楼2012-12-15 15: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