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沙流星吧 关注:223贴子:57,052
  • 2回复贴,共1

【转帖】最伟大的音乐戏剧天才——莫扎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伟大的音乐戏剧天才——莫扎特



  莫扎特最新动态
 
  
 
今年恰逢奥地利大作曲家莫扎特诞辰二百五十周年,全世界各地的爱乐人都在以各种形式纪念着这位“十八世纪的奇迹”(歌德语)、“抒乐界的基督”(柴科夫斯基语)。年初,我国某音乐刊物有篇纪念文章,题为《最伟 大的音乐家——莫扎特》,由文章的大标题我们就可以看出萨尔茨堡 的天才在乐史上所占据的不朽地位。但如果追问莫扎特是否当得起“最 伟大的音乐家”这一称谓,而非“之一”,我采取保留态度。我以为,J.S.巴赫以其尽善尽美的复调技术和在大型合唱作品中的史诗气魄在音乐史上可谓达到音乐美的最高典范,使他人难望其项背。凡除巴赫之外,尚有贝多芬的宏大结构和崇高理想可与莫扎特相媲美。所以,上述的那篇文章的标题难免有“借时造势”之嫌。但莫扎特却独享有一项荣誉无人可以撼动,这项荣誉是由歌剧——这种将音乐与戏剧相结合的特殊艺术品种——赋予他的,那便是最伟大的音乐戏剧天才。

尽管莫扎特以其不凡的天赋创作出了大量的器乐作品和宗教音乐——室内乐、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和弥撒曲等,其中一大半至今仍是大众最熟悉的音乐会保留曲目。但歌剧这—品种对于莫扎特来说只有最为突出的意义,“歌剧于我,要先于任何其他东西。”他曾不止一次这样表示过。他也确实这样做了,在短短的一生中,他写了约有二十部左右歌剧。“我身边只回响着受人关注的一部歌剧的曲调,坐在剧院里,我只听到乐手给自己乐器定弦的声音——哦。顷刻间超然忘我。”从这段莫扎特于1777年写的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位无双的音乐天才与剧院有着某种天生的亲和力——他就是为剧院而生的。

莫扎特的第一部歌剧尝试可能是1768g年的意大利喜歌剧《装痴作傻》K.51,同年还有另一部牧歌式的歌唱剧《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妮》K.50,其后,又有一批正歌剧出现:《本都国王米特拉达特》K.87(1770)、《阿斯卡尼奥在阿尔巴》K.111(1771)、《卢乔·西拉》K.135(1772),接着又是一部喜歌剧《虚伪的花匠之妻》K.196(1775)和为梅塔斯塔西奥的旧作谱曲的《牧人王》K.208(1775)。可以看出,莫扎特已经涉及了广泛的领域,其中饮食了将在日后取的巨大成功的歌剧体裁。但与同时代的大量其他作曲家的歌剧作品相比,这些早期作品并没有显示出特别的突出之处,其意义主要在于它们是天才少年最初的尝试之作。

转折点发生在1780。秋天,莫扎特接到来自慕尼黑的邀请,创作一部新的正歌剧。第二年莫扎特的新作《伊多梅纽斯》K.366在慕尼黑上演。脚本的改编作者是萨尔斯堡宫迁诗人瓦莱斯科。剧作仿造梅塔斯塔西奥的路线,但过于冗长。在莫扎特写给父亲的信中较为详细地赢余了与脚本作家的商议修改计划:“第二幕第二场伊利亚的咏叹调必须按照我的要求做修改……在对话中很适合,但在咏叹调中,歌词必须反复演唱,否则效果就不好……”“第二首二重唱将完全被省略——这对歌剧的确是利多于弊……因为增加了一首咏叹调或二重唱,显然会变得软弱无力、冷冷清清,并使站着无事可做的其他赏非常尴尬……”从中可见,莫扎特在平衡音乐与戏剧之间关系,使得舞台更为生动方面花了大量精力,他已经意识到作曲家有责任对整部脚本进行整合,使之符合歌剧的演出。有时为了使戏剧感得到连续发展,莫扎特不得不舍去大量优秀的音乐构想。

    《伊多梅纽斯》如今被公认为正歌剧史上最后的顶峰之作,也是莫扎特的第一部重要的歌剧代表作。这是一部基于传统的歌剧,不时也反映着来自格鲁克的影响,但已显出莫扎特特有的对人物心理的精致刻画。有几首特别感人的咏叹调,但人物性格在重唱中甚至表现得更为突出。崇高、大气的合唱所发射出的光辉似乎正印证着意大利正歌剧的风格过于严肃、文学化,无法完全与莫扎特的戏剧相匹配,所以在其后的创作中,莫扎特只有一次回归这个领域,而且还是三心二意地。

 
 



1楼2007-05-23 12:50回复
    莫扎特很早就有过歌唱剧方面的尝试,在去维也纳之前他曾构思过一部歌唱剧《扎伊德》K.344,但并没有完成。1781年7月莫扎特接到一个由斯特凡尼修改创作的新歌唱剧脚本,于1782年5月完成了谱曲,新作《后宫诱逃》K.384于当年7月在维也纳上演。《后宫诱逃》与《扎伊德》讲了一个几乎一样的发生在土尔其的故事,音乐中用三角铁、钹、短笛等乐器营造出了别致的异国风味,但除除此之外,其内在精神却是喜歌剧与歌唱剧的融合。罗德里格和布朗德都唱着德奥风格的抒情调;在某些地方,还反映了来自正歌剧的影子,如—、二幕中康斯坦茨的两段长大、浓烈的咏叹调(“啊,我爱……”及“悲伤”);第二幕的四重唱相当精彩,显示了莫扎特在重唱写作方面的突出才华——两对情侣,明显的来自不同的世界,却在同一段重唱中各自表白。全剧最出色的人物的塑造是帕夏工宫的看守——大胖子奥斯敏。我们现在可以从莫扎特的书信中看出,作曲家是如何构思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到咀咒发誓’

    这段时,其实速度依旧;但像奥斯敏的愤怒一段则逐渐增强,正当咏叹调好像要结束的时候发展到allegro assai(极快),这时节拍完全不同并出现在不同不调上;这一定是很有效果的。这正像一个暴怒的人,完全忘乎所以,一切秩序、稳重和礼仪都置诸脑后,因此音乐也必须忘乎所以。但由于热情不管是否狂烈,不能表现的使人厌恶,描写最可怕情景的音乐也不能冒犯耳朵,必须怡悦听众,换句话说,不能失去其为音乐……”在这里不仅能看出莫扎特对剧中人物体察入微、丝丝入扣,也可以体会到莫扎特古典主义的创作理念,即一切对立因素在这里必须统一,在爆发与悦耳之间必须找到一个完全的契合点。《后宫诱逃》是歌奥歌唱剧这一体裁历史上的第一部具有独特价值的杰作,在奠定这种民族歌剧形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1786年,莫扎特一部小型独幕戏剧喜剧《剧院经理》K.486,作曲家只在很小的空间内释放出自己的才华,但机遇已经到来。1785年10,莫扎特开始着手为意大利诗人达·彭特根据法国戏剧家博马舍名作《费加罗的婚礼》谱曲。1786年5月,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K.492在维也纳首演,莫扎特攀上了事业的巅峰。


    2楼2007-05-23 12:51
    回复
      音乐的圣殿里

      有太多的神

      而莫扎特

      是众神之


      5楼2007-05-23 19: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