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的59集连续剧《走向共和》中,有个陌生而重要人物“泰曱晤曱士报记者莫理逊”,他成为李鸿章与张之洞争夺的媒体记者;他揭露了户部尚书翁同拨款60万银两给不法奸商购南洋木材建颐和园,而拒绝拨款给李鸿章为北洋水师购炮弹;他对北洋水师的报道加大了日本睦仁天皇强兵侵华的决心;他对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内幕的评说轰传北京城……辜鸿铭说:
“他的一篇报道等于10个给朝廷的奏折。”
但电视文艺作品不能等同与历史。清末民初,确实有一位著名的泰曱晤曱士报记者活跃在中国舞台上。
与电视剧不同的是,中国近代史上这位著名的泰曱晤曱士报记者正确的中文译名是“莫理循”而不是电视剧字幕上的“莫理逊”。“莫理循”这几个汉字是他1⑧94年亲自选定作为中国护照用的中文名字,以后一直沿用,中国政曱府对他的称谓也以这三个字为准。而在《马关条约》签订前,他只是一个喜欢探险、热衷旅游的医学院的大学生,而不是泰曱晤曱士报记者。电视剧中关于他1⑧97年以前在中国的活动是虚构的。
莫理循全名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1862年生于澳大利亚。清末民初他在中国北京生活了20多年,亲身经历和参与了中国近代史上许多著名事件:中国东北的日俄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辛亥**、民国成立、袁世凯窃曱国、巴黎和会……他对中国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作为英帝国主义殖民者,他本能地会站在帝国主义的立场上思考和行动;另一方面,作为中国政曱府雇员,他努力想帮助中国政曱府摆脱政治和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