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吕母桥探微
吕母桥建于新莽天凤四年(公元17年),为今梁山县境域建造最早的桥梁,其具体遗址,当在今小安山镇辖区。
但是,《山东省梁山县地名志》对吕母桥的记载有误,为避免贻误后人,有必要澄清之。
吕母桥
在梁山东北部3里许。女子吕母本琅邪海曲(今山东日照西南)富户,其子被县官冤杀后,疏财聚众,于新莽天凤四年(公元17年)起义,称将军。《东平县志》载:“县治西南五十里、梁山北三里有吕母宅,宅东三里济水所经有吕母桥”。《水经注》:“东海吕母起兵所造。今湮”。
这是《山东省梁山县地名志》关于吕母桥的原文。
首先,最后“今湮”二字不在《水经注》原文,应在“”号外。其中的“湮”字,读yān,意埋没。
其次,所引《东平县志》载的吕母宅的“宅”为“垞”字之误。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1839-1915)在他的《水经注疏·济水二》中“《兖州府志》,吕母桥在东平州西南。山北三里,有吕母垞,东三里即济水”句的“吕母垞”后有注释:
朱作宅,《笺》曰:《东观汉记》,海曲吕母之子为县令所杀,母破产结诸少年,得数百人,入海,自称将军,遂破海曲,执县宰斩之,以其首祭子冢。守敬按:《初学记》七引《述征记》亦云,吕母宅在梁山北。然考《元和志》,吕母垞在寿张县东南三十五里。后汉东海吕母合众于此。兖州人谓城实中曰垞。《寰宇记》,须城县下亦称吕母垞则作宅者,误也,今订。
垞,读chá,形声字。从土,宅声。本义:小土山、小丘。《康熙字典》释:小丘名。方言:兖人呼实城中曰姹。看来,这个梁山北三里的吕母垞,当为吕母所率领之起义军的屯兵之兵营。时为往来于济水两岸方便,而跨济水修建了石桥,故曰吕母桥。
第三,关于吕母桥的位置。《山东省梁山县地名志》所引《东平县志》载的吕母垞在梁山北“三里”,当是梁山脚下到“吕母垞”之南“边”的距离,“吕母垞”东“三里”为济水,亦当从“吕母垞”东“边”算起。还有三国时的《水经》载,“济水……河东岸有石桥,桥本当河,河移,故侧岸也。”在此句下,南北朝时期北魏郦道元注释曰:“古老言,此桥,东海吕母起兵所造也。山北三里,有吕母垞,垞东三里即济水。”我们知道,小安山南何官屯有安民亭,亭南为汶水入济水处。济水从梁山东北来,时“吕母桥”位于济水东“侧岸”,方位上讲,自当在小安山南,或稍偏东南。显然,吕母桥就绝不会止于“梁山东北部3里许”了,如按现在的行政区化,当在小安山辖区无疑!
现在说说吕母为领袖的那次农民起义。
据《百度名片》,西汉末年,封建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压榨农民,土地高度集中,农民被迫流离失所,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王莽掌权后,“托古改制”,朝令夕改,增加捐税和徭役,更加造成社会经济的大混乱,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吕母农民起义就发生在新莽末年,由吕母领导。
吕母(?-公元18),琅琊海曲(今山东日照西南)富户。其独生儿子吕育任县游徽(秦汉时乡官名,负责巡查盗贼。徼,音jiào),掌一方巡察缉捕。王莽新朝天凤元年(公元14年),因没按县宰的吩咐去惩罚那些交纳不起捐税的百姓,被县宰杀了,激起民众的愤怒。失去儿子的吕母更是悲愤万分,决意暗中联络勇士,代子报仇。
吕母把数百万家产拿出来,开酒店,买刀剑,救济贫穷的百姓。有些青年来买酒,手头没钱,吕母便经常赊给他们。如果有困难,吕母就借衣服、粮食给他们。贫苦农民于心不忍,便成帮结队到吕母面前,问她有什么事情需要大家帮助。吕母说:“既然你们闲不住,就把奎山脚下的那条小河沟开挖一下吧!记住,要把挖的土堆积到一块儿!”
人们听了吕母的话,拿锨扛镢,抬筐运土,把河道挖深加宽了。他们把河挖的泥堆到一块,筑成了一个大土台,叫崮子,这就是后来吕母起义的点将台。旁边的小河也叫做崮河了。
没有几年,吕母的家产用尽了。这些受惠的贫穷农民,中秋佳节相聚议论,凑起钱财衣物要偿还吕母。吕母不收,哭诉道:“多次救助你们,并非为了求利发财。只为县宰不公道,枉杀我儿性命。我想报仇雪恨!诸位壮士,你们能助我一臂之力吗?”
本来就被王莽的残暴统治激怒的农民,更加火上浇油,异口同声地答应,坚决跟官府拼个死活,为她的儿子报仇雪恨。经过一番周密策划,吕母很快拉起一支数百人的起义队伍。起义军在崮河两岸,大海之上,神出鬼没地打击官兵,抗捐抗税。有时则避人海岛,四处招兵,扩大实力。当时,连年发生水、旱、蝗灾,再加上捐税沉重,大量农民破产。一些流亡的农民纷纷前来参加起义军。不久,既有数千之众。
经过三年准备,天凤四年(公元17年),吕母登上奎山西麓的土台祭天,自称“将军”,点兵遣将,亲率勇士三千,浩浩荡荡地杀奔海曲城。经过一场激战,起义军一举攻破海曲城,活捉了县宰。县里的一些官吏跪在地上向吕母连连叩头,为县宰请求饶命。吕母义正词严地斥责道:“我儿不该处死,却被县宰冤杀。杀人者当死,罪有应得!你们何必替他求情呢?”起义军立即将县宰当众问斩,并拿他的首级到吕育坟前祭奠。为此,吕母声名大振。附近的贫苦农民不堪其苦,纷纷前来投奔吕母。一年之内,起义军发展到上万人。
据《泰安五千年大事记》:
天凤四年,琅琊海曲妇人吕母聚众千人起义……所部曾入东平,建石桥名“吕母桥”。
天凤五年(公元18年),吕母病故。同年,琅琊人樊崇在莒县境内率众起义,吕母的主要部卒参加了樊崇领导的赤眉军,其余部分,分别投奔到青犊和铜马等农民起义军。
就是说,吕母天凤四年(公元17年)率部起义,当年曾转战并屯兵于梁山北脚下,但吕母在起义后第二年的天凤五年就死了,绝不会在梁山建宅院的,这也反证出《山东省梁山县地名志》记载的“梁山北三里有吕母宅”,当为吕母垞之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