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吧 关注:433贴子:928
  • 6回复贴,共1

关于左传的几个问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近日读左传,有几处问题不甚了解,在此请问各位前辈,还望不吝赐教。
左传中将郑庄公称为郑伯,这是否说明郑国的国君属于伯爵呢?如果是的话,那么郑国国君有为何能称公呢?
左传中将晋国国君是称为晋侯,但在具体称呼某一个国君时,则是先称侯(诸如鄂侯之类),后称公(诸如献公之类),那么晋国国君称呼的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改变呢?



IP属地:上海1楼2007-05-28 17:40回复
    • 59.79.39.*
    楼主先仔细看看杜注,再不明白去看《春秋释例》


    2楼2007-06-06 16:25
    回复
      这是春秋笔法,降爵表示含贬意,称庄公为伯因为庄公陷弟于不义,《春秋》以为非兄弟之义,故贬之为伯,非彼爵位真有何降。同样,晋本姬姓宗亲,为公爵,称晋侯一者所以战者非伐罪,乃纯为侵凌,此不合霸政“尊王攘夷”之义,春秋亦谓之不道。
      同样,例如春秋谓赵盾弑其君,非赵盾真有谋逆之机,其实是对君子责之以严,以为赵盾食君之禄,不能竭忠卫君,乃任之者,故虽未弑,犹谓其弑君也。


      3楼2008-07-23 01:08
      回复
        哦,原来是这样。。


        5楼2009-01-30 01:46
        回复
          左传里的说法是没有错误的,郑国的确是伯爵,称为郑什么公是史记中的说法,因为史记里对于诸侯国君都是称为什么公,是出于敬意,左传的说法是很谨慎的,比如说楚国是子爵,那么就称为楚子,还有诸如齐侯,宋公等等,晋国的情况与卫国的情况类似,都是有一个晋爵的过程,史记里有明确的记载.楼主看左传应该把史记结合起来看,左传现在最好的版本是杨伯峻的本子,杜注有诸多错误,要注意.3楼的说法显然是受了史记里郑庄公这一说法的影响,其实左传全文并没有这个称谓,是司马迁对诸侯们的敬称.再者春秋时期诸侯们还是有点道德底限的,除了楚王熊通僭号为王,余者皆不敢僭号,都是受了齐桓公尊王攘夷这一主张的影响.楼主读左传应该与史记结合,但是也要注意一些不同之处.


          6楼2009-11-27 11:5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