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回归常识首先是从历史上的回归:我们要能看清历史上孔子从一位教师,到素王,到教主,到精神领袖的变化,从一个普通人成为一位“神”的变化。这是儒学史的变迁,根据当时政治与学术的需要而形成的,所以孔子本身是个普通人。而他的思想之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不被重用,乃在于其政治思想的保守(也有革新)
,因为那是一个变乱频仍的快节奏时代,诸侯需要迅速强国的策略。而到了天下一统,攻守势易,纯法家风格的强国之政就需要调整,儒学经过改良就又有了其历史价值。所以,我们不能说法家就真的不好,儒学就真的无用,这都是以一时之是非议论整体之是非,有以偏概全的毛病。
所以我觉得,我们讨论观点,将历史人物和历史制度,都要回归到书本史料。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说法和观点,那我就一定要从书本典籍中找出反驳的材料和结论。我们在网上经常见到这样的回复——
A楼主书没读通,没读懂,多读几年吧(不说重点,顾左右而言他)
B楼主你良心都坏了,竟然不认为XXX是XXX(以道德评判替代事实论据)
C XXX就是XXX,他XXXXXXX(无进一步论据,重复观点。甲说一是好的,乙不同意,就要拿出具体证据说一为什么不是好的,或者一为什么是坏的;但乙的陈述始终都是一就是不好的,他就是不好,但就没有具体论据。)
至于回复或反驳中跑题的、全是水分的内容就不再说了。。。
可见回归常识,尤其是回归书本典籍,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以为这是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障碍。吾辈说喜欢国学喜欢传统,希望让它在现代社会大行其道,那么这一点点付出和努力是少不了的。试问:如果在大众网民心中,连早一批喜欢传统文化的网民都是如此空虚浮夸,说国学,却又说不上具体的东西,他们怎么会觉得这国学是一个靠谱的东西,怎么回觉得喜欢国学的人都是靠谱的一群人呢?
总之,以事实论据说话,是“回归”的第一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