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吧 关注:29,856贴子:91,399

回复:孩子成长问题答疑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4.12又一次抱歉,拖过了二十四时补发。说说导致延时补发的案例吧!一小学高年级孩子趁家长熟睡,拿取妈妈的饰品。他既没有赠予他人也没有自己戴上炫耀或是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是将饰品粗鲁包裹藏在自己房间。最终我们确定的真实理由是”妈妈戴着漂亮东西勾引人”!这个孩子是一名女孩,我们都无法假设未来她对”打扮”的态度,但我们可以由此深思,给予孩子适当美学教育和与他们进行”美”的概念沟通的重要性!我们应适当让孩子尝试”打扮”自己,并勇敢展示自己。对他人的这种行为学会尊重和理解!


来自手机贴吧146楼2013-04-13 02:03
回复
    我有一个给孩子建立小档案的习惯,将孩子的成长细节都记下来,有进步有坏习惯,还有一些孩子自己的小涂鸦和说过的话。可能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我质朴的小档案与现在很多幼儿园老师给孩子做的成长册区别很大,绝不会为博家长欢喜只注重对孩子的展示。当然,为了今后对孩子能起激励作用,给他们留下美好的童年回忆,即使在描述不好习惯的时候也会用类似于“小可爱把筷子拿着满嘴掏,不知道小脑瓜在想什么呢”,过段时间改掉了,又会写上“最近吃饭能干了不少,不把筷子放嘴里乱掏了,也不……”。让我开心的是,当我给一个孩子读到一些记录时,他欢喜地告诉我他还有很多新变化,并在鼓励下画了出来。希望爸爸妈妈们有空也建个这样的小档案,可以是孩子单独的,也可以是家庭共同成长手册。这行为一定会让家温馨不少,但是切忌带有情绪的去记录一些便于“秋后算账”的东西。多多记录温暖和期待吧!


    148楼2013-04-13 23:55
    回复
      2025-08-21 05:51:5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每个家长都渴望培养一个完美宝宝,于是部分家长就容易将宝宝的“瑕疵”放大,每天忧心忡忡的不知该如何是好!例如孩子腿不直,孩子牙齿黄,孩子头发少,甚至孩子眼睛小等等。我这里指的“瑕疵”是个体的正常差异,我并不反对家长的优化行为,但是如果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以及造成一定心理阴影就不好了!如果一定要改变,最好的办法也是引导他去接受主流审美的一些概念,让宝宝自己渴望改变。切不可强迫!


      149楼2013-04-14 23:35
      回复
        孩子的心理活动通常会通过一些行为细节表现出来,因此,作为父母,在平时除了关注孩子大板块的成长状态,还要注意留意孩子的行为细节。例如,口头承认错误后脸上的微表情,是不甘还是沮丧,如果是不甘,则明显没有打心眼儿里承认错误,而沮丧则可能感觉被冤枉或是正在自责。


        150楼2013-04-15 23:57
        回复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算在某一个阶段给孩子压缩灌输再多的知识,也不能保证最终的学习效果。作为师长,要做的是鼓励他们每天进步一点点并坚持下去!


          151楼2013-04-16 17:14
          回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孩童时代是一个人拥有最为单纯而真实梦想的人生阶段,我们在面对孩子天马行空的想法时,千万不要说不可能,给与更多的鼓励,让他们充满动力地学习,充满希望地成长,说不定面前的小不点就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那个人。就算未来普通人是大多数,但在希望中长大的人,永远是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快乐的人!


            153楼2013-04-17 16:19
            回复
              引导孩子分清友情与爱情,既能够合理降低盲目早恋的概率,又能够让孩子在青春期不错过美好而单纯的爱情。友情是欢笑,是快乐,会有想念,会渴望亲近。爱情是暖到心疼,会有羞涩,会渴望在一起吃饭、学习,对方有不好就会伤心。友情和爱情的最大区别,友情会让人笑到抽筋,爱情会让人激动到难以呼吸。


              156楼2013-04-18 23:57
              收起回复
                我的孩子现在一岁7个月,别人打他不会还手,只会哭,我不知道该怎样教育?望楼主指点迷津


                157楼2013-04-19 14:47
                收起回复
                  2025-08-21 05:45:5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4.19我们很多人都有过带着长辈的期望前行,就算“成功”了,得到的结果却并不让自己雀跃和满足的经历。既然如此,何不让孩子们认清自己想要的,并在鼓励中走下去!


                  158楼2013-04-20 00:01
                  回复

                    活泼好动孩子的35个问题
                    你会为孩子活泼好动而欣喜,也会为孩子没“长性”、注意力难以集中而烦恼。对于专家们常说的“ADHD”,妈妈们更是有一大堆疑问。我们总结了妈妈们最关心的35个问题,到里面找你想要的答案吧。
                      关于“ADHD”
                      Q1:“ADHD”是什么意思?
                      A:“ADHD”是英语单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的缩写,意思是“注意力缺陷多动性障碍”,指跟普通孩子相比,注意力欠缺、多动、行为冲动等症状尤为明显,出现不能适应家庭和学校生活的障碍。
                      Q2:所有孩子似乎都有过一些多动现象,多动就是ADHD吗?
                      A:不是。多动只是ADHD的一项代表症状,并不等于注意力缺乏,自闭症、重听以及精神迟滞的孩子也有多动的症状显现。
                      Q3:如何区分普通孩子的不安分与ADHD?
                      A:两者没有明显的界限,主要看孩子的多动症状是否在多个场所出现,而且到了令你不能容忍的地步。如果只是比普通孩子稍微不安分一点的话,应该不必担心。
                      Q4:有多少人患有注意力缺乏症?都是儿童吗?
                      A:人群中约有3%-5%的人患有此症,一般开始于4至7岁,大概在8至10岁达到高峰,多数人没有得到治疗,成年后仍会存在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问题,并且容易冲动。
                      Q5:注意力缺乏的孩子通常智力迟钝吗?
                      A:两者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不存在因为注意力缺乏而产生智力迟钝的现象。相反,没有智力迟钝是判断ADHD的标准之一。
                      症状表现
                      Q6:注意力缺乏的孩子有什么特定症状?
                      A:三大特征:(1)粗心大意(心不在焉,注意力不能持续集中);(2)多动(坐不定,手脚不停);(3)冲动(易发火)。美国精神医学会制定的“精神疾患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对此有具体说明(参见知识链接)。
                      Q7:我家宝宝在幼儿园里常丢三落四,对周围的事物也好像漠不关心,这属于注意力缺乏吗?
                      A:判断的标准不在于有无上述症状,而在于这些症状的程度以及发生频度是否太过极端,以至于造成孩子在幼儿园不能正常生活。只要能正常学习生活,就不是ADHD。
                      Q8:我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多动,怎么办?
                      A:“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的判断标准是非常主观的,父母要做的不是在孩子身上“贴标签”,而是通过对他的帮助防患于未然,这才是最重要的。
                      Q9:我的孩子尽管注意力不能集中,但从没有出现过偏激行为,这也是注意力缺乏症吗?
                      A:注意力缺乏症分为三种:“粗心大意型”、“多动冲动型”和两种症状都很明显的“混合型”。单方面出现粗心大意或多动冲动,而另一方面完全没有症状显现的病例几乎没有
                    Q10:我的孩子总是不好好听大人说话,非常麻烦,怎么办才好?
                      A:要让孩子认认真真听清你的话,就要创造一个让他容易集中注意力、刺激和信息量少的环境,比如没有声音的安静房间。一次谈话只讲一个问题,确认他明白后再讲下一个。
                      Q11:我的孩子没有朋友,常常一个人呆在家里,怎么办呢?
                      A:你的孩子很可能自尊心受到伤害,丧失了自信。可以告诉孩子“你的性格就是这样”,“这并不是你的责任”,强调这两点让他不至于陷入自我厌恶的局面,并鼓励他过集体生活。同时,向老师和同学家长进行说明,寻求他们的支持。
                      病因
                      Q12:注意力缺乏的原因是什么?
                      A:目前没有一个绝对肯定的原因。有研究认为主要是因脑内缺乏某种化学物质或新陈代谢异常,影响了集中和专注能力。幼儿脑部铅中毒或胎儿在母体中受到感染,也可能引发此症。
                      Q13:注意力缺乏会遗传吗?
                      A:研究显示,注意力缺乏可能有遗传因素,父母中一方有此异常,孩子有一半可能也有。
                      Q14:营养不足会不会导致注意力缺乏?
                      A:不会,目前还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证明注意力缺乏与饮食有关。但是,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均衡的营养无论何时都是必须的。
                      Q15:孩子缺乏注意力,与教育方法有关系吗?
                      A:没有关系。注意力缺乏的孩子单靠管教是治不好的,只能说,症状的程度会因教育方法而改变。
                      治疗方法
                      Q16:孩子出现什么症状后必须去医院就诊?
                      A:当孩子在2个以上场合出现多动和注意力不集中现象,明显不适应集体生活,被同学疏远,老师提出这个孩子很难应付,他自己也为此烦恼消沉时,就是带孩子去医院的时机了。
                      Q17:有没有专门治疗ADHD的医院?
                      A:目前还没有。可带孩子到小儿科的神经、心理部门或精神科的小儿部门就诊。
                      Q18:去医院就诊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A:事先多搜集孩子在家、在园的不适应表现,尽可能详细地向医生描述孩子的具体症状。
                      Q19:有什么治疗ADHD的特效药吗?长期使用有无副作用?
                      A:目前使用最广的药是利他林(Ritalin),可以安全有效地减轻ADHD的症状,但长期服用易引起失眠和食欲不振,还有极少的易刺激性和头痛。
                      Q20:有没有药物以外的治疗方法?
                      A:行为治疗,即对父母和老师进行教育,训练孩子的生活习惯和思维能力。临床观察和实验表明,这种方法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
                      Q21:是不是越早接受治疗越好?
                      A:不是。只有当孩子出现社会性不适应现象后,才有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必要。一般上小学是诊断时机的一个大致基准。
                      Q22: 注意力缺乏是否长大后会自然痊愈?
                    A:不会。随着孩子身心发育以及社会经验的累积,进入青春期后症状一般会减轻,也有部分患者会持续到青少年甚至成人阶段。[
                    家庭对策
                      Q23:要不要告诉孩子他得了ADHD呢?
                      A:孩子被贴上“调皮鬼”的标签,自己也会闷闷不乐。父母就必须用他容易接受的说法让他了解,“你的性格就是比别人易动、坐立不安”,同时鼓励他为了弥补“性格上的差异”,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
                      Q24:孩子在家根本不做作业,怎么办才好?
                      A:如果是孩子忘了有作业,可以做一本家园联系册提醒他记下作业内容;如果是作业太难做不了,则需要为孩子联系老师进行补习;如果孩子集中不了注意力,就有必要找一间刺激少、安静的房间,父母坐在旁边督阵了。
                      Q25:孩子实在不听话,我常常忍不住动手打他,怎么办呢?
                      A:深呼吸,告诉自己“冷静”,努力理解孩子不受控制的所作所为。别对孩子期望太多,纠正他错误的行为是必要的,但这也不对,那也不对,限制太多只会让大家都痛苦不堪。
                      Q26:在表扬和批评孩子时,要注意些什么?
                      A:表扬不能光靠语言,而要给孩子看得见的奖励,如贴五角星、买糖果等;批评没有用处,但孩子会随着训练逐渐学会自控,因此,说“加油,试试看”对孩子很重要。
                      Q27:有什么能让孩子集中注意力、控制情绪的好办法吗?
                      A:没有什么妙招可以立竿见影。日常生活中,一般采取表扬和劝告相结合的对策,鼓励孩子做出父母期望的行为。如果症状过于明显,建议服药治疗。
                      Q28:为了让孩子掌握基本的生活习惯,我该怎么做呢?
                      A:四个字:以身作则。发动家庭所有成员作好表率,严格遵守就寝时间和起床时间,饮食规律,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Q29:究竟应该对孩子严厉一点还是宽松一点呢?
                      A:首先要明白:孩子不是故意丢三落四,而是障碍引起的。因此,对孩子错误的行为说“NO”很重要,对正确的行为表示赞赏更为重要。
                      幼儿园应对
                      Q30:我的孩子能不能上幼儿园?
                      A:完全可以。ADHD的孩子在幼儿园里生活,并不会造成特别大的问题。如果孩子入园后产生不适应了,可以与老师沟通,麻烦她多关心一下。
                      Q31:我的孩子被老师建议去特殊班级,怎么办?
                      A:如果孩子症状特别激烈,危及其他孩子的生活,有必要考虑特殊班级这一建议。一般情况下,建议在普通班学习为好。
                      Q32:怎样才能得到老师和同学家长的理解呢?
                      A:客观地向老师和家长说明病症和治疗方法,提供相关内容的书籍。尤其注意避免说出“精神病的一种”、“有遗传性”、“服用类似兴奋剂的药物”等字眼,以免引起误解。
                      Q33:孩子不听话,连老师也没有办法,我该怎么办呢?
                      A:尝试把孩子是ADHD的情况告诉老师,取得老师的理解和配合,然后把从医生那里得到的建议向老师说明,在座位的安排、分小组时的对手安排等方面予以照顾。
                      Q34:孩子在幼儿园不好好听课,学习落下了很多,需要为孩子请一位家庭老师吗?
                      A:这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一对一的教育方法有较强的管制力,对ADHD孩子最合适,赶上学习中落下的差距也能给孩子自信。
                      Q35:被老师体罚后,孩子受了严重的打击,我怎么办呢?
                      A:体罚有百害而无一利,父母在开导孩子,防止他出现自责之外,应以此为契机,取得老师对该病的理解与配合,切不可敌视老师。


                    159楼2013-04-20 11:37
                    回复
                      雅安加油!


                      160楼2013-04-20 23:57
                      回复
                        和宝宝一起动手为地震灾区做一点事情吧!例如让他收拾出自己认为不要了的衣物。让他心中对爱有付出的想法,也有期待的愿望。


                        161楼2013-04-21 22:34
                        回复
                          楼主你好!现在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办了,请你帮助我一下.孩子八岁了.上二年级,是个男孩子.在一年级时他做作业慢.穿衣服慢,干啥都慢.我想到二年级会好些的吧!可是却越来越慢.
                          也许是孩子的天性,他数学挺好的.语文成绩也不算太差,在班里还算上中游.可是就是不爱写字.一篇作文能写一天,十个生字能写三小时,守着写,陪着写跟他比赛写,打着写.打一次快一次,不打,又磨起来了.天天得人跟着他,玩的时间没了,该背的也没背,该复习的也没时间,睡眠也不够,课外书一点时间都没有.我心疼孩子,他也不让我代他写.我想也许孩子慢是天性,大点就会好地,可是现实却是:如果没做完是要受罚的.他也害怕呀!现在孩子越来越胆小,有话也不太敢说,有心事也是我拐弯抹角的问来的.我也很矛盾:让他做完老师的作业吧!孩子特反感!不让他做吧,老师到时不管孩子怎么办?生活的压力现在全压在他爸爸一个人的身上,我现在还得全职在家,身心好疲累!孩子每天都在一种高压下,好累!我也好无奈!怎么办???


                          162楼2013-04-22 00:48
                          收起回复
                            很多教师的孩子文化成绩平平甚至很差。智商没问题,拥有更优的教育资源,为何不能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大家思考一下角色转换的问题吧!试问谁想上班看脸色下班还要提心吊胆。孩子也一样,回家后,无论你是什么了不得的社会角色——老师、老板、领导……你都只是他的家长,过度教育只会适得其反!


                            163楼2013-04-22 14:32
                            回复
                              2025-08-21 05:39:5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鼓励孩子进行集体手工活动,不仅仅是希望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等个人素质,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体验合作与竞争,通过对比和协作去提升各种能力。最可贵的不是成就一个小小艺术家,是去拥有忍耐、等待、付出、礼貌等美好品质!


                              164楼2013-04-23 13: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