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竭诚拥护和支持陈毅同志的正确领导和指挥
1946年陈士榘到达前方时, 内战已经打了三个多月,华东战场主要是苏皖边区的华中战场正处于严重关头,敌强我弱,敌军进攻气焰极为嚣张。华中野战军在苏中战场连续打了几个胜仗, 山东野战军在淮北战场取得朝阳集歼敌一个旅的胜利之后,攻泗县未克。9月中旬,敌人侵占了两淮——淮阳、淮安,苏皖边区的大部分地区沦为敌后。我军正与敌人对峙在盐城、涟水、宿迁一线。可以说,陈士榘走马上任是受命于危难之秋。
当时,新四军军长兼山东野战军司令陈毅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惑中。外患不可怕, 内忧的阴影笼罩,一时难以驱除。由于泗县没有打好,淮阴没有守住,华中分局的几位负责同志把责任都推到陈毅和宋时轮的身上,甚至有人批评陈毅不执行毛主席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指示;宋时轮也因此被免去了山东野战军参谋长的职务。 中央军委和毛主席也对陈毅在淮北仗打得不好,而有些不满,并试图派徐向前来协助陈毅指挥打仗,当陈的助手。
陈士榘置身于党内和军内如此艰难而复杂的环境中,对陈毅抱有极大的信任,怀着无比的同情。特别是阅读了10月4日陈毅亲笔写给八师领导同志的信,深为感动,深受教育。他十分敬佩陈毅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委曲求全,敢于责己,甚至以违心的自我批评,接受不公正的批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领导之间的团结,以消除部队之间的埋怨情绪的统帅风度。
陈士榘也深知即使徐向前到华东前线来协助指挥,也不能解决华东和华中所面临的问题。问题并不在于战场指挥,而其实质是由于对毛主席的战略思想和作战方针的理解各不相同,各执一词,一时难以取得一致。作战思想不一致;影响到作战指挥不统一,作战行动不协调。
陈士整对陈毅寄予莫大的希望,十分赞赏陈毅的耐心。他深信最终解决华东和事中党内和军内的分歧意见,还得依靠陈毅,也只有他才能解决党内和军内的棘手问题,这已为新四军的历史所证明.以陈毅的统帅智慧和以诚感人,终可金石为开。所以陈士榘在这场争论中,衷心地拥护陈毅的领导,坚定地支持陈毅的指挥。
陈士榘对陈毅的拥护和支持,不仅是在口头上,而且也在战场上,用战胜敌人的实际行动来表达。他潜心研究敌人的作战特点和行动规律,寻求敌人的失误,创造良好的战机,先协助陈、粟打了宿北战役,紧接着又打了鲁南战役。两大战役的胜利,终于解决了党内和军内的分歧,增强了内部的团结。从此,战略思想统一了,作战指挥统一了,作战行动也协调一致了。陈毅笑逐颜开,如释重负。1947年元旦,他以个人名义,亲自向党中央毛主席报告:“矛盾已解决,今后当集中兵力作战。”党中央和毛主席也放下心来,不再提派徐向前来华东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