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吧 关注:28,256贴子:785,722
  • 9回复贴,共1

最近的一点感悟,求指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不要怕烦恼妄想
总说断烦恼妄想,断是要断。但绝不是如忍大便状的忍。忍着压着他也还在啊。首先要搞清楚他是什么。雪说无限得需要一个有限实现自我认证。这似乎没错。但有限也不能是个空泛概念啊。就人的个体来说,这个推论接下来是不是会有【有限需要有喜怒哀乐各种情绪来自我认证呢?】这在常人那里似乎是必然。用大白话说,就是人的脑子空不下来。他总要找点事情来充实自己的大脑,不知道是不是在找一种存在感。于是人的喜怒哀乐各种妄想产生了,并被人视为理所当然的天性。
这个很难说不是天性,但肯定的是,他是一种杂染了的天性。人的受想行识这些是离不开的。把他当成恶魔想离他越远越好的想法有都不要有。这是不可能也不应该的。问题的关键是他给你带来了什么。这也是常人和圣人分道扬镳的地方。如果他给你带来的是妄想和烦恼,这并不是一种必然。
快乐来了。我们说的快乐是个抽象的东西。他的本身不可见,不可闻。他只是一种表现在心里的愉悦被我们觉知了。 烦恼来了也只是一种厌恶感被我们觉知了。这样的感觉去了又来,来了又去,从他自身来说是个没定性的东西,不管什么感觉都长久不了。用现在的话来说,只是几个脑细胞的活动而已。而人们的一切善恶言行都是为了这几个脑细胞的活动被推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境地。这样的说法应该是没错的。但还是有过于轻巧的嫌疑。 我们也不能说忽视那几个脑细胞,对于一切无所求吧。
如果上面说的只是理论上的推演,只能让我们看淡一点我们所作所为的话。更深的东西还是有的,这可能就需要一点实际的感悟体会了。
上面说了,快乐烦恼只是某种感觉被我们觉知到了。感觉有千万种变化。但是那个能知道感觉的觉知却是只有一种的。无论是快乐烦恼我们都是靠的那一个觉知而知道的。就像眼光,他能看到红看到蓝,但眼光是没有变化的。眼光也不会对红色说:我喜欢你。不会对蓝色说:我讨厌你。喜欢和讨厌是我们的思想后来加上去的。这里有个很微细的前后过程。我们觉知事物也一样。对于觉知来说,任何事物都是没分别的。他不会对任何事物说喜欢和讨厌。好恶的产生是后来我们习惯性的加上去的。这就是所谓的攀缘。
如果我们站在觉知的立场。什么东西都是无差别的。烦恼来了觉知他,快乐来了觉知他。只是如此而已,没任何意义没任何2样。烦恼即菩提。2者都只是一种觉知对象,没有任何特定的意义。生死涅盘两空花,2者都是觉知面前一闪而过的影像,不会给觉知带来任何的改变。
对于佛、众生、心、物等等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一个觉知的对象,没有任何一个实有体。
如果觉知到了某种感觉,把他定义成烦恼,那么这个烦恼就成为了一个能影响你的实有体。我们就会随自己的习性做出很多的反应。一切的混乱就开始了。这样会离我们的那个觉性越来越远。在意他,是固化他的第一步。只是觉知他,他本性是空的、留不住的、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影响的、不是一个什么东西的东西。烦恼也就不成为烦恼了。菩提也无所谓的菩提。
【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出如来圆觉妙心】。【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盘及波罗蜜】。圆觉经中的2句话告诉了我们。不管是什么都是来源一个东西----觉性。 这是我们众生和如来共有的。是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所以烦恼来了不要怕,不要管因为什么具体的事,而只是看着他带给你的那个感觉,看那个感觉给你带来了什么变化。慢慢的我们的反应变化会越来越小和弱。然后会觉得那些反应无任何意义。然后会忽视这些反应,然后会发现我们的那个觉性一直没有变过。然后对于一切我们只愿站在那个觉性当中,看着各种感觉来来去去。就这样,该干什么干什么。该喜的喜,该悲的悲,该舍的舍,该求的求。求得到的好,求不到的也好。一切都是本该的样子,都在那个不动范围内。 


1楼2013-01-06 20:37回复
    我又不是你 怎么指正你


    2楼2013-01-06 21:28
    收起回复
      讲的是悟空,万物皆空,无我。不会有烦恼的。


      IP属地:河北4楼2013-01-07 03:59
      收起回复
        加油啊,楼主,正思辩,理入。早日开悟证悟成佛


        5楼2013-01-07 10:2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