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 hanminzu.org/bbs)-考据版
(一)
根据文献记载,曲裾是流行于先秦及汉的一种深衣,是一种礼服。所谓深衣,就是长的衣服,可以把人的整个身体深藏在衣服中,所以曲裾不可能是短的,小的,只有长的才能叫曲裾,不到脚面的不能叫曲裾。不存在什么短曲裾、小曲裾。短曲裾、小曲裾,在逻辑上就已经犯了类似“黑白马”这样的错误。
黄宗羲的《深衣考》说“曲裾,用布一幅如裳之长,交解裁之,叠两广头,并令向上,布边不动但稍裁其内旁大半之下,令渐如鱼腹而末如鸟喙,内向而缉之,相沓缀于裳上之右旁,以掩裳际。右幅在下,左幅在上,布边在外,裁处在内。”这个说法我是比较认同的。
我们知道,陶俑是一种代人殉,也就说陶俑的身份都是侍女,侍女是不需要穿深衣礼服的。现在我们看到陶俑身上穿的既像曲裾、但又不到脚面的衣服,也许曾经存在过,它叫什么名称,我们暂时未能考据出来(有考证出来的朋友请举手,功德无量)。因为作为侍女的服装,它的名称未能出现在国家正式文献的记载里,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圣人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们不知道它叫什么,但我们也不能想当然地就称它为曲裾,还想当然地发明了什么“短曲裾”、“小曲裾”的称谓。
至于长及脚面的n绕曲是不是曲裾,也很简单就能分辨出来。真正的曲裾,既有文献很明确的记载,也有马王堆等出土实物为证。我们判断一件衣服是否符合形制,不是看它的宽窄、长短,也不是看它的沿宽是不是一样,关键是看它的主要结构跟原来的形制对不对得上号。作为曲裾,最关键一点就是上身的衣沿与下身的衣沿一起向身体的右侧延长,直到相交为一个小于或等于90°的锐角。穿衣者用右手执这个角,衣服这部分看上去就像一张被子的一角。抓住这个角向后绕到左腰,最多向前过一点点就打住了,所以不可能绕3绕那麽多。凡是按这种形制制作的,就是曲裾,其他都不是。也许有的商家是按这个形制去做的,只是我们没有看仔细罢了,因为没有一个商家做到打开来给我们看。“一竹蒿打翻一船人”是不对的。
现在做的n绕曲是怎么实现2绕、3绕的呢?本人亲眼见过一件,就是上身的衣沿做完领子之后,向下走到右腰位置,与下裙相接, 就结束了,而下身的裙子部分却单独向右无限延长,边延长边收窄,直到达到2绕、3绕的长度为止,至于缠在腰部两层、三层的圈圈,很囧,就用宽腰带一遮了事。这样的做法,是与真正的曲裾截然不同的,我们能把这些新创作的东西叫曲裾吗?
实际上在06年以前,汉服仍处在自助阶段时,大家做的曲裾仍然是比较合乎形制的,就是06年以后,大量商家出现,一时间百花齐放,才出现大量创新意味很浓的各种各样这样那样的“曲”,而且迅速征服了一群追随者,于是就流行起来,继而大行其道。
我不是什么权威验证机构,我只是说说我自己的看法,我相信在事实面前,每个人都会做出正确的判断。
至于商家目前做出来的那些小曲、短曲、n绕曲,确实看上去很美,对新人很具吸引力。有些人即使知道了它们与真正曲裾的区别,仍有人去买,有人去穿,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我早就说了,这种收腰、包臀、追求“曲线之美”的小曲、短曲、n绕曲,它们迎合了现在很多人的审美观,这种审美观是受到西方影响的。当然,中国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楚王好细腰宫中皆饿死”的情形,但那仅仅是特例,追求宽松、大气、含蓄,才是汉民族审美的主流。
我在这里只是想说清楚道理,欢迎有兴趣的朋友一起做理性的探讨。更欢迎动手能力强的朋友用简图把我说的异同画出来,那就更加一目了然了。至于商家还要不要做,大家还买不买、穿不穿,这不是我要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