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兵戈的孩子吧 关注:9贴子:1,468

回复:请你原谅我——剧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两人之间的爱,可以相互吸引,相互依赖,但却很难有心灵之间的相互契合,即使走入婚姻的殿堂,恐怕依然做不到相濡以沫。爱,是适应和磨合,而所谓适应磨合,是你愿意开始尝试着为对方而改变,而不是强求对方为我改变。这期间的差别虽然很微妙,但差距却是天堑。25(33)
吴晴根本没想明白,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徐天吸引她的一切,也正是阻碍他们在一起的一切!如果徐天被改造得不天真、不骄傲、不率性,他还是徐天?她也心疼他,以她那居高临下的方式,心疼一个老在犯错的孩子,可她是否也曾试着去体会他?学着去欣赏他,他的敏感、细腻和善良。25(34)
秀波的台词出色到我没有办法形容!只能再一次记录,包括停顿和断句。“吴晴……以前所有的事都是我不好,我做得很不好……我,我想让你好,也想让你跟秦生好…..我…..我决不想让……孩子不好,我……什么都不想做,我…..今天来只是求你一件事,我就要……看,看看……看,看一眼这孩子” 25(35)
这样一种不稳定,但竭力要控制平稳的气息,这一个个故意的停顿和拖长尾音的处理,使这一段终于表达出口的话,显得如此艰难!每一句话说出来时都有思考,思考的,却不是内容,因为内容在他采取行动时,已想得一清二楚,也早在他心里。他的思考、字斟句酌和小心翼翼是为了吴晴的感觉。25(36)
而如此顾忌吴晴的感觉,是因为他太在意陆晴。谁也无法想象这小小的人儿,当她出现在徐天生命里时,激起了怎样的巨浪!以至于他一点都不敢说错;以至于他不得不费尽极大的力气,压制着心头翻涌着的五味杂陈。当他终于从低眉敛目中抬起头来,说出这番话时的眼神,足以让人心痛和心碎!25(37)
然后,我看见秀波的眼神凝固了,彷佛被磁石牢牢锁定,小径的尽头,一席跳跃的红衣。从来没有像这一刻一般地喜欢、甚至是热爱陆秦生,因为不管他有怎样的缺点,但对人伦天性能给予足够的理解、宽容和尊重的男人,是值得敬佩的。而秦生望向吴晴时,了然的微笑,在我眼里竟是灿烂的!25(38)
父女相见的戏,再一次见识了秀波收敛着的张力,这句“叔叔,不是别人”,要多好就有多好!外表平静,但却让你体会到这平静背后的巨浪,一如我形容秀波表演时,曾多次提到的堤坝和堤坝内的水。在竭力控制的台词里、在专注地跟着小晴而移动的视线里,你时刻感受得到,堤坝内的波涛汹涌。25(39)
影视有语言,镜头会说话。比如这一段,徐天目送吴晴一家离开,先是将特写给了陆晴的背影,两条跳跃的羊角辫;再转远景,路的尽头,两大一小手牵着手的背影,这两个镜头,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叙事交代,因为叙事之外,它们还都是徐天的主观镜头,这一刻的摄像机就是徐天的眼睛。25(40)
于是,每一个观众都看到了在徐天的眼里和心里,小晴是如此可爱和活波,而运用特写之专注中蕴涵着饱满的情感,你可以想象的诸如爱、留恋、想要拥入怀抱的冲动;而一家三口又是如此幸福!当镜头再一次转换视角,定格在徐天专注思考的特写里时,一种孤单、落寞和苍凉也抒发到了极致!25(完)


28楼2013-01-15 01:35
回复
    第27、28集评语
    无法形容这几段信对我的震撼。喜欢那样的文字,完全大白话,但又完完全全属于何美丽。只是当文字本身的快乐、轻松,衬着海清刻意张扬、带点炫耀和夸张的语调语气,却又和画面,既有一定关联,但境遇反差至天上地下的艰辛、沉重,奇异地融为一体时,你却再也无法安之若素! 透过画面,你亲眼目睹了一个并不具备多少资本、资历和经验的外来女子,在一个大城市里,为了谋生而辛苦打拼的点点滴滴。你感叹于她的适应力、忍耐力,更感叹于她的乐观坚强,而自己人生经历中也曾经历的一切,曾经一个人的拼搏,曾经的委屈、孤单、酸甜苦辣,也一起泛上心头。
    你震撼于这个女子在信中向爱人一味传递的快乐,她就是有这样一种能力,再大的苦楚,在经过她身体承受之后,彷佛被净化、被过滤,即使不刻意“吹”,都会是极轻描淡写地几句。可是,她毕竟是“吹”了,充分动用她的想象力,包装一切的不如意和生活的重压,她臆想中的世界竟是如此美!于是,你必需重新再认识何美丽一次了,你不得不去思索她对人生的态度。也许那样的美化,真是臆想,是自我心理安慰,是阿Q精神,是对苦难麻木的映射,可它又何尝不是梦?不是希望?置身水产市场,被鱼刺割破手指,却尚能和海豚自在共舞时一般地微笑,市场和水族馆又有什么分别?
    人生的差别,很多时候不在于你经历了什么,而在于你经历这些时的态度。一个无论怎样的境遇下,都能勇敢直面,并始终不曾丢失笑容的人,她的人生可以不华丽、不辉煌,但却一定充实、明亮、温暖而富足。为什么你已经和海豚共舞,却笑不出来?而水产市场的那个,却始终都能笑?因此,你幸福了吗?幸福其实和人生的得失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得和失,只决定了绝对值数值的大小,对人生经历的一切所持的态度,却将决定数值的正负。数值很小,但你却可以让它是正数,数值再大,你也可能让它是负数。因此,其实,决定幸福的权杖,始终都在你自己的手里!
    而当何佳不仅仅是将痛苦沉淀在心里,让自己笑,更让这份笑刻意地膨胀起来、传递开来时,那就是一种无法去度量的爱的情怀了。因为她所思所想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关心的那个人。不要他担心,不让自己成为他的负担,甚至还想伸出一只温暖的手,让自己的快乐也成为他快乐的一种支撑!然而,他还是懂得她的,他知道她是在“吹”,知道她和自己一样也喜欢臆想,喜欢活在臆想的世界里。可他又不知道她和自己的区别。她,臆想帮助她踏踏实实过好现实中的每一天;而他,臆想的世界却是一个精神和心灵的港湾,现实中一切不如意在此消解,可以为坚持做自己找到遁词和壳。
    从“有点想…想你”,到“梦里有…你”,秀波的台词使我不得不相信,原来声音也是可以有画面感的、可以入木三分塑形的。这样的断句、这样的气息、这样的语调里,犹疑挣扎之下的妥协,掩饰压制中霎那的泄露,尴尬腼腆后骤临的释然,也为你追寻徐天真实的情绪,掀开了纱幔一角。这些信是写给何佳的,可又不是写给何佳的。因为直到此刻,现实中的何佳在他心里的位置依然模糊。虽然有那份了解、默契、相互支持,但直觉上他又没把她看成是单纯的朋友。而爱人恐怕更是他潜意识里从一开始就在排斥的。因此,这信不会寄给真实的何佳,也许那只是写给“臆想”中的何佳的。
    费兵走了、梅果走了、何佳走了、而吴晴成了别人的妻,即使再习惯于孤独,但人,总要有那么一个口子,可以宣泄无法安置的情绪。于是,这一刻徐天笔下的何佳是一个倾诉的对象,为情感世界中积淀下来的所有的亏欠、牵挂、关怀找个对象,也为自己的孤独、失落、无助找到慰藉和支撑。徐天细细地粘贴着每一封信的封口,这些信不是为了给人看,不是为了寄出,只是为了封存。在他将信锁进抽屉里时,同样被静静地锁进的还有那两本《文学创作》、《世界文学》,在满屋的书里编导居然让我们看清了它!才讶异于为何不是考古书籍?但恍然间我突然省起了他曾经拥有的一切!


    31楼2013-01-15 01:51
    回复
      第29集评语
      张忆这角色的存在,本身就非常值得品味。即便他说“算命都是假的”,而每一次都能说中徐天的心事,也是因为徐天心里的事太多,因此,随便一句,自己就对应了。但当编导将职业、身世等信息隐去,对他的描写就始终是抽象的,带着些玄妙的色彩,从而更指向高于众生的一个符号。 佛教的众多经典中,“悟”始终都是一个不能绕开的话题,诸如《楞严经》、《法华经》等等。而大乘佛教之所谓发慈悲心,普渡众生,这一“渡”字也不是佛帮着众生解决切实的生计问题,而是要“开示悟入”。而张忆的存在,正和这“悟”有关,也因此,某种意义上说,他使本剧充满禅意。
      张忆相关的戏有5处。前4处有形,最后1处无形,但影响巨大。第1处,出场缘起。第3处,排解现实难题。第2处,留下《心经》般若波罗密多咒,念佛也是开 “悟”的一种方法。第4处,启发式引导的“渐悟”。而不现身的第5处,却显示因缘的力量,并直接导致一时的“顿悟”。 第4处的出现,分别跨了28和29两集,是落实笔墨最多的一处。如果说他的出现和存在就是为了“渡”徐天,那这第4处,就很有些“冲刺”的味道了。他说徐天在乎的事情就不会放弃,而且“有常性”,这其实是说徐天容易专注于在乎的事情,而且有持久性,十多年如一日。
      而“有感情是很危险的。感情专注于一个人或一件事时就更危险。”这思想和佛学中对“执”的见识相合,也和般若波罗密多咒中的几重“揭谛”相扣。而借徐天以小院,在其生出感情之际,政府要收回,更是以现实的事例在证道。“事会结束,人会走”,所谓五蕴皆空,何必为色受想行识所困。而人和人相处最困难的地方,第一,在于了解,第二,在于理解。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要了解他人是困难的,但更多的时候了解自己比了解他人更困难。别人的特点我们有时看得很明白,可自己呢?我们很多时候都搞不清自己的长短、更搞不清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 而理解,不仅意味懂得对方,更要包容对方。理解他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跳出自我的角度,学会从他的角度看问题。而爱,做为人际关系和感情的一种重要形式,并无例外地建立在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爱他人,要了解他,还要了解自己,更要学会站在他的角度去看事和看人,这人同样包括你自己。
      对朋友,说徐天看得不重,那是冤屈了他。徐天之善良恰恰和他的重情重义有很大关系。不接受梅果,不仅因为两人之间的恩怨纠缠,更重要的一点,是费兵爱梅果。因此,对朋友“不小气”,可是徐天和费兵的交往,又完全是按着徐天的秉性脾气而来的,费兵处于附和顺从的地位。对爱人不珍惜吗?但珍惜的程度确实低于执着于做自己。他是深爱着吴晴的,这感情很长时间都无法放下。但恋爱时,我们不懂爱情,不懂的还不只是徐天一个,犯同样错误的,一样有吴晴。两个人都极执着于“我”,希望对方为自己改变或迁就自己,都站不到对方的角度,给予他(她)自己。
      张忆的第4处现身是启发徐天去渐悟,是帮助他去看清自己,跳出自己束缚自己的樊笼看自己、看事业、看亲人、看朋友、看爱人。当吴晴、梅果、何佳,这些生命中有交集的女子,一个个在眼前重现时,他是否开始认真地思考些什么?有关于珍惜和不在乎,有关于索要、给予和改变?
      秦生的化验报告出来了,但对吴晴无异于晴天霹雳。其实,我个人对影视作品中的“绝症”很排斥,因为用得太滥、太俗。我不喜欢在问题没法解决时用它来规避一切、终结一切;我更不喜欢以此煽情,来赚取观众同情怜悯的眼泪。但此处这个“绝症”的桥段,却是个例外,因为同样见禅心。它在剧中的出现,彷佛更是印证着“无常”。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规律,勘不破这个规律,反而不懂得如何珍惜有限的生命。这样一个“绝症”,不是为了煽情和解决难题,而是直接把生死摆在了秦生和吴晴眼前来拷问,如果生命只剩这些时间,你真正在意的、想做的事是什么?于是,你发现这样的选择里,你苦苦追求的、努力要争一口气的人和事,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了,当你听从你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意向之后,这些你原本执着的,却都可以放下。原本无法释怀的人和事,从另一个角度去看,甚至可能也是生命中的喜悦。因此,这绝症,也是另一种顿悟。


      33楼2013-01-15 01:55
      回复
        而他,聪慧又敏感的他,岂会不懂得她的心?只是他一直挣扎着要不要接受!他是懂得她的,不然在她每一次生气时,他不会这么恰如其分地给她那么一点点,却每每都切中要害,让她瞬间破涕为笑;他也更不会将她作为臆想中的那个“她”,可以将曲曲折折的情愫尽情倾诉。如此艰难的见面啊,他不是下定了决心了吗?在看守所反反复复的思量里,在对父亲珍重的承诺下,可是为什么依然如此难?徐天依然在兜圈子,他依然如挤牙膏一般的,像是要向前踏步了,却又原地徘徊了。直到她那段爱的誓言,脱口而出的那一霎那,天平才开始有了点倾斜!
        她哽咽了一下,眼中有晶莹的泪蓄着,“反正我只想告诉你,不管你是有人爱还是没人爱,不管你是结婚还是没结婚,不管你是进监狱了还是出来了,我都会在你身边,我会永远爱你”我不知道要怎样的铁石心肠才不会被这样的誓言所打动?泪眼婆娑中,我忽然想起“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 我相信徐天被感动,事实上,他已被她感动了无数次,只是这一次他决心接受她了。他让她站到跟前,他教给她那段心经,他同意她等他,他终于给了她一个期望。而海清,她赋予那刻的何佳,蕴涵了太多内容的眼神,尤其是看了结局后回望,你能体味到震惊、思考、激动和心痛的各种况味。
        当“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走过所有的路到彼岸去,彼岸是光明的世界”在她的唇间吐落,那一缕本未抱希望的、莞尔的笑,在脸上凝固,取而代之的是夺眶而出涕泪横流。那真是征服这条“鳄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切的犹豫彷徨、患得患失和挣扎,在这解语出口的那一霎那,烟消云散!
        在那一声哽咽着的“真好”里,秀波也是徐天,刻意压抑收敛的情感终于爆发。这一刻的他,一定相信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命定;也一定感叹,众里觅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于是,天平在这刻真正彻底倾斜,心扉也在这刻完全为伊人敞开,他再也无法阻挡让她的倩影长驱直入。 知道什么才是奇峰突起?什么才是呼应?比如这一刻,在你已经为这段感情终于有了可喜可贺的结局而感动得唏嘘不已时,冷不防她哭丧着脸,来了句“没有录音机”,他微笑含泪指着自己的心口,“不用,录在这儿洗不掉”,何佳喜极而泣,你呢?情绪在制高点上再翻上一层时,只能惊艳!这样的段落,原本可以收尾的,相信大家也会满足。但是,本剧的主创们却依然没有停止自己的步伐。这在当时,曾给我带来过短暂的疑惑,我不知道编导还想将我们带向何方。一连串字幕,交代了一连串的“后来呢?”所幸,其手法还是相当凝练,使我始终对这“平庸”充满怀疑。
        然而我做梦都没想到,在经过了之前如此激动人心的高潮之后,在连着两段“后来呢”的平淡,但又将家长里短式的追问全部满足之后,编导依然能将本剧带入一个如此精彩绝妙的结尾!宛如于无声处突现的惊雷,那不仅仅是感动、是震撼,而是深邃和广袤间带来的思考,余味无穷!
        这剧评写到现在,突然痛恨这豆腐干式的表达方式,因为很难在这样的制约中将自己的观点完全阐释清楚。但我依然要说,这结尾之妙,帮助本剧提升了一个层次;它也丰富了本剧的艺术表现手法,从完全的现实主义风格,带入了一个后现代的艺术语境,且因为本质关联度,没有丝毫割裂。
        它是开放的。因为开放首先寓含着思考,而思考可以停留在不同的层次,宛如进入富含宝藏的矿山,只要你去挖掘,不论多少,你总会有收获,总会感到满足。你可以将那曲极尽欢乐甜蜜的《采红菱》看成是两人幸福的见证,也可以更进一步地思考,那是否也是两人婚姻生活最真实的写照?
        你可以追问更多更多,甚至回过头去,从一切都颠覆的角度来追问,因为这也符合后现代主义的审美规律,。此处我只相尝试提供一种思考的角度。戏中戏,常常是别具深意的,而舞台,从其诞生的那刻起,本身充满了仪式感和象征意义,而那还是一个“改过自新”的舞台,救赎的舞台!
        假面。欢乐、幸福、美满,属于舞台;而舞台的欢乐幸福美满又是为了看客。这看客不仅仅是黑压压的那一片,在黑压压之中,它始终有聚焦,那是至亲至爱的一群人。戏是演给自己看?演给黑压压的一片看?又或者演给亲人看?于是,快乐幸福属于灯火灿烂的前台,焦虑和真相藏在后台。
        这戏太有戏剧张力,不仅仅是内涵众多解读的丰富,还有反差,形式与形式的反差,以及形式和内容的反差。当你发掘得越多,你越不会单纯为表面雷人的妆容、充满喜剧风格的对白和洋溢着的幸福而快乐,你反而会走向苍凉。但却仅是苍凉,不是悲凉,因为世俗地气里的平和接受的真实。
        有很多朋友说,这个结尾出之吴秀波之手,不知道有没有考证?但是我却相信。虽然从不追星,也很少有机会追看秀波的各类访谈,但却有幸拜读过秀波写于生日的一篇文字,那风格和这结局有太多的相似,深入骨髓的相似!有关于人生和生存状态,象征和写意中,淡淡的苍凉、通透和淡泊。不管你有多少解读,你依然不能说自己就完全明白了主创们真实的思想和意图。但我相信,对般若波罗密多咒的解读却一定是理解本剧的一个核心。到彼岸去吧,剧中何佳的解读其实相当“文艺化”,也仅仅指出了目标,但却始终缺失去到彼岸的方法。而这才是关键,也是本剧真正的核心。
        因此,喜剧还是悲剧?关键看你对这“揭谛”的理解,也取决于剧中人自己对这“揭谛”的顿悟。如果你对现实人生中所承受的一切,隐隐的焦虑痛苦也罢、鸡零狗碎的平庸也罢、光鲜辉煌的非凡也罢,都平静地接受,并懂得放下、懂得珍惜、懂得感恩,那又何所谓悲剧?何所谓喜剧!30(40) 全文完


        37楼2013-01-15 02:07
        回复
          不是怀旧
          事儿发生在上个世纪,免不了被说怀旧。活在明天的人因为有梦而妖,活在今天的人因为踏实而定,活在昨天的人因怀旧而老。请 老了吗?1、道具。俺耳朵眼都看见了,制片人啥的一起去道具商店选道具时候,跟售货员阿姨说:把最便宜的给俺来两套。省钱吧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俺们要最大限度地淡化怀旧留下的印迹。这是一种简单,也是一种野心——本剧不属于一个年代,如果非要加个代,俺希望是千秋万代。2、老而不旧。吴晴是咋评秦生的,“人一老就开始怀旧,你能不能不要在这证明给我看”(大概齐)。一群人凑到一起干成一事儿,八成气味是差不多的。编、导、演、服、化、道中,除了演员,别人咱也看不着。单说剧中主要演员长的一点那确实是一点儿都不旧。3、好的演员头发都有戏,徐天满头的花卷的戏码就是别说我是八十年代的新一辈。蛤蟆蛤蟆镜了,喇叭喇叭裤了,不是为旧而旧,而是修旧如旧,徐天,那头花卷好美。再二的青春也是独一无二,谁说只有完美不可复制,如果你了解月因何而缺,才会知道残缺同样不可复制。我们都是一样的残缺,也都一样的骄傲。骄傲到头发卷曲着有着王冠的姿态,他就是徐天,因为不曾丢失自己,走到哪里都是自己的王。怀旧这个真没有。
          不是爱情
          很多看了请的人都在聊,谁是饭粒,谁是月光,谁是红玫瑰,谁又是蚊子血。哪个需要原谅,哪个需要被原谅。如果分得清,又要原谅,那还是爱情吗?假如爱情之中双方都把自己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何来原谅之说。
          吴晴嘴上说“男人要负责任”,但她所做的却表明,这个女孩子在与徐天的爱情里,一直都是眼睛看着眼睛,因为对等保存了那份爱情平衡的美丽。美好的女子应该要为自己负责任,吴晴这样为自己的爱情负责任。多少的乌云密布,最后也都云淡风清。梅果、何佳都是可以为自己感情负责任的好女孩儿。是要多有爱,笔下才能走出这样的三个女子;是要多有情,才演出这样三个妙人儿。她们的感情不依附于他人而存在,于风中站出树的姿态,供爱乘凉。她们才是这世界转动的力量。这样的爱情不需要原谅。
          人都是要请求原谅的,但不是在爱情里。徐天要请求,请求徐爸的原谅。吴晴要请求,请求俞妈的原谅。吴晴、徐天还有机会,梅果、何佳已经不能了,真的有些原谅是永远都请求不到的。是不是我们知道一定会得到原谅,才放肆自己一直长不大永远像个小孩。却不知道徐爸、俞妈他们做大人也做得很累,徐爸在坑上蹦,俞妈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都是明示。是到轮班的时候了。


          41楼2013-01-15 15: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