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场上来考虑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发现,大众的娱乐需求带动了娱乐化解读的出现。卫道者们别再批评娱乐化史论的作者了,作家们都努力使自己的书受欢迎,便弄了娱乐化的新花样,读者们喜欢,大家便纷纷效仿。这些作者不严肃,是的,可谁说过历史非得严肃呢?作者们的收入来自什么?一个事物的产生必定有他的市场。要说这“不敬历史”最大责任人是读者,他们“促使并纵容”了新格式的产生。是人民大众在创造一切,这个命题是不会错的,所以娱乐化解读也是产自社会、产自人民。
退一步讲,史论何必要拘泥于文法,那些反对者们拒绝接受新格式,就好比说“老祖宗的制度不能改”,这显然是保守的,是大谬。格式仅仅是个盘子,历史内涵才是菜,只不过原来装这菜的是白盘子,现在换成了彩盘子而已。
当然,不得不提的是娱乐化解读除了要在讲述方式上吸引人之外,更要在历史思想价值传播与教育上多下功夫。要让思想表达出来。任何表述方式,都要以真实历史为依据,娱乐化解读也不例外。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是相当不错的,以史实为依据,既通俗化又不失其历史内涵。娱乐化解读中,对历史规律的总结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如此,还要尽量避免读者对历史的误读和误解。要利用娱乐化这一形式,将历史真相与思想内容灌输到读者脑中,以挽救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以继往圣之绝学,以开万世之太平。
历史人物与事件仅仅是历史内涵的承载物,我们学历史重在学神、学意、学法。只记住具体的历史事件,却不去总结以得到启示,是毫无用处的。所以历史事件本身意义不大,重在它代表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警示了什么。娱乐化解读就是以一种通俗的方法给人们以启示。历史与娱乐化并不冲突,就好比社会主义还能引进市场经济一样,历史为何就不能容纳娱乐化呢?
我期待着真正的娱乐化史论的出版。
壬辰年正月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