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52,964贴子:73,255,710
  • 3回复贴,共1

对于娱乐化解读历史的小小看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现在网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娱乐化的历史著作,这些史论大多以娱乐化的文字为载体,讲述着我们已不太感兴趣的历史。娱乐化解读得到赞许,也得到批评。
按一部分支持者的观点,娱乐化解读充满了活力和生机,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反对者则认为,研究历史真相是沉重的,我们更应关注历史发展的深沉规律和经验教训。我认为,娱乐化解读并不表示失去了历史的意义,反对者的观点值得商榷。


IP属地:江苏1楼2013-01-19 15:04回复
    娱乐化解读仅仅是一种格式,是一种叙述的格式。笼统地说这一格式忽视了历史的意义,这在我看来是不对的。如何评价一部史论有没有探索历史规律、总结经验教训,首先要看的是它的内容,至于格式,实属无关紧要。白话文和文言文不都一样吗,那娱乐化和严肃化又有什么区别呢?不能以其形式上的娱乐化就对其下了“不敬历史”的罪名。史论的内涵是与其格式无直接关联的。难道娱乐化解读就不能传播历史信息、发掘历史真相了吗?不分青红皂白硬要反对这种格式,那么把白话文变成文言文不也是一种“俗化”吗?那干脆还用文言文好啦!
    娱乐化解读历史是网络阅读的产物,网民的娱乐需求与宽松的文化环境给了这种史论格式创造了可能性,甚至于说是必然性。也就是说,他是时代的产物,仅仅是一种格式而已,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他呢?它与那些大众不爱看的文言史书相比,更亲近民众。它带动了一波又一波的历史热潮,这至少让本来不懂历史的人从中了解了许多。“量少胜于全无”,若是坚持严肃文风,看的人少了,传播历史任务的不就没完成了啊。它能让人们了解历史,有什么不好的呢?总比许多史学家辛辛苦苦创作出的史论没人看好得多吧。如果史学家不能接受新的格式,那么在这个转型的社会里,能认真看一看历史的人就少得不能再少了,导致史学被人淡视,最终人们要谈谈历史竟成了不易之事,历史成了高高在上无人能懂的学问了。


    IP属地:江苏2楼2013-01-19 15:05
    回复
      从市场上来考虑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发现,大众的娱乐需求带动了娱乐化解读的出现。卫道者们别再批评娱乐化史论的作者了,作家们都努力使自己的书受欢迎,便弄了娱乐化的新花样,读者们喜欢,大家便纷纷效仿。这些作者不严肃,是的,可谁说过历史非得严肃呢?作者们的收入来自什么?一个事物的产生必定有他的市场。要说这“不敬历史”最大责任人是读者,他们“促使并纵容”了新格式的产生。是人民大众在创造一切,这个命题是不会错的,所以娱乐化解读也是产自社会、产自人民。
      退一步讲,史论何必要拘泥于文法,那些反对者们拒绝接受新格式,就好比说“老祖宗的制度不能改”,这显然是保守的,是大谬。格式仅仅是个盘子,历史内涵才是菜,只不过原来装这菜的是白盘子,现在换成了彩盘子而已。
      当然,不得不提的是娱乐化解读除了要在讲述方式上吸引人之外,更要在历史思想价值传播与教育上多下功夫。要让思想表达出来。任何表述方式,都要以真实历史为依据,娱乐化解读也不例外。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是相当不错的,以史实为依据,既通俗化又不失其历史内涵。娱乐化解读中,对历史规律的总结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如此,还要尽量避免读者对历史的误读和误解。要利用娱乐化这一形式,将历史真相与思想内容灌输到读者脑中,以挽救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以继往圣之绝学,以开万世之太平。
      历史人物与事件仅仅是历史内涵的承载物,我们学历史重在学神、学意、学法。只记住具体的历史事件,却不去总结以得到启示,是毫无用处的。所以历史事件本身意义不大,重在它代表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警示了什么。娱乐化解读就是以一种通俗的方法给人们以启示。历史与娱乐化并不冲突,就好比社会主义还能引进市场经济一样,历史为何就不能容纳娱乐化呢?
      我期待着真正的娱乐化史论的出版。
      壬辰年正月十五


      IP属地:江苏3楼2013-01-19 15:0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