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宝硕吧 关注:277贴子:1,235

【谭宝硕】《洞箫之路系列讲座》(二)内容根据录音整理(附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说明:本次系列讲座为岭南箫社邀请谭宝硕老师为传播洞箫文化而举办的一次盛宴。其间社长哓哓以及箫社众人不辞辛苦,谭宝硕老师又于百忙中前来分享半个世纪之心得。对此表示感谢与钦佩。
此次转帖之内容来源于岭南箫社于箫雅集论坛所公布之音频剪辑,活动图片以及箫友木头对应讲座录音逐字校对整理。若有转发请标明出处! 另,本帖正文编辑完全之前,请勿插楼,谢谢配合!
再次感谢谭宝硕老师、岭南箫社,特别感谢箫友木头。


1楼2013-01-22 15:28回复

    2013年岭南箫社再次邀请了谭宝硕老师给箫友们带来了一场洞箫的讲座,这次的讲座信息量比前一次大很多,希望大家能从谭老师的讲座内容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以下是我根据录音整理的,因为一般都下班回来听、整理,难免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希望大家指正海涵。如果要感谢就感谢谭老师吧。
    长音 音阶 八度跳进。。。。。即兴,把玩,凝视,感叹声, 哇哇哇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广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来自香港的谭宝硕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盛宴。让大家更加近距离接触和欣赏洞箫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此举办洞箫之路系列讲座。首先感谢谭老师一路劳苦,再次要感谢伍老师、郭老师为我们提供场地,以及能够来到此参加讲座的各位同好,让我们以热烈掌声感谢特地从香港赶过来的谭老师。谭宝硕老师是著名的洞箫、笛子演奏家,是洞箫制作家,是香港作曲作词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学会会员、中国民族管乐研究会会员。曾献身于香港中乐团,并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香港英专、香港演艺学院出任中乐老师。今天我们的讲座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 洞箫修行,第二部分是 示意。下面的时间就交给谭老师了,让我们再次感谢谭老师。
    谭老师:
    今天讲的洞箫怎么样用于我们的修行,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修养以及他在生活中的趣味。其实因为洞箫陪伴我也差不多半个世纪了。大概五十年前,我就开始接触这个乐器,那时候年轻主要就是喜欢笛子,因为笛子抢风头,我吹起来很开心。然后在生活里面,接触的东西多了,慢慢也成熟了一点了,就又喜欢了洞箫。我想在座的大多数朋友,因为喜欢洞箫而来的。洞箫本身带给我一种倾听内心的音乐,无论是听人家吹还是我自己吹,都是一种内心的交流,所以慢慢就吸引我了。我就投入在洞箫的世界里面。所以我也很高兴讲我在半个世纪里面的感受一点一滴的跟大家分享。
    洞箫这个乐器的声音很特别,可能这世界上没有其它乐器有它这种特质。你说音色美的话,那就好多乐器音色都很美的。你说那乐器能演奏范围很广的,那好多乐器范围都很广。但洞箫他本身带着一种沧桑味,就好像在这世界上,你经历了好多事情之后,个人会成熟,这个人身上带出来的。不单只有成熟,还有一种沧桑味,沧桑味代表了一个人走过的路,还有他的经历,洞箫本身就有这种特点。还有一种是其它乐器不容易有的,就是洞箫的声音好像是天外之声。它不是戏剧的一种情感,它表达出来的都是描述人,他不是人熟悉的那种声音,有点是天外之音的感觉。那合起来呢,给我的感觉就是一种侠客,行走江湖的侠客。经历好多人世间的事情,但本身也超脱出来,有一种灵气在里面。反正好多好多形容。所以我就将那些,洞箫十六字箫决,在历史上,在传统上对洞箫的评价,就把他归纳成十六个字。十六个字里面(逸远 清幽 奇峰 跌宕 澹泊 涵虚 聚气 凝神),我们能够品味到洞箫这个乐器应该怎么欣赏,应该怎么去练,就有一些比较明确的方向。
    首先吹一首乐曲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上次好像没吹《一瓣心香》。深圳的朋友听过,今天来的有些是上次没来的,大家都听过。《一瓣心香》收录在我的专辑《空山》的一首乐曲,是尼泊尔形成的一些感想。我去尼泊尔,住在深山的一个寺庙里,在早晨起来寺庙一般都去礼佛了,那个时候,他们的大殿门还没有开,我就在外面等着。看到那些喇嘛都从住的地方陆续的走来了,大殿也打开了。每一个人手里面都那一朵小花,这花就他们在山上,在路上采的,他们就供奉在佛前面,用这个野花来供奉,一种很朴实的情感。有一个老喇嘛,他就采了两朵,预了一朵给我,我也非常的感动,于是就跟在他后面放在佛的面前。这一刻的感动就使我用了尼泊尔的一首民歌的一点旋律写成了这首《一瓣心香》,首先就吹这首乐曲。


    2楼2013-01-22 15:29
    回复

      洞箫的吹奏其实就是以退为进。有时候我们练习,吹起来不顺,那声音好像吹的很不尽人意。有些人电话给我,我最近吹的好像初学一样。洞箫其实很极端的吹奏也可以吹出声音来,本来用平常心来吹,声音可以很自然的。有些时候,用些特殊的动作呢,那声音可以更加明亮,那声音好像更加好了,其实那声音已经走向了一种极端。吹奏的人可能不知道,又把它继续。吹几天之后呢,这种动作把那气流越吹越扁了,气也越收越紧了,肌肉也就僵硬了。那就突然间吹不响,因为极端的动作呢就不容易随意发声。那就把以前的东西都模糊了,变成没有出路。所以这种情况,我们应该记得以退为进。
      有一首禅诗,我来解释一下以退为进: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身心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你看世界不一定看天,低头也看得到,从不同角度看世界。要修行,要提升你的生命,要身心清净,从一点点的判断错误,慢慢就找不到出路。插秧的动作是一直退,最后完成了一片田。其实退后的过程中已经有成绩在了。提醒我们人声的东西要在恰当的时候停下来,你们所经历过的东西我都体验过。本来吹的好好的,突然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了。就这是不懂的在一有错误的时候不知道停下来,记得一吹到不顺的时候就停下来。不要纠缠在错误上面,学艺术最大的妨碍就是错误。一有错误,我们在努力一点,以为练多点就克服了。你再重复也是错误的记忆越来越深刻,我们的大脑会自动记录下来的。比如我们吹12345,我们吹的
      老师1234 。 1234 。,都在那个地方错误。为什么呢,因为记忆把他记下来了。你在那个地方出轨,第一次记忆很浅的,再一次,那记忆就更深了一点。第三次,第四次,你的记忆是很深刻的。可能第十次你成功了,其实只有10:1的比例,以后记忆就是这样。我们教学就有这样的经验,学生在那个地方错,然后再吹,再吹,再吹行了,然后老师也放他一马咯,以为这样就可以了。其实错误的记忆已经记下了错误比正确的多。我们必须学会这首诗,恰当的时候停下来,过几天,你以前的记忆会起作用,以前的记忆就可以起作用。练习对的才叫练习,如果吹的不顺,吹的错误就不要练,那时候练的时候是反方向的。为什么有些朋友练了很多,进步很慢,其实就是没有这个方法。一定要判断自己是对还是不对。是上路还是下路。所以,不是这么枯燥练技术,我们能把技术和修养一起练的时候,这个练习就充满趣味。但这个过程能画上等号,这个过程需要抛弃,说的严重就是一种功利心,其实就是一种急躁的心。你视每一次练习都是一种修行,修行是没有成败得失的,不用去计较的,那进步就非常的大了。
      又为大家吹一首乐曲
      《禅院钟声》,一首广东的乐曲。《禅院钟声》对于广东人来说已经是深入人心了。可能对于外省人来说,不太熟悉。这首曲有一段经历。因为这首曲写于1939年,这一年是中国人最艰难的一年。那时候中日战争,广州已经沦陷了,深圳也沦陷了,香港因为是英国管制,那时候日本人还在等时机,没有打过去。这时候好多难民逃到香港,香港也人心惶惶的。有一个玩乐曲的朋友,叫崔蔚林。他就住在香港的榕树头,香港的庙街口那个地方。每天经过有个小庙,现在还在。大家如果去庙街口就有个大榕树,就有个一个天后庙。当时他经过这个庙,听到有打钟念经的声音,听到这个声音在乱世里心可以安静一点,那就回去写了这首《禅院钟声》。他也是七岁大就开始吹洞箫,所以我们用洞箫来演奏者《禅院钟声》最恰当,最原装表现。运用了广东的曲调,在乐曲里面就蕴涵着乱世里悲天悯人的一种心境带在里面,听起来有点心酸酸,有点沧桑也很浓的人情味。几十年后就填词了,人家填词来唱,那个词就讲失恋的,很悲哀。其实那种悲哀是乱世里的悲哀,哀伤,而不是那男女情爱。但是因为填了词,一唱就家喻户晓,特别是香港,一唱好多人会回应。也把这首曲子带到所有人都可以听到,所以填词也就有好也有不好。


      4楼2013-01-22 15:30
      回复

        有时候有些初学的朋友,他说当然啦你这么熟悉这乐曲,当然很好玩咯。不能吹这曲子,其实还是有乐趣的。洞箫文化和中国文化是相通的,中国文化里有“宁拙毋巧”,在美学里面粗糙、笨拙还比那花俏的评价更高,所以我们如果不能很花俏的演奏,我们很朴实的演奏其实也是美。初学的话,有一首曲子《龙的传人》很适合初学者。前两句就很够了,你的发音够不够饱满,你够不够舒畅,你能不能把拍子吹准,你的音乐表达行不行。如果我们真的可以安心下来,吹好这两句也是好的音乐,跟那些花俏的名曲没有大的区别。大家听我吹这一次比刚吹的,我已经有改进了,我有进步了。因为第一次吹的时候,那声音还没那么厚,那情感就没那么浓,所以我第二次吹的时候我就改进了,这就叫提高了。所以你对自己有要求,那每次练习都会有毅力,也会有乐趣。你看那些朋友打游戏,打游戏机,其实也是一种挑战,就要克服什么克服什么,一打就十几个小时,为什么我们练习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不能提要求,也是一直在克服障碍,你能找到障碍,找到自己要调整的东西呢,其实就比打游戏乐趣的多,容易的多。还有一些朋友气用的不好呢就说没气。弘一大师有说过“一息尚存”,只要有一丝气出来就能吹奏,气就等于你的声音。洞箫的发音原理因为简单,角度一对,你那股气就转换成声音,所以我们能掌握这技巧后呢,一点的气就有一点的声音。我们的练习就不是一定要很大的气才能有资格演奏,学会用点点的气也可以。我曾教过一个七岁的小孩学洞箫,其实是他母亲要求他学习,他本身是不知何所谓。很懒练习,问他有没有练习,他说有练,他母亲就在旁边,练个屁。今天叫他练,他才练,他怎么练呢。他躺在床上,他母亲把箫味道他嘴边,这样练,这也是一息尚存。我说这不争气的小子,但从原理上,他是掌握了的,反正有气出来,就有声音到了。有时候有些外行的问我,“你练不练气啊,要不要养生养气啊”,这些很奇怪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打破这些观念,吹奏是用你现在呼吸出来的废气吹奏的,气不用吹奏也呼出来了。所以我们的乐句要和你人本身的平率符合呢,你吹奏就很舒适。而不是要用多少来吹奏。如果我们能这样呢,听的人也舒服。因为你的呼吸舒服了,你的音乐也舒服。
        有位大家吹一点东西,有一首古曲是《秋江夜泊》。《秋江夜泊》其实是一首古琴曲。大家应该都很熟悉这首诗:
        古琴曲
        最早见于明代的《松弦馆琴谱》(1614),据说是根据唐代张继的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所作之曲。于是认为曲中“打圆”的指法是在描写钟声。(自古琴曲集)
        在梅庵琴派的的梅庵琴谱中此曲亦有出现,据说一代古琴宗师王燕卿擅奏此曲,在梅庵琴谱中“秋江夜泊”假托苏东坡所作,题解亦有所不同,一般认为描写了“后赤壁赋”中的场景,曲情安逸闲适,但演奏时极难把握,苏东坡一代高士,心境常人亦难以揣摩透彻。
        据顾梅羹先生的《琴学备要》第195-197页,此曲曲情是“描写劳动船工当秋江水平黄昏入夜的时候,努力驾驶舟船争取奔到口岸停泊的情景”。
        我们学中国乐器,最好是对中国文化有认识,中国文化就体现在中国文学方面,文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诗词,所以世界上所有的艺术家,如果在文化上下过功夫,文化底蕴表达好的艺术家通常都会表现的好。这不是纯技术的东西,是充满人性的东西,民族乐器充满了民族情怀的东西来的。所以我们对这些根源的东西不熟悉呢,就会影响我们对乐器对音乐的理解,这是必修课。我们的音乐学院搞错了,基本功不是钢琴、和弦、和声,那些不是基本功,那些是技术的基本功,那不是艺术的基本功,艺术的基本功全在文化和历史上面了。所以如果有搞教育的朋友,大家应该注意了。大家如果对诗词开始感兴趣呢,你的人生就可以丰富好多,为什么呢?因为每一首唐诗宋词都是一段人生经历,这些都是一生的,充满了文学美感。这首诗就是一千两百年前,有一个人流浪在外,在苏州城外一条河上过夜,那天晚上睡不着,听到寒山寺传来钟声,就写下了这二十八个字。这诗就流传下来了。每天早上、晚上都好多游客去寒山寺听钟声,不想这个诗人当时听到这钟声到底当时听到这钟声有什么感受。所以很奇妙,一个人的经历把它写到诗里,影响了好多好多人。后来古琴曲就把这意境写了进去。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气的运用就是说话一样的语调来描写的。


        5楼2013-01-22 15:31
        回复

          音乐的语言和文学语言有所不同,文学的语言和我们平常的语言也有所不同。我们在接触音乐的同时,我们慢慢理解每一种语言那就有很多种词汇,音乐的美就不单是旋律的美,音色的美。有所表达,那就是我们需要探讨的东西。洞箫这乐器他的表达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因为我们拿它跟弦乐比,它跟弦乐比较,弦乐的感情幅度可以很宽,可以做的很夸张,那种表达呢是人工做出来的,通过弦的调整,通过手指的力度啊滑动啊变化,把人的情感翻译成乐器的情感表现出来。那我们洞箫呢就很少有这样的变化,比如手指的滑动啊这些。我们力度的表现,幅度也不会太夸张。我们表现主要就气上,一息尚存。能够体会到我们说话的语调,用气,就把他用到洞箫的吹奏上面,那就会产生情感。其实我们的气的变化和我们的情感是密切关系的,一紧张的时候声音就紧张,舒畅的时候那声音就很舒服。所以我们能这样用呢,那洞箫的表现力就很强了,因为洞箫的感染力很强的。举个简单的例子,
          《龙的传人》用不同的气息来吹奏就产生不同的感情了,可以很轻松,可以很沉重,也可以漠不关心的样子。各种的用气在我们的洞箫上可以直接的体会。所以我们要学会用真性情来吹洞箫。
          乐器本身是反映我们的心,我们用什么心来吹乐器,那我们就送出这个世界什么声音。人家说不出来,但可以听的出来,所以学洞箫也要学修行。因为这气和心是连在一起的,没有其它肌肉的动作来掩饰,其它乐器可以,拉二胡的朋友心里伤心可以拉出开心的音乐出来。因为他没有和心连在一起。我们不行,因为气和我们的情感在一起的。我们必须意识到学这乐器是在学修行。里面好多好多,刚才说的以退为进是修心的一种方法。
          一说起来很多东西,洞箫蕴藏着很多东西。本来1995年已经有出版社让我出版一本洞箫教材,我动笔写了一部分后,就不敢写下去,因为洞箫所包容的东西太多。历史上文字记载的又很少,洞箫这样很矛盾,所以我写写就写不下去,写不周全有很遗憾,又等等,等到现在。所以希望大家有兴趣的都一起探讨洞箫这乐器所蕴涵的人性、文化、趣味、历史等等,很多东西都值得我们探讨的。但是跟中国其它技艺一样,我们的前辈记录的东西很少。因为太难写了,我自己觉得。心理领悟的好多,动笔写很难。比如书法也是,书法蕴藏东西很多,技术很简单,就拿笔一个永字,就八种行笔的方法,几页纸就可以写完,那其它的都是心法。心法都是心里积累的经验等,这些东西都很难写的。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流传下来的,无论是太极、拳谱、刀枪,其它的技艺都只能用很抽象的天马行空的语句来形容来形容这技术。具体能够写像西方教材这样的是很难的。但是反过来提醒了我们,学一样乐器,心法是比技法难好多。如果光学技法是学不完全的。技法不是太复杂,刚才已经讲完了,发音角度讲完了,手指能灵活,就能演奏。就已经毕业了,学完了,问题是有很多心法,以心传心的东西是很多很多很难写出的。很难写成教材的。写一些真的有用的东西,比如刚才的小姑娘吹洞箫。吹到一定的状态之后,下面的路怎么走,要找到问题所在才有路。不然永远都在这个状态才可以走。我给她的感觉,发音气的利用率才百分十六十左右,就是发音不太准确,吹奏是挣扎在有气没气,有音没音的,吹再多乐曲只能说还是这样,再练就没法练下去了。那解决问题很简单,就是努力把发音练准确,你前面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再就是把乐曲吹纯熟、把那指法弄清楚等等。所以洞箫学习的途径也简单,搞好发音。所以我们要检讨,我们的气准确不准确,不准确全部吹出来的都是那种状态。如果气准确了,那你就可以探讨好多了,那乐曲怎么表现,感情怎么样啦,我们把这个叫做入门跟没入门。有些都叫做演奏家了,能彻底解决了发音后才叫入门没入门,在门外撒弄功夫呢,是没必要的。所以我们要自己判断准确不准确,从百分之五十到七十,最后到九十九,那就可以了,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就是一音成佛。能够在简单的长音练习里找到自己进去的要求就很有乐趣了。


          6楼2013-01-22 15:31
          回复
            洞箫的趣味,因为和文化相连的。不想花时间学的朋友也很有趣味,那就是欣赏洞箫音乐。洞箫带给我们是心灵的交流,听洞箫演奏是安抚心灵,那乐曲在述说的一些故事,一些感情。你能静下心听洞箫音乐,真是一种享受。因为这乐器真的很舒服,安抚心灵呢。欣赏音乐也是一种享受,欣赏乐器呢,洞箫是竹子做的。竹子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地位是很高的。他本身就有性格,而且他是很普遍。我手上这只洞箫就很有趣味,本来是清代的烟筒,距离现在两百年的历史了。本来这里是有铜的,分析那铜就可以获取其年份。清代的铜杂质很强的,当时的铜是比较贵的金属。当时很多贪官污吏呢,就收集铜再加了好多其它金属再熔炼过,那铜的重量就增加好多,所以清代的铜呢杂质很多的。然后这里就有一个铜的嘴,烟嘴,抽旱烟用的。我有一个学生,他很喜欢收集这烟筒,他经常去澳门,那边有很多古董点。他就问我,我看到好多竹子的烟筒,问我能不能做洞箫。我看说是可以的。他就每次去看到就买回来,买了好多。找到这根,这根是第一次做的,之后做了好多次都不成功。要么音不准啊,好多问题。这根是第一次做,当时在处理这根时,那烟筒里面很多两百多年沉积的烟垢,我们叫烟屎。一捅,很大的味道,全家人都在反对。最后就做出来就很好,声音也很理想。于是我就在这里刻了一段很有趣的文字。
            灵竹出深山而沦落风尘,其实我们的乐器是很环保的,竹子本身自己生长十年八年就死掉了,把他砍下来,虽然沦落风尘,但他的生命得以延续下来。但不幸,他做了烟斗,砍为烟筒,而历经百年。在这一两百年间,我们中华民族民族也经历的也是这烟筒所经历的。吞云吐雾,为明起灵气,竹子本身有灵气的,越玩越灵。一件玉器,主要经历岁月,文件会记录下来。新的花瓶和旧的花瓶是不同的。旧的物件有很多感觉在里面。玉器不能做什么东西,当然可以把玩。但箫是乐器,也可以把玩,这就更值得你拿在手上了。他是有生命的,就好像玉器一样,箫经常抚摸他,箫不会坏的。我是这样的,录音的时候要等我就吹吹。一拿起来就一定要专注,一分钟要一分钟高质量的练习。不同古筝琵琶都要带指甲。我们立马就可以练习,完了也不用藏起来。越多靠近你,就越有灵气。烟筒带给我们的感觉很新洞箫就不同了。他的身世很复杂的。然后年代久远,不损其傲骨,经过这么多年,他还是有他线条的没,我们学洞箫,要学会欣赏竹子的美,竹子的线条,他的节,我们不要以一个标准来衡量竹子,不要说我要直的,这个弯的不好。欣赏弯的也要欣赏直,要接受他自然的美,产生傲骨。今有张福天君有缘得知,就我那个学生。他有缘能买到这个,其实也讲缘分,不是有钱想买什么都买的到。一件东西,比如流浪流浪,然后经历一段时间留到你面前,有心买下来,都是缘分。也是这个学生,他本身是学武功的,高大,很胖。有一次晚上,他住在山上,有一次他背着我做给他的洞箫,就被三个贼跟他大,打倒沟渠里。我笑他你学武功的也被打成这样。他说那电光火石冲过来,打他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已经被抢了。他很心疼他的洞箫,洞箫失去了。朋友沿着山路都找不到。我告诉他,这洞箫不会消失的,几年后,几十年后,你某个地摊可以看到。再找回来,那就有故事了。一根乐器,用的很好的话,其它人看到他也会很珍惜,所以他那根箫希望那些贼不要扔到海里,那就终有一天会在人间再现。说起来,箫就充满精力了。交谭宝硕造为洞箫,至此,天气名器永于世间。一根洞箫就有个生命,当你把他一吹,他就把那声音很强烈的体现出来。这声音就带个世间一个清音。所以懂得欣赏,不用一定要学习,根据的时间不同来,学会欣赏这乐器也带给我们很多感想和体会。
            早期我也是,好像一个强烈的标准,一定要什么样的竹子,什么样的尺寸来做洞箫,慢慢就放宽了。凡是一根空心的管子就是洞箫了。所以我们洞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1987年,在河南就发现了古墓,古墓里面墓主人身旁就放着鸟的骨头,空心,跟我们的洞箫很类似。有一根是七个孔,也是这样吹。洞箫就这样一直传下来的,用的材料不同,尺寸不同而已。原理是最简单的乐器,角度一对,开孔的距离不同的音。所以用其它的材料也可以,我也用过金属、木、芦管,各地的竹子都做了,反正是体会了洞箫的趣味,其实洞箫是容纳了天下所有的东西。我听过有一个传说,纸做的洞箫。很多年也听说过,很多年也想尝试,但因为懒的原因,其实也不难的。洞箫能包容所有的东西,洞箫音乐也能包容,不光是材料可以包容,我曾经和管弦乐合作、跟钢琴跟很多乐器都合作过。现在是每个音乐会都有机会跟很多乐器合作,还有澳洲土人那种丁者里度(Didgeridoo)也合作过。跟中国的乐器不用说,跟敲击乐,人声都可以。我尽量在我的唱片里有多钟尝试,大家说云门夜雨,其实就是和大自然的合作。雷雨声做伴奏,洞箫能跟其他乐器融洽相处,这是很重要的相处的。有些乐器是不容易的,因为自身性格太强烈了,就跟其他乐器就格格不入。洞箫也有强烈的性格,但这性格跟其他乐器可以融洽的相处,这很难能可贵的。所以希望大家能接受各种尝试,所有有些朋友也说不喜欢电子音乐,我说我有尝试其它传统的,跟古琴跟什么都有了,那跟电子音乐为什么不可以呢。我说我的心意是希望和天下所有乐器都可以合作。我试试吹一首西方的乐曲,大家听听。有英国的民歌《绿袖子》,洞箫吹比那风笛还好听。好多西方乐器,长笛曲也可以的,我有一首《西班牙田园幻想曲》,我以前拿来做练习曲。现在只记得那开头部分。


            7楼2013-01-22 15:32
            回复

              提醒大家一点,东西方音乐的取向是不同的,东方就挖掘音乐的深度,我们的旋律不同太复杂,一音成佛,简单的旋律里面可以表达很深的感情。西方就是把乐器的声音提到很纯,他的情感表达就在旋律里,所以他们的旋律很复杂,旋律还不足以表达的时候就有和弦产生。和旋就把单旋律重复起来重复更多的表达的方式,再加上复杂的节奏,都是为了表达内心情感。表达人的思维。所以西方旋律很丰富了。我们学民族乐器的人,必须知道:有些人是西方人的这么高,我们的这么简单。其实不一样的,大家的难度点不同,我们的难度在于如何发掘简单的音表达复杂的情绪,西方的就是用复杂的表达情绪。所以当我们用民族乐器练习西方的练习曲时,我们必须要知道我们现在是拿来训练我们的什么。我们的主要难度在于怎么发掘,把音吹的更加丰富,更加有情感。所以我们主要的难点,或者说厉害就在这里。现在的中乐届很多把能够演奏西方乐曲为荣,那就不是荣那就是多一个本事而已,《野蜂飞舞》拿来撒弄技巧。西方音乐有西方文化做支持,他们也有很深厚的东西要发掘的东西。我们东方音乐也要用我们自己东方音乐做支持,学这乐器知道自己要主攻什么。
              我想有一首乐曲《晨曦》,在《箫谱》里的一首乐曲,我想以后每次都能帮大家仔细分析一首乐曲。我还是要看谱,因为当时创作这个乐曲的时候,在录唱片的时候用即兴的方法吹出来的,没有谱,没有谱不等于乱来,希望以后我们也能讲讲即兴演奏。即兴演奏,包括东方民族,西方音乐,音乐的起源都源自即兴。我们现在理解即兴音乐,有些人理解是好高难度,很难演奏出来。其实这个是音乐的源头,每个人都能做到,只要你这个乐器能熟悉运用,如果大家听我最近的两张唱片,一张是《失落的地平线》,一张是《天地飞花》,都是即兴创作的音乐,但是即兴不等于是即食。不等于方便面,其实这个即兴音乐演奏之前要积累好多东西,解决了基本功,累积好多音乐元素,累积好多音乐修养,人性表达文学的韵律,这些东西变成音乐的东西。创作音乐的东西短,酝酿音乐的东西长。为什么拿出《晨曦》跟大家分享呢?音乐这首乐曲包容了好多基本功在里面。一个我们东方的表达方法,一个原因,大家看那谱,一开始重复了好多3 4712 3tr,这个乐曲贯穿了整个乐曲。我们用东方的创作方法,如果按照乐曲谱子来看呢,其实是有慢到快的变化,而不是均匀的颤音,这些慢起渐快的处理呢,在西方音乐里是很谨慎的。我们东方音乐处理的方式就是舞台的节奏。大家看戏剧,那板鼓的打发 哒哒哒。。。。。,这样的处理方法,充满戏剧性的。我们的音乐演绎了好多这样的东西。第二行的 67176717.。。。。,356453.。。。,这几个节奏。乐谱是死的,乐谱不足以报答音乐。西方上了高档次也是一样,都是演奏家了,导师就要求学生把乐谱忘记,把技巧都忘记,忘记不是叫你背谱就是忘记,而是打掉乐谱对你的束缚。67176717.。。。。,356453.。。。,我们演奏是充满了浪漫的情感。这首曲子是我的感想。我在尼泊尔的高山里面,真的是很高的山,用四驱车送我上去,那车走很好的路走了很久,然后就是很烂的路,就好像船在风暴里面行进一样,真是很难前行。然后那车都不能走了,下来走山路,上去那个寺庙那里。周维的群山围绕。上午我起来,那雾气都围绕着山的,很寒冷的,天空也很蓝。然后慢慢的太阳升起来。如果是很严格按照拍子就不能表达了,所以曲子的符号都是提示来的,而不是标准的时间。我们要学会忘记乐谱。里面还有一些,比如倒数第四行,“飘渺的”,都是很简单的音,怎么吹的有生命,这就是一种考验,全部都写着延长符号。你喜欢多长就多长,都是生命的要求,每个音都要有内容,这些串起来能够有所表达。吹这首曲希望大家能练这些东西。其实还有很多曲子还没安排上,都是我教学的心得的体会。这些曲子能学到什么东西就安排在箫谱上。慢慢看乐谱可能看不出来,如果用文字写又很繁琐。大家练习的时候,吹到这乐器有什么问题,可以跟我提出来。晨曦连接


              8楼2013-01-22 15:37
              回复

                譬如很简单的古曲《关山月》,为什么要吹这么简单的古曲,其实从简单的古曲开始,训练我们把简单的曲谱吹的有生命,我们民间叫死谱活吹。中国音乐乐谱是很简单,不是中国人蠢,不懂得记谱。中国人很聪明的,我们的音乐是需要心传的,很仔细的东西是写不下来的,需要心传的,谱子只是记载了很基本的东西。我们需要学会这些,这就是中国音乐的基本功。西方音乐要求我们反映要快,因为他已经把所有的情感都写到旋律里,那变化好繁琐,好难。但西方高级的音乐家,上到了一定层次都是跟我们一样的,所以我们学中国音乐的朋友你要明白东西方音乐的取向,也必须殊途同归,最后我们是走在一起的。所以东西方乐器不会有高低之分,不要以为西方的乐器这么名贵就如何如何。不要以为这样的想法。反正都是把死的音乐吹活而已。因为即兴演奏吹奏之后就是忘记了。我的记忆力不好,学过就忘记,有些见过面下次又要重新认识。但成就我的作曲的优点,每一首都是重新再来,就不会雷同,有些记忆力好的,没办法,那每首都是雷同的,我是吹过就忘记了,重新对着这乐谱,对我来说就是新的乐曲。因为这曲子都是简单的乐曲,没有什么装饰音。装饰音很多时候就是为了掩盖我们的缺点,跟装饰物一样,也是为了装饰缺点。缺点嘛,什么缺点,音乐上也是装饰音也是掩饰,如果没装饰音,就很考基本功了。所以我们平时练基本功要很稳当,稳当后还要很自由。箫的基本功要从古曲开始。《箫谱》里有很多古曲,《良宵引》《概古引》那些以后会分开讲讲。吹这么简单的乐谱,有价值,我们的基本功就有提升了。
                我当时录唱片的时候是刚做好的一只,为什么用刚做好的箫呢。通常我做好的箫不会马上用来演奏,一般要吹循序调整两年。但那只箫就很呆板的声音,通常开吹口的时候,留了很多余量。洞箫就好一个天平一样,你要拿到这种东西,其它都会被剪掉。你要音量就减少了灵敏度,所以要找到你需要的东西。所以很保守要两年的时间调整。但那只箫就很像那尼泊尔的笛子,他的那民族乐器。他是没有膜孔的木头做的。音律就跟我们六孔箫的音律。没调的很过分,高音很轻松。所以最后一个音的即兴吹到那里。刚才我们也说到,洞箫的幅度不大,我们人工营造的情感是很小的,所以我们演奏的时候要把洞箫蕴涵的元素表达出来,这乐曲没有什么装饰,发音不带什么负担,如果说发音带着负担,不准确,那音不要走错啊,音要明亮,就好比背着包袱来跑步,所以我们解决了发音后,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表达。


                9楼2013-01-22 15:37
                回复

                  那下面的时间就回答大家的具体的问题,什么问题都可以。希望我们通过洞箫作为一个引子,能在洞箫里面把所有的东西都包容在里面。
                  谭老师请问你箫上那东西(问的箫上的指托),有什么讲究?
                  这只箫么?这是我加进去的,我有一个宗旨。这是我加进去的,我的乐器我希望和传统衔接,我不标榜我是乐器的改革者,我会探讨很多东西。我很尊重传统。我的箫都比较重,材都比较重,之前我学过六孔箫入手。六孔箫是有他的价值。吹民间音乐是七平均律。一个八度里,音是七平均。我们现在用的是十二平均律,一个八度分开十二分,每一个是一个半音。西方音乐的转调都是基于十二平均律。我们中国有戏曲后,那音都是七平均律。没有戏曲之前是强调自然之音,接近人的感觉。西方平均律也是经历了十二平均律的痛苦,西方早期的也是自然平均律,不同于七声平均律,接近十二平均律。有了和声之后,和声是可以计算的,好多调性都可以组合的。他们经历了这个痛苦,他们经历了转的时候要好多抗议,十二平均律太理性了。就听起来好像少了一种人性。当然后来习惯了就很好用。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那个文艺改革,戏曲了西方文化后,中国人慢慢接受十二平均律,反而听七平均律还不习惯,我们看到的六孔箫,均孔的,那种吹一段旋律你会体会到七平均律。中国人说话很吻合的。刚才吹的《禅院钟声》其实是利用了一点点七平均律,而我吹的时候不是七平均律的箫,但我就把4 和 7接近那七平均律。用手指来做成的,你听起来心就有点,很难说的。我有时在想,如果中国很强大的话,全世界都会跟我们的音律,七平均律转调很容易的,没有那转调的问题,都是平局的,就好像一个轮子,所有都平等的,每个音的间隔都是等同的。当是我们的国力不够强,文化也向西方靠拢。印度还是用他的印度音律,所以我们听印度音乐,日本的尺八也是还尺八的音律。所以吹尺八音乐是很出色的,很强烈的日本的。普通的乐曲用尺八就怪异的,我跟很多尺八高手合作过,吹有旋律的音乐就都不合格,很怪异,但很怪异,因为音律的关系。我们用六孔箫吹现代的乐曲就很怪异。其它民族有坚持的,我去柬埔寨那些东南亚的国家,一出来就是他们国家的音乐。我们玩洞箫必须明白,因为洞箫有六孔,有八孔的,八孔就是为十二平均律。当然八孔有很多优点,可以吹全世界的音乐,也能吹奏我们传统的音乐。手指解决了紧张的问题,我以前吹那六孔很惨,手指吹到僵硬。下面的手拉的很到,最远就吹到F调。八孔就解决了可以到D C。可以说是一种改良,明白了两种都有他的价值,你拿到一根传统的箫不要失望,少了两个孔,两种都要学习。你刚才问什么问题?(一片祥和的笑声)
                  下面的托指。
                  因为太重,为了手指灵活。手指是不帮忙扶箫的。三个手指拿箫。其它的手指就在箫上跳舞,有些人用这根手指帮忙(下把位第二孔),但吹这个音(7)的时候变的很暗了。所以你看西方的长笛全部都要打开的,吹上面的音,为了那个音的畅通和明亮。所以我们也不能这么偷懒把这手指放下来拿稳当。但音色就影响了,音准也影响了。有些是为了这个音把音做的高点,但很多东西也牺牲了。所以我就加了这个指托。吹轻的箫,北箫,紫竹那种可以不加。如果你感觉你的手指需要灵活一点,就把一些竹子做成你喜欢的形状,粘上去。之前可以用橡皮泥找到位置,不喜欢就用木槌打掉。因为好多好玩的洞箫,一根洞箫牵涉好多问题,一个问题连带很多问题。请大家原谅,说的比较多。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我们去接触一些新的谱子的时候,特别是这样的谱子没有任何示范的时候。怎么去演奏出作曲的人原来的感觉?这是我的问题。如果只是按照自己的感觉演奏谱子,是问题不大的。如果从音乐上感受作者的意图?
                  你说问题不大,那就问题不大了。为什么有这两个字呢?“演绎”。我们演奏音乐叫演绎。演绎就是把主动权交个演奏者,无论你是什么程度都是演绎。你按照你的理解把乐曲吹出来,就是演奏了。所以必须知道,你有权,最大的权利就交给你。但是一合奏就不一样了,不是独奏,有指挥就有要求给你。所以在大乐团里就必须服从指挥。就是被动的演绎,他有什么要求给你就要按照什么路子走。当然,你要尽量在那空间里表现好。如果有作曲家在呢,我们最讨厌了。作曲家在场,他会提很多要求。其实那曲写的不好,他会提好多要求,你这里不行,那里不行。我不是怪那作曲家,谁都想完美。你就要服从他,理解他的要求。没有示范谱子,如何奏好。需要很多东西,你对音乐的经验,对乐器的经验,知道可以发挥的空间有多少。比如一首流行曲,我经常演奏流行曲的,一首流行曲表达都市人心态的,你就要以一个都市人的。不能吹成广东音乐的味道。要控制味道,出来那个味道是什么样才可以表现都市,又不能模仿长笛,那人家请你还不如请长笛高手。请你来是希望有你乐器的特色。你要主动的知道不能演奏成乡下。必须用你的经验。需要积累的。中国音乐是有地域性的,现在因为咨询放大,我们地域的问题已经打破了。所以我们年轻的被不容易懂的,什么是岭南派就是演奏广东音乐的,有些乐手演奏惯了,让他吹一个乐曲,《东方红》奏起来油腔滑调。


                  10楼2013-01-22 15:41
                  回复
                    秦腔的味道就要那种《信天游》,陕北的风格。江浙一带就江南丝竹。以前学东西就很多东西要学的,每一个部分都要专研很多时间。懂得他的特点在哪里,所以我们必须明白应该如何演奏一个乐曲,平常要累积经验。音乐其实是一个储存库,我们要在我们的脑袋里,听每一类的音乐,用心听每一个音乐,听出他的特点是什么。拿出来听就是很好的。比如听日本音乐,他用的23467,你用这几个音来创作。我的《天地飞花》——《落英》就用了日本的元素,日本人听起来可能小儿科,但我们已经很满足。你用23467,怎么调都好,就是日本的味道。中国音乐就12356,你用一定不会错。中国音乐不是12356这么简单,一个外国人理解中国音乐就是12356。周杰伦的《菊花台》就很聪明,他用的就基本是12356。你掌握了特点后就帮你理解音乐了。就是把你储存的资料什么时候拿出来用,什么乐曲都可以应付了。
                    我在韩国碰到这么一个遭遇。香港推广旅游业,就请金培达做音乐,那引子就我吹的。一开始的 56565656 5颤音。。。。,我理解就从中国音乐的理解的。一开始就描述早晨,太阳刚出来,我跟金培达说我按照我第一首吹奏。他说很好很好。然后就去韩国吹,交响乐,有指挥在。我当时吹的笛子,我一吹,那指挥就停下来,说那谱子不是这样的。我明白了他们搞西方音乐的要严格按照谱子进行。我们必须明白,不然我们就跟指挥有冲突了,他也是对的,只是大家对音乐的理解不同而已。音乐的表达就必须累积经验。演绎有好不好,恰当不恰当的区别。还有什么问题?
                    老师请问吹奏乙反调的时候除了4 7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哪些点?
                    乙反调,如果你有我的专辑《天地飞花》,第一首乐曲,就是用乙反。中国的戏曲,不光是乙反,有的叫二凡,笛子曲有这曲子。或者叫乙凡,在西方音乐,以为我们是转调,其实在中国音乐因为中国音律的关系,一转那气氛就很不同,比如《禅院》用正规的律吹奏就很不同了。那乙反就不单是4 7的问题,七平均律以6为主音的时候那1是升高一点点,那2基本没变,那3是降低一点点,那4也升高一点点,那5又升高小小,那6要降低小小,那7要降低好多,其实是这样的曲调。但是这样的音阶组合起来呢,情感很特别的情感。乙反就不单是转调,不单就是7 4,他是一系列音符的组合,产生语言的感觉。
                    还有就《晨曦》#5,不是用的半孔,是如何处理的?
                    因为#5,我们常规用半指,但这样的有些时候不太稳,有时候可以解决用就叉指解决,不是每只箫都是这个指法,有些需要加多点有些少点,一个音有几种指法,不出奇的,西方乐器巴松管,有个一个演奏家写了一本书,一个音有很多指法,有些音有十多个指法,我这只箫因为当时这个直孔是处理过,几个孔太近,不方便。你要摸索你自己的箫用什么指法音准才恰当。


                    11楼2013-01-22 15:41
                    回复
                      好文
                      备受启发 印章是陶然忘机么··


                      12楼2013-01-22 21:41
                      回复
                        非常感谢楼主啊!有缘看到,看了一多半儿,真的的很不错,受益匪浅啊!突然感觉 吹箫是心理和物理互为载体的!不可偏于哪一方面!改天继续看!再次感谢楼主整体这么好的资料!


                        IP属地:吉林13楼2013-02-05 11:57
                        回复


                          IP属地:上海14楼2013-02-05 14:09
                          回复


                            IP属地:斯洛伐克15楼2014-01-15 21:06
                            收起回复
                              不错不错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05-19 15: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