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生死悠关
“像剑南春、东方汽轮机厂这样的大型企业,除了自救能力比较强,还会得到政府的帮助和外界的关心,但是我们这些中小企业,尽管同样损失巨大,在恢复过程中却少有人问津。”绵竹市一名小型安装公司的经理说,“我们业小本小,遭遇地震后更加难恢复生产了。”
在绵竹许多地方,可以看到一些工厂企业损失很大,厂房倒塌、机械受损等情况比比皆是,一些工厂甚至彻底被毁,“动产和不动产都没有了”。
绵竹市工商局长唐俊说:“在绵竹1250余户企业中,有80%在地震中受损,只有少部分小企业没有受到破坏。”
地震发生后,绵竹市工商局也迅速对企业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登记调查,发现企业要恢复经营目前面临“资金缺乏”和“原材料缺乏”两大难题。唐俊表示,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绵竹市工商局启动了许多地方不愿意开展的“动产抵押”工作,即由自己作为“担保人”去协调银行,贷款给需要资金的企业,至2008年6月23日,这一项目已经担保了1.4亿元抵押,为9户企业争取到贷款5220万元。
唐俊说:“事实上这样做我们工商部门是有很大风险的,弄不好经济上、信誉上都将遭到损失,但是我们必须去做这些工作,同时我们也相信绵竹的企业能够尽快复苏,回到正轨。”
与此同时,原材料的缺乏和价格上涨也使许多中小企业生死悠关。绵竹市一名私营公司的经理说:“一种情况是买不起,另外一种情况是买不到,而后面一种情况更要命。”
绵竹市工商局副局长高扬表示,地震灾害发生后,大型企业由于实力强,底子厚,基本上都能够进行自救恢复生产,而许多中小企业的确就无法再恢复了,这样的情况将对绵竹往后的经济带来影响。
按照中央政府的统一部署,全国许多省市已经来到地震灾区进行“对口援建”,许多的工程项目目前正在进行中。 在绵竹进行活动平板房援建的天津城建集团承担了许多工地的建设,其中一名项目经理方可祝说:“除了活动平板房的主体材料从外地运来,其他的材料和劳动力我们都是‘就地取材’了。”
目前,仅在方可祝负责的工程项目里,就与绵竹几十家中小企业有了合作关系,并且直接间接聘请了当地700余名民工参加建设。方可祝说:“许多建筑工地不愿意使用的妇女都可以来我们的工地上干活,每天至少80元的工钱。这相当于给绵竹的700个家庭带来了收入,保证了他们的生活。”
四川省的一名学者表示:“现实是残酷的,此次地震对于一部分人是灾难,但是对于另外一部分人却是机遇。无论如何,让灾区企业恢复,经济发展是要事,因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人们都还是要有能力生活下去。”
他认为,包括绵竹在内的整个汶川地震灾区,下一步将面临大规模的建设高潮,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怎样发挥当地的现有力量,怎样让当地企业获得复苏的机会,让当地老百姓获得实惠,是决策者需要认真考虑和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