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学术吧 关注:36贴子:284
  • 15回复贴,共1

《衣冠五千年》读书整理(二)——商周的服与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说明:1、帖“《衣冠五千年》读书整理——出土商周人像的服饰”就作为《读书整理(一)——出土商周人像上的服饰信息》了哈!2、本帖同样整理自《衣冠五千年》,侧重点是最表层的形制演变)
上一帖介绍的是一些出土商周人像的服饰,奴隶类四例,贵族类五例,就算是再现了一下下商周服饰的原貌哈!
这一帖接着讲嘞——比较理论化的概括一下商周服饰的简况(主要是商周服饰简览、帝后礼服、冠笄和假发、腰带带钩和配饰),额书里讲的本来就比较扼要,我这一整理更简单了,大家有兴趣的话就简单凑合看看吧!嘿嘿……
【【【【【暂时不要插楼哦!】】】】】】


IP属地:安徽1楼2013-02-08 01:04回复

    【一、商周服饰简览】
    1、男女区别:男子服装分上、下两部分,女子服装则是一件完整的长袍,男子服饰比女子的丰富多样。
    ( 上衣下裳制服装中,上衣有偏衽。对襟等式,一般为紧口窄袖,领口缘有宽边; 下裳为长及足部的裙子,腰间系带,腹前悬挂一块长方形蔽膝黼(fu三)黻(fu二))
    2、冬季御寒:冬天加穿各种兽皮的毛裘,毛面向外。
    (贵族还要在毛裘外面罩上丝织品制作的锦衣,叫作“裼(音同替)”,裼上还可再加上一层外衣,叫作正服,这是重大典礼中穿的礼服外衣。)
    3、头衣:有各种皮毛制作的帽子,天子贵族男子们还有专用的冕、冠、弁等。
    4、无裤:小腿缠裹腿,,故称“行縢(音同腾)”、“邪幅”。
    5、足衣:有用葛、麻、丝锦等各种质料制作的鞋履。《诗经》“纠纠葛屦,可以履霜”;“玄衮赤舄”;“赤芾金舄”可见。


    IP属地:安徽2楼2013-02-08 01:05
    回复

      ②垂旒(音同流):《礼记·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龙卷以祭。”(龙卷,盘龙纹衮服;玉藻,以五彩丝条穿玉珠垂悬于冕版前后,亦曰垂旒)
      天子冕版前后各12串玉旒,每旒12颗玉石,长12寸;周代用红、白、苍、黄、黑五色玉石相间穿制(汉代全部用白色珍珠),衮冕前后各12旒,{敝鸟}冕前后各9旒,毳(音同翠)冕前后各7旒,絺(音同只)冕前后各5旒,玄冕前后各3旒。
      ③花纹:据《尚书·虞书·益稷》载,夏代已制定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藻、粉米、黼、黻12纹饰;周代将日、月、星画在天子出行用的旌旗上,便不再用于服饰,余下9种花纹又称“九章”。
      附【十二章纹说明表】(大概是后人解释的)(参考百度百科和书中表格)
      日、月、星辰,“取其明也”;
      山,“取其人所仰”;
      龙,“取其能变化”;
      华虫(山雉一类的禽鸟),“取其文理”(即取其五彩的外貌);
      宗彝(宗庙祭器),表示威猛、智慧与孝顺之德;
      藻(有花纹的水草),取其纯净;
      火,明亮,火焰上腾,象征四方百姓向帝王归命;
      粉米(像聚集的米粒),取其“养人”(即取其滋养);
      黼(“斧”的假借字),取其“割断”(做事果断之意);
      黻(一种亚形花纹),历来解释不一,有人说是象征君臣相济、背恶向善的意思。


      IP属地:安徽4楼2013-02-08 01:10
      回复

        【三、冠笄和假发】
        1、冠
        ①狭义上的冠是一般成年贵族所戴的普通头衣
        ·结构:
        “冠圈”和“冠梁”:只有一个冠圈,上有一根冠梁,二者束住头发。
        “缨”:冠圈两侧有“缨”,可在下巴下打结,使冠圈固定在头顶上。分为两种,分别是“緌(rui二)”和“纮(音同宏)”,前者是将打结后余下的部分垂在颔下,也是一种装饰,有的缀有宝石,后者是将一根丝绳的两头系在冠上兜住下巴。
        ·戴法:周代以后的发式是把头发束盘在头顶,形成一个高起的发髻(商代玉石人像则只是把头发编起来平盘在头顶),用黑帛包住,再戴上冠,插上笄、簪,使冠与头发固定在一起。
        ②广义上的冠还包括帝王专用的冕和帝王贵族戴的弁
        ·冕:(书中略过,暂空着,待日后补充)
        ·皮弁,用白鹿皮制作,可能是把鹿皮剪成多个上尖下宽的小片拼缝起来,形似明清瓜皮帽。皮片相连处缀五彩玉石,叫“綦(音同其)”,天子缀12颗,诸侯5-9颗,卿3颗,大夫2颗,须穿素白色衣裳搭配。
        ·爵弁,用红黑色皮革制作,形同皮弁,也有认为它与冕形似,只是没有垂旒,顶上的版前后相平。
        2、笄、簪
        ①外形:这是一种一头钝、一头尖细的长钎子,钝者有时雕刻出精美花纹甚至镶嵌珠宝。
        ②笄、簪区别:二者是同一种东西,先秦时叫“笄”,汉代起叫“簪”。
        ③用途:用于固定发髻,或将冠、发固定在一起。
        ④制作材料:竹子、骨头、玉石、象牙等。
        3、假发(副、编、次)
        上古妇女不戴冠、帽,成年女子将头发盘到头顶,用黑帛包住,插笄固定,贵族还有用副编、次等假发装饰品。
        ①副:是整件的假发,用丝线铁丝把假发一缕缕系住,形成半圆形发套,衬在头发上面(或可参考长沙马王堆轪(音同戴)侯夫人墓出土文物)
        ②编:用假发制成各种类型装饰,附加在妇女头上。
        ③次:长短不齐的假发只能作为”次“,批坠在头侧作为装饰。


        IP属地:安徽6楼2013-02-14 23:35
        回复

          3、配饰(这里主要介绍玉饰)
          常见的配饰有玉件、、珍珠、刀剑、帨(音同税)巾、印绶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玉饰件,《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①古人用得最多的饰件——璧、环、玦
          璧、环、玦都是在一块扁圆玉片中央钻一个孔,再雕刻上各种花纹而制成,那个孔称为“好”,孔外玉片叫“肉”,直径上“肉”宽两倍于“好”为壁,“肉”“好”相等为环,与环相似却在“肉”上开缺口的为玦。
          ②玉饰佩带方法——往往是把许多不同形状的饰件组成一串来佩带(下面简介几例)
          A、《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汉代学者解释“杂佩”为“珩(音同横)、璜、琚、瑀、冲牙之类”。
          (珩是系在最上面的一条横玉,下垂三条丝绦,中间一条半腰系一条玉石(瑀),下端系一件两端尖形的玉条(冲牙),左右丝绦各在半腰系一件长方形玉片(琚),下端系一件半圆弧形的玉片(璜))
          B、殷墟妇好墓出土虎、象、猴、牛等形穿孔玉件,可能也是成串配饰。
          C、湖南信阳楚墓出土的一件彩绘木俑所佩玉串,从腰间悬挂下一条丝绦,自上而下分别系一块圆形玉璧、一件开口向下的玉璜、一块玉环。


          IP属地:安徽8楼2013-02-15 01:08
          回复
            【【【【【本帖完成!】】】】】
            下面随便楼吧!


            IP属地:安徽9楼2013-02-15 01:10
            回复
              我现在很纠结东周的直裾……


              IP属地:浙江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3-02-21 22:52
              收起回复
                好想哪一天把改良过更适应现代的汉服确立为校服啊......太棒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3-02-28 16:1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