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的莉莉娅吧 关注:759贴子:42,337

【自虐自翻】美国对苏联二战武器的测评系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L空出,重力依旧在束缚灵魂
以后再翻译相关内容铁定就是空战类的了


IP属地:上海1楼2013-02-20 20:59回复
    一、 背景介绍
    AD编号:011426(Google可搜)
    作者:Hurlich
    时间:首次编写成文件时间应为1953年4月份左右。
    限制级别:从 机密 → 向大众公开 可传播
    目前网上搜到的这份PDF文件自称是“影印质量版本最好”的一份,当然毕竟是使用打字机的年代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字体看不清的情况也没办法。还有附带的黑白图片和表格看不清也不要怪我(反正也没人看)

    文档下载地址如下,最早是本人在新浪上找到的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268952&uk=3558205112
    下一份就着翻译看比较好,还有小部分细节翻译有些不对劲(不影响阅读)也别怪我(反正还是没人看)


    IP属地:上海2楼2013-02-20 21:00
    回复
      第一部分:火炮测试
      本次军备测试组的测试共选用了4种口径的(76mm——122mm)火炮,从坦克炮到野战炮均有涉及。据估计这些火炮的制造日期都在37年至44年之间。它们的共同特征在于——设计简化、制作粗糙。炮尾环和阻铁形状为方块状,套筒数量也被减到最小。这些组件(包括炮管在内)的做工,在非关键部位的表面都很粗糙。但是在关键部件如导锥、膛室、 与阻铁嵌合的炮尾环的表面加工方面,则可以和(同时期)的美式装备相比。
      对于大部分的内部凹角部位的嵌边,则通过炮尾环和膛线内部来进行观察。一个非常可取的做法在于,这种工艺能够将应力集中(的压力)最小化。除了122mm火炮以外,其余的所有火炮炮身都整体式的——122mm火炮在炮尾1/3长度上都(附加)有套筒。套筒(有)外部螺纹用来和炮尾环拧在一起,同时套筒在尾部收缩和炮管压紧为一体。122mm坦克炮(A-19或D-25T未知)在设计时就将绝大部分重量至于尾端,这样就能最大程度上解决(坦克)重量配平问题。炮尾有两大块的炮尾环,尾部的卡圈将炮尾环和炮管紧紧扣起。就火炮而言,它们整体上都是传统的结构设计,并且有与德制(二战)火炮相似的卡圈设计。此外所测试的76mm火炮型号,不能确定是坦克炮还是野战炮。
      4种火炮的化学成分分析如表1所示:

      76/85/122mm坦克炮的炮管制作钢材是镍-铬-钼-钒脱氧钢,其中的镍和铬元素含量接近。同类型火炮钢材比较的话,美国制钢材镍和铬元素含量是它的2倍。此外,苏联122mm野战炮的材料成分要更接近于国内的同型号武器。它的炮尾环、阻铁、锁紧卡圈的成分由镍-铬-钼或者铬-钼合金钢构成,唯一由普通钢(仅含有少量的镍、铬、钼成分)制成的部件是76mm火炮上的铸造炮口制退器(那绝对是野战炮了,ZIS-3某型号的……).


      IP属地:上海4楼2013-02-20 21:00
      回复
        整体而言,在机械性能方面,这些火炮可以和国内在二战时期生产的同类武器相比。(但是)在低温下的切口弯曲冲击(实验)中,这些武器的表现很差,和如今的(工艺)标准相比显得不足。然而要知道的一点是,毕竟在二战之后,我们国内也没有(在)低温条件下对刚才硬度的硬性条件要求。所有毫无疑问的一点是,二战时生产的同类美式武器(在低温下)也绝对不会比这些苏制火炮硬多少。
        大体来讲,苏联火炮钢材的质量与美国相比多少要显得那么次一些。这主要是前者含有更多的杂质,并且制作更加粗糙。除了(前面提及)76mm铸造炮口制退器外,其余的均为传统的锻造工艺。
        此句有部分单词看不清,大意翻译如下)造成火炮在低温下切口弯曲冲击相对差的表现,透露的信息是热加工处理时的工序不尽完善。尽管某些情况下,这种不完善可能是由极少的合金含量所引起的淬硬性不足所致的。但是这里导致硬化处理不完善的原因在于淬火阶段钢材的冷却速率过慢,这也暗示着淬火时使用的冷却剂很可能是油或者是温水,而非直接在冷水中迅速淬火。
        苏联火炮的身管相比之下显得较硬脆,因而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炮管和炮尾环断裂事故(尤其是低温、高压下使用),这样子会降低武器的服役寿命。
        炮管图如下:


        IP属地:上海5楼2013-02-20 21:00
        回复


          IP属地:俄罗斯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3-02-20 21:01
          回复
            第二节:坦克钢装甲
            (我们的)测试团队得以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苏联坦克还是在1943年。当时苏联政府送来了两款坦克(T-34和KV-1)进行表现测试,地点是在阿伯丁地面测试场。当时(我们)将坦克车体、炮塔上的装甲(包括焊接部分)切割分解下来送至Watertown Aresnal进行合金成分分析,接下来从这些报告中得出了如下的一些结论:


            IP属地:上海7楼2013-02-20 21:01
            回复
              4.装甲焊接部位的采用了燕尾榫式连接设计,这就使得那些用凹陷加工或者火焰切割方法与重型部分连接在一起的轻型装甲表面显得相对平齐一些。这就使得装甲在承压能力上,可以不受(熔敷金属)限制地在各部分之间转化冲力,而不是导致应力集中。
              (事实上)很多情况下,焊缝间的熔敷金属更多地是发挥将各个部件连接在一起的“胶水”的作用,而不是扮演整体应力承受的一份子的角色。(虽然)大体的焊接部分设计看起来很优秀,但是在实际的整合、做工上就要次了不少。
              5.焊透率低,熔融差,严重的过度切割,装甲孔隙还有裂纹,这些在相当多数的焊缝处都有被观察到。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差劲的人工操作和不当的电焊工艺。粗糙的电焊外表也意味着不佳的焊接水平(有些按焊接表面看起来简直像是匆忙将焊条扔进去对付一下好提高产量一样)。这种显而易见的缺憾,再加上熔敷金属的低强度、结构差,使得焊接部位在应对高强度炮击的情况下可能会表现的很糟糕。
              6.铁素体焊条在焊接时使用最广,虽然也可以发现奥氏体焊条的使用痕迹。
              从细节上来看,这些生产于二战早期时的苏军坦克(样本)在金属性能方面的细节表现,和末期从德军战场上缴获并修复的坦克并无不同(部分坦克是从50-52年韩战时期缴获的)。其中,JS-2全部是从二战德军方面获取(并修复)的,而T-34则是在德方、朝方均有缴获。


              IP属地:上海9楼2013-02-20 21:01
              回复
                表2显示了IS-2和T-34各部位装甲的组成成分

                表3则显示了坦克上铁素体/奥氏体焊条的成分分布。


                IP属地:上海10楼2013-02-20 21:01
                回复
                  我们再一次的发现了锰-硅-钼、锰-硅-镍-铬-钼,镍-铬-钼等合金的分布,此外这些合金表现出了极高的硬度。虽然我们曾在对苏联装甲的化验分析中发现过含量最高达到0.38%的钼含量,但是装甲整体上的钼含量则是从0.15%—0.30%不等,其中大部分部位则不足0.25%。
                  钼元素对于减少各类钢材(从热处理钢到高合金钢)的回火脆性敏感性方面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此外,这种元素也被广泛地运用在我们国产的枪械、装甲、弹头的生产中。对于苏联坦克整体上表现出的钼含量较低的情况,我们推测是因为苏联控制领土内钼资源供应的不足而有意为之的无奈之举。
                  部分坦克装甲钢,在考虑到其十分高的硬度水平之下,居然还令人惊奇地表现出了高韧性的特性(不可思议);反之令人感到奇怪的一点是,很多钢材(即使是最软的钢)表现出很高的脆性。我们发现到,部分非合金钢材/未热处理钢材在炮塔座圈、铸造部件、底板上有所运用。这些钢材是很脆弱的,有时候即使没有遭受弹头的直接冲击也有被震碎的危险。未热处理的坦克车身底板在遭受地雷的攻击上很容易遭殃。但是以上的不足也需要考虑到如下的事实:苏联二战时期的坦克生产,是在工厂被炸成一片废墟下重启,此外又被迫在牺牲质量的前提下赶进度产量的紧迫之中断断续续进行的。我们不能武断地推测这种(对于部分部位使用未热处理的次品钢材)情形是一种得到了苏联生产当局认可的普遍做法。俄国人也知道过多的金属替代做法是一种犯罪(你是伟大祖国的叛徒、破坏分子)行为。


                  IP属地:上海11楼2013-02-20 21:01
                  回复
                    虽然苏联坦克钢过高的硬度引起了部分人对于它防护水平的疑虑,但是在试验场上的实弹打靶表现看来,这些钢材和稍软一些的美国钢材也差不多。很多人习惯性地将高硬度和高抗穿性联系在一起,当然考虑到这样一个前提这句话到也不错:
                    “弹头直径小于装甲厚度且入射角相对较小”。现如今,在地面武器试验场上得出的结论毫无疑问地证明了如下的事实——大多数情况下,极硬度钢相对于一般硬度的钢材(280-320B),抗穿能力显然要次一些。
                    尽管相对于国产坦克而言,苏联方面的焊接做得都并不太好。但是这并不太影响其战场上的实际表现。尽管次品的焊接作工,次一些的表现,粗糙的制作工艺,但是要依然记住这一点:
                    “苏联的坦克是粗糙的,同时又是适合上战场的,可以减少人工,同时对于生产机器的精密度要求也不严苛。考虑到作战效能,它比美国坦克更容易生产”。
                    战场上,进攻一方所拥有的装甲战斗车辆的数字很可能是左右战局的关键因素——显然俄国人比我们懂得更透彻。如果比较一下生产同数量的76mm美国(谢尔曼)坦克和T-34/85所需要花费的工时、投入生产设备资源的话,那么结果可能会十分有趣。


                    IP属地:上海12楼2013-02-20 21:01
                    回复
                      图3、4、5特别展示了部分焊接部位的图样,看起来是十分糟糕的——焊接裂缝,焊接深度不够,等等,焊接设计(倒是)基本够格。其中图5特别有意思,因为它还(额外)向我们展示了苏联式焊缝修补方法——位于一辆T-34首下和铸造部分的焊接处。这里先前又一条长且深的裂缝,而修补方法则是在外面用奥氏体焊条焊上弥补,这样子就肉眼不可见了。顺带一提,这辆T-34当时在战场上受的致命伤倒不是这一处,而是在另一处挨了一发穿甲弹。




                      IP属地:上海13楼2013-02-20 21:02
                      回复
                        III.穿甲弹部分
                        A.钢制穿甲弹
                        在二战和韩战时期我们所缴获的苏联钢制穿甲弹,在设计上都各有特色,极为不同。基本上大部分炮弹都是整体式。例如:炮弹不带风帽,内置小口径爆炸部(这样子看起来更应该归入APHE弹种)。
                        在设计近似这一共同点外,其他的部分则是多种多样的:部分弹头很尖,部分则是平的,部分头部有突起物。部分弹头上覆有铁制风帽以保证良好的气动外形;部分则带有单条铜质旋转带(部分则有两条);有的形状是尾椎形的,有的则是圆锥底柱的;有的在定心带前/后部位有很深的圆形凹痕(有的一条有的两条……)具体见图6


                        IP属地:上海14楼2013-02-20 21:02
                        回复
                          这种(令人困惑的)设计,被(我们)认为主要是用来对付大斜面装甲,此外对付(苏联)自产的高硬度钢,以及低温环境下的钢板也有和那好的效果(未适当热处理的钢铁在低温下会显得更脆弱)。
                          大倾角钢、硬钢和脆性钢对于这种钝头形的炮弹没有很好的抵抗力。当然这种情况下,炮弹击穿钢板的路径更加垂直于装甲表面(LZ注:转正效应)而非沿着原有的弹道前行。也就是说,在穿甲过程中,炮弹“立了起来”并且“选择”了一条更短一些的“路径”来“通过”装甲板,这一点上钝头弹就和尖头弹不一样了。一般而言,所谓“APC”里面的C字(Cap,风帽)的主要作用在于炮弹和装甲接触瞬间保证弹头的完整性不受损。结果呢,苏联人的(应该是指钝头弹一种,下面介绍过windshield)弹头不带风帽(作为解决办法他们有钝头弹)


                          IP属地:上海15楼2013-02-20 21:03
                          回复
                            据(我们)推测,弹头边缘带有的圆形凹槽,可能是为了在打击斜面装甲时造成更多碎片进行有效杀伤而做出的处理。因此(为了对付斜面装甲)尖头弹被改成了相对平坦的外形。而对付小倾角(近乎垂直)的装甲时,反而是尖头弹更为有效一些。原因在于:
                            带凹槽的(钝头)弹在撞击装甲时的弯曲力矩和瞬间压力会更小一些,但这同时也降低了它对于垂直装甲的侵彻力。不过综合来说,(带槽的)钝头弹的应用性会更为广泛一些。因为大部分尖头弹可以解决的目标用钝头弹也不会表现很差,而且(带槽)有助于提高钝头弹的穿甲能力。


                            IP属地:上海16楼2013-02-20 21:03
                            回复
                              表4展示了部分钢制穿甲弹的化学和物理特性。

                              我们再次在这里面发现了高硅含量的锰硅铬钢(和之前的装甲成分分析相同,当然装甲部分的碳含量比较高),不过钼含量要么是很少,要么就干脆没有。其中,这次所研究的最大口径弹药的122mmAP弹里,检测出的镍铬钼钢中,钼含量也只有0.22%。换言之,这些穿甲弹里所的合金成分含量略少,将会影响到其穿甲能力的发挥。


                              IP属地:上海17楼2013-02-20 21: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