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求真吧 关注:73贴子:125
  • 11回复贴,共1

为《大成拳论》正名——力为臻岸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人认为,《大成拳论》是王芗斋最重要的著作,也是大成拳最核心的理论。该著作的内容没有任何虚假和客套,只不过因为年代和知识所限,文章没有更直白的说明白大成拳的基本原理和原则,但是,大成拳的所有关键性的原来原则,都可以在《大成拳论》中获得支持。而其他任何有关文章,比如《意拳正轨》都不具备这样的关键性和权威性。有些人因为利益驱动,不提《大成拳论》,反推其他文章。但是,那些文章根本无法为他们提供真实的理论依据,只能为他们以利益为诉求搞“标新立异”提供条件(模糊,具体,片面)--或许他们正要这个吧。
在此我想为《大成拳论》正名!告诉各位大成拳爱好者,这本书是我们学习大成拳的根本著作!我自己的所有“理论”,不过是运用自己在解剖学、物理学、运动生理学、中医学、营养科学等知识,对《大成拳论》予以阐释的过程,并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创新”!
各位尽可以就《大成拳论》的各项内容,哪怕再有疑难进行探讨,看我说的是否诚实。


来自贴吧神器1楼2013-02-23 10:41回复
    日前,我专门到书店购买了《走进王芗斋》一书,原因是有位先生称我的文章可与该书“异曲同工”。好奇之下,即可购买并拜读。读后感触颇深!有很多想法如鲠在喉,不得不说。
    首先,书的作者是李荣玉先生,是常志朗先生的嫡传,而常志朗先生又是王芗斋先生的最小爱徒,也是王选杰先生的好友兼最近师兄弟。从感情上说,我应该敬重他们,不该对他们的“理论”说三道四;从传统观念上说,对王芗斋先生的最直接传人予以说辞,会让很多人不舒服。但是,想到王芗斋先生说过,学术本无辈分之分,也没有什么禁区,而我们这一代人,更应该的是以真理为唯一的敬重,否则更没有澄清事实的终日!所以在此我就先对李荣玉先生说一声对不起了!
    第二,王芗斋《大成拳论》,也是《走进王芗斋》一书的主要附录文章。所以应该理解为这篇文章也是李荣玉先生认为的大成拳的主要文件(至少是之一)。我们看看《大成拳论》中的所有内容,都没有李荣玉先生在本书中所述的内容,同时我认为,即使看“字中之字”也无法在其中寻找到李先生所陈述的内容实质。那么,李荣玉先生所述的内容哪里来的呢?应该是以下二者之一:一个是王芗斋先生在《大成拳论》中不说(秘而不宣?),在私底下和嫡传弟子才说(?)--那么,这样的说法是否违背了王芗斋自己说的:我有一桶何惧碗淘(大意)!?第二,王老没有说清楚(或者说不清楚),李先生或者常先生说清楚了--这样就有一个是否符合王老愿意的问题了。创新没有错,创新更可贵,但是,创新要经得住实践的检验,也应该经得住思辨的分析。我认为,李先生的“理论”首先根本没有任何实践检验的结论,因为他们也和目前所有的大成拳意拳界一样,没有和其他他所说的散手、拳击、泰拳等等技击类型做过正式的、公平的、可以充分验证的竞技,从而证实他说的“大成拳筋骨力”是“无断续”的可以很轻易攻破“只有两端”的那些拳术--是属实的;而且,我认为,目前起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样的可能性也不存在;因此,理论的辨析,就是唯一探讨李先生论述的渠道了!
    第三,那么,我就一部分一部分的对《走进王芗斋》一书的主要理论予以“辨析”。一方面提出一个讨论的话题,另一方面也是期望能够与各位同好一起进行一次辩证的看书旅程,看是否能够由此表明,任何“权威”,都是有可能被质疑的,而只有质疑,才是获得真理的唯一途径!


    来自贴吧神器2楼2013-02-23 10:41
    回复
      (续) 先说说王芗斋先生的著述与《走进王芗斋》的主要区别。
      无论是《大成拳论》还是《意拳正规》,所述的内容很多,但是都没有“锻炼筋骨”的具体描述--而这点正是《走进王芗斋》中的核心内容。在《走进王芗斋》中,李荣玉先生十分细腻并具体的描述了锻炼筋骨的程序,方法和结果。我总结如下:
      1、方法是,全身尤其是各关节要尽力撑开(年轻人的模式),以扣腕、挑筋、撑指、肩撑肘横、竖项直背,臀侣下坐,膝胯相争....总之,是形的全身争撑;
      2、程序是,“筋”会在上述的训练下先是“紧”的,之后会被“抻长”而变成“松”的了;再后就是上述过程的反复重复,不断抻紧又松开,松开又抻紧,直到再抻也紧不了为止....;
      3、结果是,这样练出来的功夫是“筋骨力”。《走进王芗斋》里对“筋骨力”做了如下的描述:
      ----所有其他运动的“力”都是要紧一起紧,要松一起松--而筋骨力则是,紧时松还在,甚至越是紧就越是松(点紧身松),松时紧不失;
      ----其他运动的力是肌肉收缩形成的--筋骨力则是筋骨形成的。因此,其他运动了力必须有动作才有力,而筋骨力则没有动作也有力;
      ----其他运动的力是两端有,中间空(虚)--而筋骨力则是没有虚实区分,所有的空间时间里都有;
      ----其他运动的力是消耗身体练出来的--而筋骨力则是养“气”,气贯全身才可以养出来的;
      ----其他的力有横没竖或者有竖没横且又没有好办法弥补,只好采取尽可能快速的移动或者收回再出的方式来变化力量的横竖--而筋骨力虽然也是无法避免有横没竖或者有竖没横的人体自然规律,但是筋骨力因为“不用动作就有力”所以可以轻松的掌握其他运动力的“虚”处,战而胜之;
      4、筋骨力的渊源,是中国几千年文化智慧的结晶,明代到顶峰,清朝后衰败,目前已经很少了。据该书说,清代以前,筋骨力很普遍,高手众多....今天几乎没有一个啦....
      5、据说这个筋骨力要想锻炼出来,都需要“十年”纯功,而且是每天两次一次两个小时以上;
      6、据说这个筋骨力要想锻炼出来,必须要“熬”,那简直不是人干的事!非吃的极端苦难的人不可得!
      等等等等,但都不重要了。以上的描述应该把《走进王芗斋》里说的“筋骨力”说清楚了吧。
      上述的内容,请各位看看《大成拳论》和《意拳正轨》等,又还是没有?《意拳正轨》里虽然有“锻炼筋骨”的说法,但是根本没有这样的具体内容。由此可见,《走进王芗斋》如果正如其所说的是源自王老,那么,或者是王老有“不传之秘”,或者就是作者自己的心得了。而依据该书作者所属的看,应该是王老的“不传之秘”了。
      既然有这个不传之秘,为何姚仲勋一支、王斌魁一支、甚至王选杰一支等等,都没有这样的描述呢?难道这些人都没有得到王老的真传?
      抑或是王老传的都一样,但个人有个人的解释,那么,就是个人的心得了?个人心得,就有一个与传授者是否连贯一致的问题了。高鹗的红楼梦后部分与曹雪芹前部分的问题就是如此。
      《走进王芗斋》说的这些,与王老的一致吗?符合即基本道理吗?与科学能否协调?后面我们就说说这个吧。


      来自贴吧神器3楼2013-02-23 10:42
      回复
        (续2)我们估计都同意,在不戕害自己,也就是滋养自己的前提下去站桩,并坚持度过这个不适应期,但是我们到底该在什么具体的方式或说模式下去站桩来实现上述的原则和目标呢?
        这正是我在文章里长篇大论要阐述对“筋骨力”的看法的原因,因为,按照筋骨力的机理去理解,站桩就要训练者主动去“抻筋拔骨”(事实上,已经有这样的“流派”产生并且有了相当的影响了!),而训练者“主动”的抻筋拔骨,做起来极易产生严重的后果,就是戕害自己!我曾经见过有传授者在站桩中做出极为难受是姿势(倒挑灯笼什么的),去要求训练者练习,训练者痛苦难忍,于是就会被告知,你们看看,不容易吧,王老那是熬出的!现在的人哪有吃得了那样苦的!所以大成拳练不成吧!....按照这样的道理,今天的大成拳那绝对是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而吃苦是无止境的,把你自己练残、练死都可以,所以你永远也达不到他的要求,练不出来也就必然了,他的绝技也就必然存在了!
        在这里,我首先要问各位,你们看看基本的人体解剖学书籍可以吗?如果看了,请问,在现代显微条件下,除了中国传统上说的那个“气”之外,还有什么看不到的吗?现代显微技术,可以看到细胞中离子流动的影像,请问,离子之下就是化学领域的问题了,难道,“筋”这个东西还看不到吗!?你们看看解剖图像,人体的什么结构是“筋”?且不说“气”是否存在,就算它存在,那么,“筋”在哪里?现代中医仍然沿用“筋”的概念,但是已经明确认定,传统中医所述的“筋”,就是韧带和肌腱等结缔组织部分。韧带,是关节连接结构的外部包裹结构,肌腱,是肌肉组织与骨骼连接部位富于韧性的结缔组织,这两个组织都有一个共性:没有主动收缩能力,就像个橡皮筋,是肌肉收缩产生力量后在骨骼端承受力量负荷的弹性体,目的是免得肌肉在冲击中断裂。肌腱和肌肉组织是交织在一起的,并没有绝对清晰严格的界限,但是其组织分界还是清晰的。对于这样的理论,请问,不管是祖国传统学说,还是什么学说,能够否认吗?能够背离吗?如果谁说练大成拳的人比别人多出来了“筋”,别人没有,那么,请你公开向科学院申明吧,你已经是“超人”了,具备了极端可贵的研究价值了!
        既然人体的“筋”就是韧带、肌腱等组织,那么,“抻筋拔骨”中的“抻筋”是抻的什么筋呢?就是那些个韧带或肌腱吧?可是,如果你能够稍微想象一下,只要关键部分有运动变形或者承受力量,韧带都要产生被牵拉的负荷,肌腱也一样。在这个负荷作用下,韧带和肌腱都要变形,其变形的方式就是一伸一缩的弹性变形--其中,关键变形越大,韧带和肌腱变形越大,负荷越大,韧带和肌腱组织就承受越大的力量!那么,你在站桩中的“变形”和“负荷”比起其他运动来,大还是不大?请你想想!站桩,尤其所谓的“基本桩”,浑圆桩,我说过是全身运动中,负荷最小(自体负荷),变形最小(全身直立)的运动,所以其韧带和肌腱的变形和负荷都是比较小的!和其他体育项目相比,几乎是最小的!就连慢跑这样的运动都比站桩运动变形和负荷更大!请问,在这样的情况下,站桩的人“抻”的是什么“筋”?“拔”的是什么“骨”?你自己活动一下站桩中的几个主要关节(就那么几个),肩关节,胯关节,膝关节等,请问,你发现没有,要想把这些关节处的“筋”“抻”开,你最好的办法是无限的把肢体折叠起来!像瑜伽一样才行。站桩那样的“关节呈钝角”的状态,根本无法去真正的“抻”开“筋”!也许你会说,我们站桩抻的不是筋的长短,而是关节张开时的筋。那么,你还不如用推土机绑住臂膊或者腿部使劲拉呢!这样不就抻开了吗?干嘛那么费劲呢?况且只要你细心的想想,就知道,关节的彻底撑开,在没有外在拉力的情况下,你是无法做到的!你在站桩中所感觉到的“关节撑开”,其实只不过是关节一个方向肌肉收缩时造成的另外方向肌肉拉伸(幅度根本算不了什么)的感觉。就好比两根在两个相对方面用橡皮带连接的棍子,一个方面的橡皮带收缩,两根棍子的顶端相抵,另一个方向的橡皮带被拉伸...这样的情景。真正的“抻开”,应该是有外负荷在相对方向上各拉棍子的两端,使劲拉伸造成的连接处的整体拉伸。


        来自贴吧神器4楼2013-02-23 10:42
        回复
          说了这么多,就是要说明白,站桩根本不是在“抻筋”!
          至于“拔骨”,那就更别提了!骨质的特点决定,谁也拔它不了!否则,长高就成了可以人为操控的事了,光这个就够发财的了,干嘛还练大成拳呢?!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人体学说,是建立在眼睛看得见的层次上面做“思维推理”和“规律概括”上面的。做这样的学说概括,主要根据的是“感受”(感觉),所以有人把传统人体学说定义为“表象学说”。表象学说,是可以反映或者表述其中很多客观规律的!但是,因为没有立足于微观的观察科学,所以其描述客观规律的方式就未必能够反映真实的微观事实。今天,还要标榜过去几百年的东西比现在的好(筋骨力明朝最好),我认为没有什么客观依据和事实根据!博尔特百米跑8秒多,请问,往前推,谁能够比这个快?要是非说人类某些体能方面的变化,表现为体力缺失,比如类人猿时期的“人”肯定比现在人要“韧性”好,这个我不否定,但是,在文化建立之后,人类的变化还没有那么大,不至于产生先天本质的差别。
          我相信,你如果能够稍微看看解剖图像,在再站桩中摸摸自己的肌肉、骨骼、韧带、肌腱等等,然后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就可以清晰的确定,所谓的“抻筋”,不过是在站桩这样的重力为唯一负荷力的作用下,由于肢体间的杠杆作用,身体自己逐步剥离不必要的肌肉作用,而采用更加省力、效率更高的肌肉作用(主要是作用肌效率增高,拮抗肌更彻底放松)下的必然结果。就以两臂为例,我们可以看出,开始的时候,你的两臂抬起,作用肌肉主要在肩膀和大臂内侧部位,而肩膀和大臂外侧部位的肌肉却因为“习惯”而无法放松(你不知道,后来放松了你才会知道),你可以看出,初学者的两臂干硬,肩部没有“撑开”,而有功夫的两臂如同“猿抱”。而你摸摸自己的作用肌肉部分,就知道,三角肌内侧和岗下肌、斜方肌,是支撑你两臂的作用肌肉;相反,背阔肌等两臂外侧的肌肉群就是拮抗肌群,最终会越来越松弛。但是,关节处的韧带和骨骼处的肌腱,都是必然有弹性存在,从而形成对作用肌群的反作用的。这样,你的作用肌群一方面主要是支撑两臂的重量,向你身体的斜上前方作用,另一方面多少还要与韧带和肌腱相作用。这就是站桩到“放松”时的肌肉组织状态。之所以在这样的作用下,你会产生在推手中明显的“间架笃实”,显然并不是因为你产生了“筋骨力”,而是你对双臂的支撑作用,正好与抵御对方冲击作用模式相似(对方也是朝你身体方向来因而你的“间架力”也就朝外去,而你的双臂支撑也是朝外去的),形成习惯,你的这个作用机能就包括两个方面:1是对抗作用力完整而纯粹,2是拮抗肌群充分放松(从而提高应付效率)。当然,要是深层次说起来,还包括站桩对身体体质改善而产生的“本力”增长。
          总而言之,就是,你应该让你的身体在你的间架自体负荷的作用下,自己实现“全身争撑”的状态(即混元力),而不是搞什么“抻筋拔骨”!我说过,人体最有能耐的地方是把自己搞残了,也会度过难受期的,所以,你搞“抻筋拔骨”的过程,就会不知不觉的发生“拮抗肌群”一直在起作用而你却到达“舒适得力”的境地的事情!这样的情况,就是真正的“僵力”!因为至今为止没有竞技可以检验,所以这样的僵力给人的感觉还特“遒劲”,特“完整”,特...其实是害人不浅!


          来自贴吧神器5楼2013-02-23 10:43
          回复
            再说《走进王芗斋》
            在该书里,作者有一个很明确的论断:中国功夫以前很好,现在很糟。是这样吗?
            根本不是!
            首先,从目前我们看到的其他体育项目上看,现在的水平要远高于过去!比如,起源于公元前近八百年的奥利匹克运动,其所有项目的水平不可同日而语!就百米来说,刚解放到今天时我国百米运动员的十秒二零左右的水平,今天博尔特已经是八秒左右了!
            其次,从社会发展看,一方面人类在良好的营养和生活条件下,体质趋好;另一方面,科技水平的提升,也为训练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现代竞技运动,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竞争之激烈是过去无法比拟的!竞争,是水平提高的根本动力!过去我们称道于泰拳的威力,而今天能和泰拳最高水平同台竞技已经不是幻想而是现实。为何,就是因为商业擂台在今天的中国大地的飞速发展!
            第三,中国尽管 在改革开放前有过近三十年的封闭历史,但是此后的商品经济发展无疑是直追国际追高水平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尽管大成拳意拳扥传统拳术不敢或者没条件上擂台与国家允许的竞技项目竞争,但是,直接接触竞争的环境还是存在的!那些散手、拳击、柔道冠军,职业高手就在那了呆着,你回避可以,视而不见也可以,但是他的存在是你不能否认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意拳的发展趋向于“现代擂台竞技”--但又不愿意放弃大成拳的基本特色:站桩、试力等,结果,由于训练效率底下和专业性不足,人才聚集度不够,所以虽上擂台但不能获得基本平等竞技的地位;大成拳一派尽管保留传统特色,但是无法上擂台竞技也是不争的事实;好在具有特色的东西还是有一定的生命力的,所以还有这些技术的生存空间。不过,如果一直在没有实际竞技的情况下高喊技击,末日估计不远了!
            我认为,现代的大成拳水平远高于至少是解放后前后的大成拳水平!你们可以看看“卜恩富”和“韩星垣”的视频。在这两个视频中,尽管二位长者年事已高,但是,其动作水准还是可以看出来的!好现在的大成拳意拳高手的动作比比,可以看出来现代的水平要高得多!所以我们还是不要沉浸于幻想中瞎判断吧!过去的拳家,有良好生活条件的人不多(他们大多数是打算学而优则仕的),穷人较多,目的也是掌握一门技艺某口饭吃!而没有基本的竞技条件的社会基础,使得这些人只能在当初的社会特质内去谋取生存空间。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里就体现的淋漓尽致!徒弟以无条件的鼓吹师傅为基本要领,因为这样做可以为自己将来成为师傅打好基础;而这样的做法也有最大的不足,就是师傅会成为徒弟成长的最大拦路虎!这样,徒弟和师傅之间因此反目的也不在少数--其实目前在拳界此风气仍然十分猖獗!另一方面,没有公平的竞技,没有公平的规则,没有公平的奖励,没有公平的技术导向,所有的竞争都会是为了“面子”做文章!师傅在徒弟身上做文章(比如日前太极拳的那位女大师),在崇拜者身上做文章(对崇拜到访者施以冷拳,尤其是对那些有过现代竞技头衔的退役者予以“折服”,更具价值),在媒体是做文章(说假话,说梦话,说传说的话--把他们当真话说!)等等,就是普遍的办法了。在这样的环境中,怎么能够出现真实的技击技术和水平!?
            对古人的崇拜,应当立足于当初的社会条件下古人做出的贡献予以惊叹,而不是鼓吹给他们会怎样比现代人强。总是拿死去的古人说事,不是用以掩盖虚弱,就是用以蒙蔽他人。


            来自贴吧神器6楼2013-02-23 10:44
            回复
              2、试力:“盖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知,更由知始能得其所以用。习时须使身体均整,筋肉空灵,思全体毛孔,无根不有穿堂风往还之感。然骨骼毛发,都要支撑遒放争敛互为。动愈微,而神愈全。慢优于快,缓胜于急,欲行而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得止,止乎不得行之意。以体认全体之意力圆满否?其意力,能随时随地,应感而出否?全身能与宇宙之力,起感应合否?假借之力,果能成为事实否?欲与宇宙力起应合,须先与大气,发生感觉。感觉之后,渐渐呼应,再试气波之松紧,与地心争力作用。习时须体会空气之阻力何似,我即用与阻力相等之量,与之应合,于是所用之力,自然无过,亦无不及。初试以手行之,逐渐以全体行之。能认识此力,良能渐发,操之有恒,自有不可思议之妙,而各项力量,亦不难入手而得。至于意不使断,灵不使散,浑噩一致,动微处牵全身,上下,左右,前后,不忘不失,非达到舒适得力、奇趣横生之境,不足曰得拳之妙也”
              3、试声:“试声,为补助试力之细微所不及,其效力在运用声之音波鼓荡全体之细胞工作”
              4、自卫:“自卫,即技击之谓也,须知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要知不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譬如机械之轮,或儿童之捻转儿,快到极处,形似不动,如观之已动,则是将不动,无力之表现矣。所谓不动之动,速于动,极速之动犹不动,一动一静互根为用,其运用之妙,多在于神经支配,意念领导与呼吸之弹力,枢纽之稳固,路线之转移,重心之变换,以上诸法,若能用之得机适当,则技击之基础备矣。亦须在平日养成,随时随地,一举手一投足,皆含有应机而发之准备,要在虚灵含蓄中,意感无穷,方是贵也。然在学者于打法一道,虽无足深究,亦似有须要必经之过程,如对方呆板紧滞,且时刻表现其重心,路线部位之所在,则无足论,倘动作迅速,身无定位,而活若猿捷,更不必曰各项力之具备者,就以其运动之速,则亦非一般所能应付”
              五、对当时拳界各种现象的批驳--这些内容占《大成拳论》的大部分文字份额,但是其目的不过是在反方向上再说明上述内容的合理性。不破不立。
              以下,则对上述概括进行分析,以进一步理解王芗斋先生的拳术思想和理论。
              当然,首先,必须在认同我的上述概括的基础上才可以谈以下的分析,所以在这里请各位看看我的概括是否正确。其他内容下回再说。


              来自贴吧神器8楼2013-02-23 10:45
              回复
                我的解释 对大成拳论的上述理论,我做了如下的“解释”,以期能让大成拳理论体系完整清晰,更希望它能通俗易懂,从而让大多数爱好者可以看懂,进而辨明是非,确认正误,不再走弯路。1、基本原则:大成拳采取截然区别于其他大负荷大运动量训练模式的小负荷小运动量的、静止性、缓慢性运动模式,训练技击的所有能力。2、基本原理:从静止性抬臂站立的方式入手,依靠间架结构的力学作用,引发生理、心理的各层次运行,并且在身体本身自动调整的能力--王老称之为本能作用下,使身体形成全身统一,争撑,力量、感觉、精神也统一完整的“浑圆力”,进而将该状态通过试力向运动中延伸、贯穿,再由推手将上述力量转换成身体接触弾力,经由实作而用于“接触性击打”搏斗中。而贯穿所有过程的是意感的事物,它的产生和作用,就源于其静止性训练模式。在这样的状态中,可以自然的形成同质化的全身感觉,为其抽象化和与自然界事物相应合典定基础。其感觉的核心是由站桩获得的“动不了”的感觉。这种感觉在试力中的贯穿,就是所谓的“惰性力”。而推手训练的结果就是“等模量弹性体”的形成,它表明:1、身体的弹性是统一的,从臂膊到躯干到下肢一样;2、有外来任何方向的冲击,都可以在对抗时使用全身的自然弹性;3、这种弹性作用已经形成动力定型了--这就是“触觉活力之本能”的基础状态。
                由此可见,我是在《大成拳论》的基础上,解释了具体的细节内容,包括:
                1、“间架结构”两种力量模式,是引发身体运动的外部因素;
                2、身体的自发、自动运动进展和深化,是站桩的根本规律;
                3、大成拳的“触觉活力之本能”,是建立在“动不了”感觉的核心上,由“等模量弹性体”状态为基础构成;
                4、大成拳的特长是发挥“触觉对抗”能力下的“击打”功能;
                5、大成拳训练需经历相互重叠的“不适期”,“适应完整期”和“升华期”三个阶段;
                6、所有的“抽象意念运动”,都必须建立在身体已经出现“整体浑圆一争”的基础上方可进行--换句话说,“意感”活动,就是对“整体浑圆一争”状态的扩展和升华;
                7、大成拳训练,尤其是站桩训练,将在力量和体质两个方面提高身体的能力。
                8、其他的内容。


                来自贴吧神器10楼2013-02-23 10:46
                回复
                  为什么《意拳正轨》不是大成拳的指导文献
                  请各位看看在本栏目《大成拳论》一节中我补录的《意拳正轨》,它都说了些啥?
                  从每一节的目录上看,《意拳正轨》有以下小节:1桩法换劲,2锻炼筋骨,3用劲,4练气、养气,5五行合一、六合,6交手经法,7意拳正轨。这7个部分。各位可以看看它们的内容。我归纳如下:
                  1、引入了“浑圆桩”,不提倡复杂桩法的训练(在桩法换劲一节中);但并没有《大成拳论》中关于站桩以及此后训练方式的基本原理原则内容(如我在本节中所说的);
                  2、明确提出了“筋骨”理论(锻炼筋骨一节中);《大成拳论》中已经没有了;
                  3、继承了“气”的学说,只不过是传统学说的再叙(见练气养气一节);《大成拳论》中也没有了;
                  4、不认同形意为代表的“五行”相生相克的做法,继承了“六合”的理论(五行合一、六合一节);其中“五行合一”内容表明此时王芗斋先生已经开始修改形意拳的形式部分了,但并没有站桩-试力-推手-试声等成型的模式;
                  5、提出了人各有性的理论,同时强调共同的技击特质;本节中,王芗斋先生已经初步有了《大成拳论》中技击桩一节的内容(平时练习,三尺以外七尺以内,如临大敌之象。交手时有入若无人之境。颈在竖起,腰要挺起,下腹要充实,两肱撑起,两腿夹起,自头至足一气相贯....)但并不完善;
                  6、“意拳正轨”一节可以说是《意拳正轨》一文的总结,其内容是“意拳”的原理;但是从其内容上看,不仅过于笼统简单而且并不完备;除没有发挥“本能”,与自然相融合等基本理论外,钻裹践的概括也还保留着基本的原始模式,与“大成拳”的没有形式约束完全不同。
                  由此可见,《意拳正轨》有着明显的从“形意拳”过渡到“大成拳”的痕迹。因此它只不过是一个过渡性的文章。今天把它引为“依据”的那些人,你看看他们的“理论”还有《意拳正轨》的痕迹吗?他们根本没有“意拳”的痕迹,却又要引此为“经典”!其目的何在?


                  来自贴吧神器11楼2013-02-23 10:46
                  回复
                    一纵既逝的光阴


                    IP属地:安徽12楼2015-02-01 17:30
                    回复
                      这个名正的是不错的。


                      13楼2015-03-06 12:40
                      回复
                        虽然这位力为臻岸先生是位抬杠高手,但是阻止不了李荣玉先生传播王芗斋大成拳的脚步,而且影响越来越大,因为是金子早晚要发光的,第二本书更精彩,明年就可以看到了,哈哈。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1-08-22 18: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