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世家吧 关注:27贴子:1,390

《安宁世家》演绎提升必看一一讲堂之关于古代称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给我大安宁!!!


1楼2013-02-24 13:18回复


    2楼2013-02-24 13:21
    回复
      2、皇后称本宫、称娘娘,有一定地位的妃嫔称娘子。
      解释:“娘子”一词自汉朝开始多数用于敬称有身份的女子,对宫里妃嫔如此,对大户人家的女子也如此,后来演变成对一般女性的敬称,从来都不会是老婆的专属含义(例如赵构的生母韦氏还是赵佶的后妃的时候,赵佶或者其它宫人都称呼她韦娘子)。至于娘娘,真正可考的后妃称娘娘,不算戏文,应该是明朝成化皇帝的万贵妃了,因为她不能被册立为皇后,于是命令宫人用皇后的称谓来称呼她,表示自己没有皇后之位却有皇后之权,这之后有一定地位的妃嫔称娘娘才逐渐广泛起来,但是对后妃用这个称呼是不会出现在明朝成化年之前的朝代的。“本宫”用作自称多见于皇后、太后、太子,这是由于除了皇帝之外,他们是宫廷中具有正嫡身份的人,因此可以用一宫指代(如“东宫”指代太子),在后宫对妻妾之别极为严格,仅皇后可以自称本宫,表示正妻地位,其余妃嫔只能称妾。另外,由于优伶戏子在古代是低贱职业,因此戏文中对皇室的描述都采取最高标准以示对皇室的尊崇,这就造成了许多戏文里面娘娘本宫大泛滥,但是实际生活中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还有“哀家”一词仅见于戏文,并非日常所用的称呼。


      4楼2013-02-24 13:23
      回复
        3、宦官统称内侍,有官职者除直称官职外,亦可以姓名称公公,无官职者则直称姓名。
        解释:宦官通常是指中国古代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成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他们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最开始是称为宦官,也有寺人、阉(奄)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等别称,而太监则是一个官职名。把宦官称“太监”,始见于唐高宗时期,当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后来有地位的宦官亦随之通称为太监,是一个身份的象征,普通内侍并没有这种殊荣。到了明朝设立东西厂,宦官因而权势日增,连带内侍也得以沾光,人们就把所有宦官和内侍都称为“太监”,太监也就成为宦官的代名词了。


        5楼2013-02-24 13:23
        回复
          4、妃嫔之间日常礼仪为万福礼,同级之间行半礼,见皇后则改为跪地全礼。
          解释:万福礼是古代女子通用的一种行礼方式,动作为屈膝、躬身、左手置于右手之上并抵于腰间正中(也有抵于左腰侧),同时口称某某万福;半礼则是屈膝称万福;颔首礼是点头示意。一般古代仕女最重仪态,手帕视为贴身物品,不可随意显摆(走路如果拿着手帕甩动,是青楼女子招徕所用的专用动作)。皇后为六宫之首,也是宫中唯一的正室,因此礼仪较妃嫔更重,以双手置于额前的躬身跪拜为全礼,不得简慢。众妃嫔在正式场合面圣亦以全礼为尊,非正式场合则将万福礼的屈膝改为跪地即可。选御未获进封之前身份与民女等同,面圣须三跪九叩,对妃嫔须行全礼。宦官、女官、宫女、内侍均为宫中仆从,见妃嫔均须跪地行礼以示尊卑,面圣更要行全礼。甩帕、福身这些是清宫礼仪,不可用于清朝之外的任何朝代。


          6楼2013-02-24 13:23
          回复
            5、宫廷服饰禁止素白、纯黑,并禁止素面示人。
            解释:素白系丧服专用色,纯黑系祭祀服用色,如果用于平时着装,则视为禁忌。此外,正装只用于正式场合(如正式宫宴、典礼等),平时无须穿着。宫廷最重礼法,是不会容许这些需要避讳的事情发生的。同时,仕女的仪态也是相当重要的环节,大家闺秀若是不化妆,直接以素面示人,是没有家教的表现。唐诗的“淡扫蛾眉朝至尊”并非字面意思上的只是画眉而已,唐朝妆容以浓妆著称,主要步骤有傅粉、描眉、打鬓、点颊、上胭脂、贴花钿等,虢国夫人的淡扫蛾眉是指其化了淡妆,对比当时的浓妆显得格外清新,因而为人称道。故此,凡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女子必须注重妆容仪态,尤其在宫廷,失仪是大不敬的表现,容易受到降级惩罚。


            7楼2013-02-24 13:23
            回复
              6、品茗、斗茶须注意是否穿越。
              解释:现定的中国十大名茶包括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其中碧螺春、毛峰、铁观音、祁门红茶是清朝初见,同时清朝之前的品茶以煮、炒为主,很少直接以水冲泡。唐宋的贡茶主要有北苑白茶、信阳毛尖、苏杭香片、庐山云雾茶等等,其中北苑白茶今已绝迹。另外,用炭火熬煮茶叶凝成茶膏,经过滤茶叶残渣后以水冲化的茶又称为“点茶”,最为考验品茗者对火候、茶叶的拿捏,是明朝中期之前最盛行的斗茶方法之一。


              8楼2013-02-24 13:23
              回复
                7、常用服饰简介。
                解释:古代衣服制式繁多,宫廷尤为注重以不同制式区分各种场合或品级。北宋之前的贵妇正装以大袖深衣、曲裾为主,南宋为表示与金国有别,取消曲裾而专以大袖深衣为正装。日常着装有襦裙、袔子裙、褙子、半臂、袄裙等制式,其中襦裙、半臂、袔子裙多为春夏常用服装,披帛则用于装饰或在冷暖交替时节加衣。一般常服的款式有衫、襦、袄、袍、褂等,根据款式的不同也可分为罗衫、长衫、交领衫、对襟、罗裙、短褐、短襦、百褶裙等等,配色随意,但不可与正装相冲。另外有一种裙摆为圆形的旋裙是唐宋时期流行的贵妇常服制式,平民不得穿用。


                9楼2013-02-24 13:24
                回复
                  8、宫廷、大户人家日常消遣。
                  解释:古代的娱乐生活虽然没有现代多种多样,但是并不是说就乏善可陈。普通大户人家的闺秀日常生活除了跟随家塾的教师学习闺训女仪外,还必须学习女红,琴棋书画虽然不是必学科目,但是也都作为平时消遣来学习。宫廷亦是如此,只是由于在宫中必须以悦君为上,在教习选御时也会教授一定的歌舞才艺,获封为妃嫔后仍可继续学习或是召宫廷的乐班进行表演。另外,古代虽然有“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说,但是真正开始强行推广这类观点的是程朱理学之后,在唐宋时期有一定家世的闺秀还是普遍要求精通文墨的,教养好才学好,才是一个大户人家的体面。琴棋书画一直是世家豪门的首选才艺,诗词次之,都是作为修身养性的课目进行教授。与之区别的是筝箫笙琶,这一类乐器统称为丝竹,属于优伶才能学习的伎乐,是专用于演奏供他人取乐的,这个“他人”即贵族大户。因此,世家豪门的男女除了琴棋书画之外,是不可能学这些乐器的,男子若学会被视为风流浪荡不务正业,女子若沾则是玷辱门风。选御在学习才艺的时候也不会学丝竹,只有学歌舞的时候才会接触到,或是平时作为娱乐消遣,但不会作为主业,也就是说出身豪门大户的选御如果自称熟习丝竹,是一件相当丢脸的事情。同时,宫廷历来有晨昏定省的惯例,妃嫔每天早晚都要去向皇后、高位妃嫔请安,平时各妃嫔亦可到相熟妃嫔处走动,另外进宫的妃嫔均有画像存于内务府,供教习选御时看画识人,因此不会出现同在一宫却从未见过面或互不相识的情况。


                  10楼2013-02-24 13:24
                  回复
                    10、起居禁忌与活动范围。
                    解释:宫廷各处门禁森严,妃嫔居所一般分为内室、起居室、中室、厅堂、外厅五进(嫔御减为内室、客室、外厅三进),其中内室、起居室唯皇帝、妃嫔、随侍宫女可进出,一般宫女只能在中室听唤、负责传话,内侍则只能到厅堂而不得入中室,且无传唤亦不得在妃嫔宫内逗留。皇宫内外两廷之间设有仪门,内廷宫众如无特许或谕令均不得外出,因此妃嫔平时活动的范围只有内宫、御花园,内官的活动范围稍广,但也各有各的限制,如女官、宫女不得到外廷,宦官、内侍不得随意在内宫出入或逗留。在各妃嫔居所当差的婢仆人数随妃嫔等级而定,今简化如下——中宫设尚侍一人、领班和良侍各五人、以下每级宫侍各十六人,正一品妃嫔设领班和良侍各三人、以下每级宫侍各十二人,从一品妃嫔设领班和良侍各二人、以下每级宫侍各十人,正二品妃嫔设领班和良侍各二人、以下每级宫侍各八人,从二品妃嫔设领班和良侍各一人、以下每级宫侍各六人,正三品妃嫔设领班和良侍各一人、以下每级宫侍各五人,从三品妃嫔设领班和良侍各一人、以下每级宫侍各四人,正四品及以下妃嫔设领班和良侍各一人、以下每级宫侍各三人,嫔御仅设宫女和内侍各二人,选御则无婢仆随侍。妃嫔若出身大户,应选时可带一到两名家养丫鬟一同入宫,但是必须在获得封赏后方可向内务府申请将家养丫鬟调回身边,且所带的丫鬟亦须接受宫规教习并考核,如考核未通过则不得留用。


                    12楼2013-02-24 13:25
                    回复
                      11、常用发型简介。
                      解释:发式是历代妇女头部的重要装饰,尤其古代妇女发式造型的变化极为富丽而多姿,有关记载甚多,仅就《髻鬟品》记载就不下百余种,而主要的结发形式则有以下六种:1、结鬟式,即头发结鬟而成,有的耸立头顶,有的倾向两侧,有的平展,有的垂挂,因为自身头发有限,往往加上“假发”或首饰,更显巍峨华丽,如双鬟望仙髻、高鬟落月髻、飞仙髻;2、拧旋式始见于汉末,编法是将头发分成几股,像拧麻花似的把头发蟠曲扭转而缠盘在头上,如灵蛇髻、如意髻;3、盘叠式多见于唐朝,将头发用丝线分股拢结系起,然后采用编、盘、叠等手法,把发髻盘叠成螺状,放置在头顶或两侧或前额与脑后,也可随意盘叠各种形式,如螺髻、元宝髻、叠云髻;4、反绾式属于高髻的发式,将头发往后拢结,用丝线结扎,再分若干股,翻绾出各种式样,如警鹄髻、翻刀髻、燕尾髻;5、结椎式历代最为常见,但多为已婚妇人所用,将头发拢结在头顶或头侧,或前额与脑后,在扎束后挽结成椎,用簪或钗贯住,可盘卷成一椎、二椎至三椎,使之耸竖于头顶或两侧,如堕马髻、新兴髻、抛家髻;6、对称式从秦朝开始即作为婢女发式流传,明清时亦有民间少女好用,将头发从顶中分两大股,往两侧乎梳,并系结于两侧,再挽结成两大髻,使其对称放置在两侧,也可对称结鬟使之垂下,如双丫髻、双鬟髻、小鬟髻。另外,古时曾有“未婚梳鬟、已婚绾髻”之说,已婚妇女不能再蓄刘海、梳发鬟、结辫,而未婚少女亦不能盘髻,用以区别身份。


                      13楼2013-02-24 13:25
                      回复

                        12、常见发饰简介。
                        解释:古代女子的发饰种类十分丰富,常见的有笄、发钏、步摇、珠翠、金银宝钿、花胜等,其中笄分为钗、簪两种,单股为簪,双股为钗。钗、簪是最常见的发饰,民间常用的簪、钗多是荆木或铜质,唯有宫廷权贵多用金银翡翠等奇珍材料。其中,步摇、花胜、发钏多见于贵族妇女使用,尤其步摇常用作区分贵族妇女地位的标志饰物。花胜又称华胜,除了制成珠串形式的垂珠外,亦可以铜枝或银枝为架,制成各种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发钏则是由臂钏、腕钏演变而来,较之略大,可镶嵌细珠或镂花。宝钿与贴在脸上装饰的花钿不同,主要指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或动物状头饰。另外,古代亦有插梳的风气,因为梳子在古时是人手必备的发饰,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而篦是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工具,初时用以去除发垢,久而久之亦作为发饰使用,但是梳篦用作发饰多见于民间妇女,贵族尤其是宫廷并不流行,仅在寝宫便装使用。


                        14楼2013-02-24 13:26
                        回复
                          13、严禁私相授受。
                          解释:顾名思义,私相授受指不是公开的给予和接受,虽然这个成语正式出处是在清朝,但是历代大户人家尤其宫廷对于这类行为都是采取严禁、重罚等措施。首先在宫廷,任何进入宫廷的人,从此都只能属于宫廷,从月俸到平时用度全部由宫里供给,入宫之后也不得私自外出,就算是宫里出外采买的内官,进出宫门也要进行严格的搜查,这是为了杜绝宫廷成员与外界接触,防止宫里的某些机密或财物外泄,确保宫廷体统的严正。入宫的选御也是如此,进宫时从内衣到随身佩饰都必须全部更换为宫里统一分发的服饰,可算是“净身入户”。获得封位之后如果有特许,可以让前来探视的娘家人或心腹随从带来一两样宫外物品,但是这些物品都必须经由内务府核查批准并登记在册,如有未经批准或登记的情况,则会施以降级、贬谪甚至赐死等重罚。因此,影视剧中所有出现私会、夹带的情节都是不可能的。


                          15楼2013-02-24 13:26
                          回复
                            14、日常消费、物价简介。
                            解释:古代货币多数以铜钱为主,银两作为主要流通货币始见于明朝中叶,虽然在北宋前期已经在成都出现了纸币“交子”,但是交子一般起到的是类似于现代的存折或支票的作用,可直接兑换现钱,平时流通仍以铜钱为主,并且交子被通称为银票也是在明朝中叶,银两作为主要流通货币期间出现的名称,因此在这之前出现银两、银票交易都是不可能的。另外,古代物价虽然偶尔会因为战乱而有所波动,但是总体上并不会很高价,例如唐朝前期曾有过一斗米五文钱的记载,宋朝中期一桌五菜一汤的饭菜也不过三十文钱。今按群背景综合规定物价如下:一千文钱为一缗,月俸依次为正一品至正二品五十缗、从二品至正四品三十五缗、从四品以下均为二十缗(嫔御为五缗,内官以品级类推依次各减六缗,最末级每月三缗,普通内侍、宫女均为一缗)。


                            16楼2013-02-24 13:26
                            回复
                              15、宫廷常用物品简介。
                              解释:古代日常用品以铜铁、陶瓷器居多,但是并非大户人家就一定要金银珠宝摆满屋才是富贵。以宋朝宫廷为范例,宫廷日用品都有专门的供给地,平时的用物多以瓷器为主,由指定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专供,后世称“宋朝五大名窑”,其中以汝窑、钧窑为最。由于这些是专供宫廷用度的物品,为了防止在民间流传,甚至采用种种措施限制民间生产,如每次烧制的成品经挑选之后,余下的残次品全部砸碎深埋,另外每次烧制的成品也都是一个模子一份,禁止重复,虽然并不禁止民间按式样仿造,但是烧制出来的成品是绝对不会允许外传的,因此民间常有“千金求汝钧片瓦而不得”的说法。此外,金银玉器等物品在宫廷来说只是摆设、赏玩的功用,并不会作为日常用品使用,平时所用的珠宝首饰全由宫廷作坊生产制造,宫人如被外放则有专人负责将其宫中物品回收,禁止外带,如有违反一律视为夹带私逃的死罪,不得赦免。


                              17楼2013-02-24 13: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