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立夫吧 关注:304贴子:1,622

嗓音训练的基本原理

收藏回复

  • 221.216.156.*
 我有幸听到甄立夫老师为移动呼叫中心的职员作“科学练声”的讲座,收获很大,现将讲座的提纲贡献给大家,望能给大家以帮助(当然本讲座主要是讲“说”的练声,要了解更全面的内容最好详读甄老师的《科学练声》一书,你一定不会后悔的): 

科学练声讲座提纲 

我的学生中,有人把嗓音看作21世纪的第一张金名片,也有人把嗓音训练称为“嗓音美容”,我个人则把我的“科学练声”讲座看作是一门系统的超级素质训练课程,因为通过嗓音的开发训练将带动一个人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总之,令人欣喜的是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嗓音,嗓音训练越来越引起现代社会的高度重视。 
不错,优美的嗓音就像一块社交的敲门砖,两个人未曾谋面,只通过电话交谈,因为嗓音动听就能够给对方带来好感,从而建立良好的友谊。两个人初次见面,开口的表达状态、嗓音的效果,是给人建立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素。 
我经常对学生讲:一个说话不利索的人,办事也不会太利索;一个说话不爽快的人,办事也难于爽快。因为他们的嗓音已经表明他们的心理上没有这些要求。 
我自以为,我的《科学连声》一书所揭示的一个最为深刻的发声学原理,那就是:一个人的嗓音永远是其发声时刻的实际生命状态的反映。 
这一原理表明,一个人在什么样的生命状态下表达发声,对外就展现出什么样的嗓音效果。一个人的嗓音不到位,一定是由于某方面的状态不到位造成的,理想的嗓音只能是人人都向往的理想的生命状态的反映。 
人们在相互交流时互相倾听的并不是对方嗓音的声响动静,而是通过对方的嗓音对对方发声状态的感受。通晓了这一原理,平时听歌曲时就要善于通过歌唱家优美的歌声感受歌唱家的整体生命状态,看电视时就要通过优秀播音员的嗓音感受播音员的整体生命状态。当我们的生命状态受到他人的生命状态影响时,这就叫做“熏陶”,这样我们才没有白听、没有白看,经常听、经常看,就会经常打破自身长期养成的不良状态习性,从而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嗓音的训练,总体上不外乎两大方面:一个是“说”,一个是“唱”。“说”、“唱”同源,用的是同一个“嗓子”。“说”的领域的基础练声内容都是相同的,“唱”的练声除了包含了“说”的内容,还要进行严格的“音乐”训练。 
电话营销所需要的是最为基本的“说”的练声。 
有关“说”的练声,从技术上来说,不外乎要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就是要去掉“喉音”,说话时不能靠挤压喉咙发声。一来挤出来的嗓音不好听;二来挤压时间长了,说话久了嗓子痛,严重的会引发咽炎,尤其以嗓音表达为职业的人长期挤压用声容易造成声带息肉、小结等重症,后果不堪设想。 
第二,嗓音是一种信息的载体,不但要“动听”,还要“感人”,要具有丰富细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三,发声器官的抗疲劳训练。发声系统的肌肉如同腿上的肌肉,跑步的技术过关了,不经过刻苦的耐力训练就不会拥有中长跑的承受能力。嗓音训练也一样,掌握了正确的发声方法,只能说发声状态正确了,如果不经过强化的用声磨练,发声系统的肌肉同样承受不了太久的时间,因此平时要多说多练。 
从审美的专业的角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科学练声”所涉及的内容: 
(一) 声音的品质训练。 
不管是什么“声”,只要人们将其作为审美的对象,则对其声音的品质就要有要求,不是什么声音都喜欢听,对人的嗓音也不例外。例如,人们喜欢听响亮、饱满、圆润的嗓音,而不喜欢听相反效果的嗓音。 
(二) 语音的品质训练。 
语音是说话的工具,在语音的运用上人们通常要求口齿要清晰、伶俐。口齿清晰是指音节连读时互不粘连,口齿伶俐是指拗口的音节连读时发音器官反应敏捷不结巴。为满足这一审美要求进行的训练称为“口齿磨练”。例如,一个人普通话说不好,需要的就是这方面的训练。 
(三) 嗓音的美感训练。 



1楼2007-06-25 12:03回复
    关于专业歌唱的用声原则

    大家都知道,人体共鸣腔包括口腔、鼻腔、咽腔和胸腔,从上到下通过声带纵向贯通的一根“管子”。歌唱时,是否能够从始至终保持住这根“管子”的畅通,声音的上端能够有力地集中于共鸣腔的最顶部——额窦,声音的下端能够象大树一样深深扎根于共鸣腔的最底部——心底,是专业歌唱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衡量歌唱用声方法是否正确、到位的唯一依据。专业歌唱的声音色彩也由此而来,歌声的完美性就在于是否能够保证每一个声音的细节都有意识地做到这一点。
     
     ————————————————摘自甄立夫《科学练声》


    禁言 |5楼2007-10-19 01:09
    回复
      关于“真”“假”声

      依据甄立夫老师在《科学练声》一书中所言,纯粹的真声“真”而太直白,纯粹的假声“柔”而太虚弱,二者都不宜做完美的歌唱的用声,完美的歌唱的用声是取长补短真假的结合,取真声的“真”,取假声的“柔”,既“真”且“柔”,从中音区的练习就要学会真假声结合,打好真假结合的基础这样才能自然过渡到高音区,从而避免换声区过渡不自然,整体音色不统一的问题。


      禁言 |6楼2007-10-19 01:12
      回复
        关于正确的呼吸方法

        甄立夫老师在《科学练声》一书中总结的正确的呼吸方法通俗易懂,便于把握,即:舒展了更舒展。

        吸气时整体状态舒展开,呼气时以此作为整体的状态支撑更加舒展,心口的感觉:向外翻,向下沉,就像向外泼水一样。

        感觉上,我们的心灵是努力向下呼气的。

        吸气时整体状态向外扩展,呼气时整体状态更加向外扩展:客观上横膈膜一直处于扩张的张弛状态,心灵努力向下的呼气打在绷紧的横膈膜上被动折回,进而通过喉咙从口鼻呼出。

        发声的过程就对应着呼气的过程,我们的心灵是努力向下呼气的,也就是说当我们发声结束时,仍然是向下呼气的,这样发声的始终整个共鸣腔体有上下贯通的空气存在,从而保证了整个腔体的自然共鸣。

        “舒展了更舒展”这一呼气过程,实际本身就是人类生命自然的呼气过程。人们在自然呼吸,以及发出诸如哭、笑、叹气、打哈欠等自然声时,生理上也正是这样一个“舒展了更舒展”的自然配合过程,人们只是身在其中没有注意而已。

        有意识地掌握、习惯、强化这一“舒展了更舒展”的呼吸过程是发声训练的基础。


        禁言 |7楼2007-10-19 01:43
        回复
          甄老师要求联系呼吸时一定要闭实嘴用鼻子呼吸,切忌耸肩。吸气时双肩展开后靠随背下沉,呼气时肩更后靠、背更下沉,将胸口向前挺出。一定要有淋漓尽致地泼水的感觉,吸气时后脑勺和脊椎的感觉一定要通开并保持住,呼气时继续下行。感觉气息从里面靠住后脑勺脊椎向下走。平时要喜欢玩味这种感觉。

          这是指不练声时,日常培养呼吸感受的要领。闭嘴感受呼吸有助于注意力的凝聚集中,对呼吸的过程感受更加清晰,而张嘴呼吸时则心里一片茫然。当然在练习发声时应同时张嘴吸气,切不要混为一谈,因为这时心里是想发声的。


          禁言 |9楼2007-11-08 03:02
          回复
            甄老师在《科学练声》开篇“导引”中列举的“曹冲称象”和“阿基米德浮力定律”很具启发意义,这个例子已经阐明了《科学练声》一书的出发点。 

            并且,这个例子实则揭示了“经验”与“科学”的本质区别。来自“经验”的东西总是不可避免地有着它的局限性。 

            譬如,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会使用“称”、“撬棍”之类的工具,然而从没有人去揭示“杠杆的原理”。只会使用“称”、“撬棍”,这叫“经验”,只有揭示出“杠杆的原理”才上升为“科学”。 

            “杠杆的原理”只有一个,而“称”、“撬棍”之类有效的具体使用工具却是丰富多彩、五花八门,永远也总结不完的。 

            任何一杆具体的“称”都有他可度量的具体阈限,对于那些超出了他的有效阈限的物体,就失去了作用。 

            任何一根具体的“撬棍”也都有他适用的范围,一旦超出了他的适用范围,实则就是“烧火柴”一根。 

            譬如,本来一脚就能踢开的或用手搬开的石头,你非要用“撬棍”去“撬”,这叫“小题大作”;本来用一根轻巧的“撬棍”就能解决的石头,你非要用一根粗大的“撬棍”,用起来肯定不方便,甚至无法使用;反之,用一根轻巧的“撬棍”去对付一块千金巨石,也是无济于事。 

            这就是所有有效的“具体的练声方法”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原因。但它们都超越不了人类嗓音发声的原理。 

            因此,我们探索嗓音的训练方法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出发点,不能以偏概全。

            同时这也是发声教学所遵循的“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的理论依据。


            禁言 |10楼2007-11-08 03:10
            回复
              关于具体练声方法的科学依据

              甄老师在他的《科学练声》一书中对练声方法的科学性做了界定,他说:无论说还是唱都是一个表达的过程,人们练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因此练声必须采用自然表达的情节来进行。是为了声音本身而练声,还是为表达而练声;练的是毫无意义的声音本身,还是始终不离表意这一核心,在甄老师看来这是区别练声方法科学性的根本依据。


              禁言 |11楼2007-11-08 03:17
              回复
                甄立夫老师在《科学练声》一书中还探讨了“说”与“音乐”的本质差异,歌唱中既包含有歌词部分的“说”的精髓,又包含旋律部分的“音乐”的精髓。 

                “说”与“音乐”的本质差异在于它们的“节奏”形式不同:“说”的节奏体现的是一种停顿机制,“音乐”的节奏体现的则是一种连续的循环机制。 

                所谓“乐感”不足,实则就是对这种“连续的循环”过程缺乏体验。因此说要学好歌唱,首先要打好“拍子”,加强对自身生命“连续的循环”涌动过程的体验。

                歌唱的节奏正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尤其对于现代声乐艺术来说,在歌唱过程中,如果歌词部分“说”的节奏体现不足,称为“喊歌”;如果旋律部分“音乐”的节奏体现不足,则称为“说歌”。


                禁言 |14楼2007-11-28 20:48
                回复
                  关于通俗唱法的高音处理

                  通俗唱法的高音处理可以说非常讲究,不然唱出来没有魅力、不好听。 

                  仅就华语通俗歌曲来说,依据我个人的体会,概括起来不外两种高音处理方案:一是像李娜那种“西北风”唱法,以“气声+真声”为主,特点是“高亢明亮”;另一种可称为“港台风”,即传统港台优秀流行歌手的高音处理风格,以“气声+假声”为主,特点是“高音柔唱”。 

                  很多港台优秀歌手唱高音,音量并不大,可谓“柔情似水”,极具魅力,而我们一唱出来就要扯着脖子喊,不然就上不去。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对气声和假声的驾驭能力远远不够。


                  禁言 |15楼2008-01-09 18:20
                  回复
                    再谈“真”“假”声 

                    大家都知道,人的嗓音是通过呼出的气流冲击摩擦声带使之振动形成的,也就是说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通常成为“嗓音”。 

                    但“嗓音”并不等同于声乐中的“真声”概念。 

                    按着本人的理解,声乐中的“真声”和“假声”都是嗓音,也就是说都是声带振动产生的声响。 

                    声乐中“真声”的“真”、“假声”的“假”,并不是指这个声音是“真的”(声带振动),还是“假的”(声带不振动)。 

                    声乐中“真声”和“假声”是对实际发声状态和嗓音效果的描述,取的是“真”“假”两个概念的引申义,并不是本义。 

                    一个人在毫无顾忌的心理状态下完全放开了发出的嗓音,就是声乐中所指的“真声”,譬如生活中一个人开怀大笑时的嗓音。 

                    一个人在极力收敛隐蔽自己的心理状态下发出的嗓音,就是声乐中所指的“假声”。 

                    由此说,声乐中的“真声”和“假声”概念,从音色效果上来说,实则是指宏观上声音的“实”与“虚”的程度;从发声状态上来说,则是指整体状态“放”与“收”的程度。 

                    用两个上极端的上的声音,也就是所谓“纯真声”或“纯假声”,唱起歌来都不好听,优美的歌唱声必须是二者结合的用声。 

                    正如甄老师在《科学练声》一书中所言:纯粹的真声“真”而太直白,纯粹的假声“柔”而太虚弱,二者都不宜做完美的歌唱的用声,完美的歌唱的用声是取长补短真假的结合,取真声的“真”,取假声的“柔”,既“真”且“柔”。 

                    不同效果的歌唱声只在于“真”“假”声的含量不同,也就是说整体发声状态“打开”和“收敛”的程度不同而已。


                    禁言 |17楼2008-01-31 15:21
                    回复
                      关于人类嗓音共鸣的机制

                      首先要明确,共鸣是一种自然的物理学机制。 

                      大家都知道,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 

                      声带振动发声时,流经声带的空气会将声带的振动传播到上下所有的腔体,这些腔体跟着一起振动就产生了共鸣。 

                      声带上部的腔体包括咽腔、口腔、鼻腔、乃至头腔,声带下部的腔体包括气管、胸腔、乃至腹腔。 

                      然而,人的共鸣腔体从上到下都是软组织或肌肉构成,就像一条软“管子”,如果发声时整体状态保持不好,“管子”阻塞不通,或其中没有充满空气,都不会产生共鸣。 

                      因此说,要充分发挥生理上的共鸣潜力,首先状态要“通”——把自己的那根“管子”抻开拉直,并舒展开,其次在此状态下吸气充分,发声的始终保持“管子”里有充足的空气,满足了这两项,共鸣的事就不用你再操心了。 

                      整个共鸣腔打开的程度不同、腔体保持的张力不同、气息的深度不同,对共鸣的实际效果都会产生微妙的影响,具体取决于你要表达的感受和渴望营造的效果。

                      专门用来产生共鸣的腔体,称为“共鸣器”。

                      共鸣器的原理:一、放大音量,强化基音,起到功放的作用;二、丰富和强化泛音,使声音更加饱满、润泽。


                      禁言 |18楼2008-02-05 15:35
                      回复
                        关于“颤音” 

                        我个人理解:有一种自然的“颤音”,是腔体(指鼻腔、口腔、咽腔,尤其是胸腔)充分打开、气息充裕时,声音在其中回旋造成的自然“拍音”,听起来像“颤音”。 

                        另一种是抒情的“颤音”,是歌者内心陶醉时“内心的颤抖”所致,这种“颤音”也必须建立在前一种状态的基础上,发自内心的自然的情感,决不能人为地去制造“颤音”,若内心焕发不出“陶醉”的感受,“颤”出来也难听、不自然。 

                        就是歌曲中的倚音以及其他装饰音,也要把它转换成内心的一种“感受”来表达。


                        禁言 |19楼2008-02-09 16:34
                        回复
                          • 222.242.171.*
                          谢谢


                          22楼2008-03-06 17:38
                          回复
                            关于艺术感受力

                            甄立夫老师在《科学练声》一书“发声心理学”一讲中,专门探讨了“什么是感受力?”“什么是感受?”及其开发培养的原理。

                            书中揭示了所谓艺术感受力就是一个人“心灵知觉”的敏感程度,就是平时所说的一个人是否善于用“心”的问题,也就是一个人是否善于“感受自我”的问题。

                            所谓“感觉”是指一个人对自身生命状态的具体知觉形式,“感受”则来自“心理反差”,即不同状态的“感觉”的对比,由此说“感受”是建立在“感觉”基础上的,没“感觉”的人肯定缺乏“感受”。 

                            人类的“心灵”机制就是“感受自我”的机制,一个人对自身“心灵”的体验就是其“自我感受”的标志。

                            “感受自我”的重要性在于:人类是通过外在事物对我们生命状态造成的影响——即给我们带来的“感受”,来把握外在事物的,也就是说人类只能通过“感受自我”才能有效地把握外在事物,否则就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状态。

                            这就是说不善于“感受自我”的人(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无心人”),是无法有效地把握外在事物的。

                            艺术是心灵的语言,是两颗心灵间以感觉和感受为语言的直接对话,“心灵”的感觉和感受信息是直接给予的,不用翻译,无需解释。

                            发端于“心灵”的感觉和感受信息,只有另一颗“心灵”才能轻松捕捉到。因此说,一个不善于用“心”的人,同样也不善于感知其他心灵传来的信息,即不善于感受“艺术”信息。

                            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用来交流心灵的感受信息的,人类的嗓音艺术形式也不例外。练声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自己的嗓音纯粹而准确地对外展现自身内在的“心灵感受”信息,而不夹杂其他,同时还要满足声音形式上的审美要求,即响亮、饱满、圆润等。

                            然而,需要清楚的是:声音形式上的美感并不“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内涵,仅仅是一种完美“工具”的标志,在艺术表达过程中,声音的形式要完全服从“感受”表达的需要。

                            “感受自我”,即“感觉”的重要性在于,就是声音形式上的训练,也只能通过“感觉”的描述才能有效地进行,否则只能是空谈。试想,如果你什么都感觉不到,无论别人说什么、做什么,对你来说不都是“天方夜谭”嘛!

                            当然,无论一个人眼下的感受力状况如何,都是可以进一步开发和提高的,但需要永恒持久的耐心,必须把它融合在自己现实的生活中,作为生活中的一种消遣,一种“活法”来进行,这就是一个人的艺术“修养”过程。

                            《科学练声》一书指出,任何知觉系统都是越用越敏感,越不用越荒疏,人的“心灵知觉”——感受力也不例外,这就是“用进废退”的生物学原则。 

                            因此说,听音乐一定要用“心”听,生活中的大事小情都要有意地用“心”去做,养成凡事用“心”的好习惯,“心灵”也是越用越机敏。

                            其中,诸如“养成玩味自身“呼吸历程”的乐趣和习惯”,“在自己心里唱歌的习惯”(用内听觉歌唱,自己听得见,别人听不见)等,都是比较好的入手途径。


                            禁言 |26楼2008-03-17 13:33
                            回复
                              关于声音“靠前”和“靠后”的问题 

                              我的个人体会是:“靠后”是基本功,“靠前”是客观效果。 

                              如果声音向后(由内包括后脑勺、脊椎一线,乃至整个后背),得不到扎实可靠的“倚靠”“支撑”,声音是无法充满整个共鸣腔体,最终饱满地从前面(形成所谓“面罩”)出来的。 

                              只是教学过程中对发声状态的一种描述,如果领悟正确了对自己就有帮助,如果死板机械地拿什么具体的“位置”观念去分析到底是“靠前”还是“靠后”,那就不好说了。 

                              有关声音的描述,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作一些比喻、象征。 

                              诸如“倚靠”、“支持”、“支撑”、“关闭”、“面罩”之类,你若不在具体的练声实践中去体会其真意,单凭字面去理解分析,可说是要多抽象有多抽象。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悟性”了,死脑瓜的人什么大师也教不出来。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一个人的气息只顾向后靠找到“依靠”“支撑”了,但气息仍然不够足,没有完全充满,那么客观上从前面出来(面罩)的感觉就明显不痛快,针对这种情况,人们肯定会说“你声音太靠后了”。 

                              如果一个人只专注于声音要从前面出来,后面没有形成可靠的“支撑”,这种声音即便从前面出来了,听起了也不会扎实、饱满,这时,人们肯定会说“你声音太靠前了”。 

                              这是来自歌剧吧的一个讨论帖,上面是我在其中的发言,转摘过来。 

                              原帖如下: 
                              http://tieba.baidu.com/f?kz=349464793


                              禁言 |31楼2008-04-12 15:2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