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木翡翠园吧 关注:14贴子:85
  • 0回复贴,共1

【翡翠知识】墨翠品质等级划分体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墨翠,好似悬崖上的花,越芬芳越无常。
任何玉石都离不开对质地的分析及等级描述,墨翠也不例外。可惜的是,至今仍然没有形成系统详实的墨翠质地等级划分及描述,几尽空白而使墨翠品质的评价产生了困难。
空白也无法阻挡有部分商家或玩家实践中使用“冰种墨翠”、“玻璃种墨翠”这样的称谓。冰种的名称来源于翡翠。
翡翠冰种的显著特征是质地细密、粒度均匀,由此导致及决定了冰种的半透明或透明,同时翡翠表面显光泽,这是相对独立的系统。半透明或透明的质地能一目了然通过肉眼清楚观察到冰种内部结构晶粒。但是,翡翠冰种泛指一个范围,却又无法对此范围进行精确目测,由于冰种划定的低限及高限范围边界点十分模糊,故而很多翡翠被轻率冠以冰种的名号。再者,在翡翠诸多种的概念中,冰种无最是耳熟能详,物极必反,冰种一词也最为被滥用。冰种太过知名,被扩大化衍生应用于描述某些玉石也可理解。
既然使用“冰种”描述墨翠,如是则以翡翠的方式定义了墨翠的质地品质。我们知道,种的体系专为翡翠量身定制,翡翠对质地的描述是通过种的概念进行阐述,翡翠的种是指翡翠的结构粗细和透明度,也是对翡翠质地等级的划分,这样的划分经过慢长时间磨合,已经较为成熟。如果将翡翠种的等级划分视为一个完整描述翡翠质地的模板,那么墨翠是否能套用此模板从而实现墨翠质地系统化、规范化的解释确实值得商榷。。
在翡翠分级国家标准中,种的概念被解析为晶粒的大小,据此对种(质地)的等级进行了划分。
极细:质地非常细腻致密,10倍放大镜下难见矿物颗粒,颗粒直径小于0.1mm。
细:质地细腻致密,10倍放大镜可见但肉眼难见矿物颗粒,粒径大小均匀,颗粒直径在0.1mm~0.5mm之间。
较细:质地致密,肉眼可见矿物颗粒,粒径大小较均匀,颗粒直径在0.5mm~1.0mm之间。
较粗:质地较致密,肉眼易见矿物颗粒,粒径大小不均匀,颗粒直径在1.0mm~2.0mm之间。
粗:质地略松散,肉眼明显可见矿物颗粒,粒径大小悬殊,颗粒直径大于2.0mm。
虽然翡翠分级国家标准在实践中多用于科研,但它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即肯定了种的不同分类是对晶体颗粒在一定范围的描述,晶粒大小是种最基本、基础的特征。广义地说,这样的等级划分诠释了质地的单一特性,自然也可被墨翠应用。
既然认可墨翠也适用翡翠分级国家标准中关于质地解析的部分,而质地的定义又契合翡翠种的概念,貌似已经没有任何障碍能阻止墨翠完全运用翡翠种的模块。其实不然,种的概念包含了复杂的系统,质地仅仅其中最基础的组成,由此产生的附加成分是质地所无法表述的。以冰种为例,如果以冰种定义墨翠,粒度细腻、结构致密符合冰种的基本要求,不过,由此特征而产生的其它表象,如半透明或透明、冰凉清爽的感觉则在墨翠上无从显现,从而也揭示了翡翠分级国家标准中质地与种的差异,此差异的存在无法弥合。虽然如此,冰种墨翠仍然从一定程度反映了墨翠质地的品质。但是,也必须承认,用冰种描述墨翠存在天生的缺陷,或者说墨翠的本质与冰种有不相符的层面。玻璃种、糯种、豆种等也存在类似的情形。
梳理清晰翡翠种的脉络及其与质地的关系,目的是反过来考量是否可以把墨翠硬塞入翡翠种的模板之中。翡翠种的模板体系实在完美,完全基于肉眼的感官感受,感性成分大于理性(翡翠分级国家标准)成分,如果作适当变通修正,将与墨翠相背的表象特征隐匿,即能够适应描述墨翠。墨翠无翡翠那般千变万化,玻璃种、冰种、糯种即可全部概括墨翠质地分类。
种的问题解决之后,豁然发现余下的一切变得容易许多。翡翠评价系统中几乎所有方面都可为墨翠应用。
1、种。翡翠分级国家标准关于质地等级划分以及翡翠种的部分分类皆可全盘被墨翠所用。墨翠组成晶粒的粗细程度以及结构的致密程度影响表面光泽强弱。
2、水。水指透明度。墨翠的水可转意为透射光照射时的透明度。结构越紧密,晶粒越细,则透光性越高。
3、色。翡翠色的评价指绿色的浓、阳、正、和。应用于墨翠时即要求墨翠表面墨色及透射光照射下所显绿色浓、阳、正、和。
4、净度。净度是指内部瑕疵的多少程度,净度的高低由棉、杂质等瑕疵的多少决定。影响净度的因素比较复杂,且多样。
5、裂纹。按出现部位、长短、类型等因素划分。
影响墨翠品质的因素很多,每一个因素都是动态和不确定的。墨翠与翡翠似乎有着扯不清楚的关系,在墨翠评价体系处于空白阶段时,修正翡翠模板体系,应用于墨翠,解决了如何鉴定墨翠品质问题,方便且易理解。
金无足赤,灵活运用是对待陌生事物的正确处理方式。


1楼2013-03-09 15:0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