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猛增,正日益庞大。适应人口老龄化形势的保障体系也同时不断提升,容量也在不断提高。但目前主要在以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三种形式。而所谓家庭养老:是指由主要的家庭成员来提供的养老资源的养老形式。社会养老:是指由国家、社会等提供养老资源和服务的养老形式。如养老保险、养老救助、敬老院、老年公寓、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等均为社会养老形式。自我养老:则指老年人依靠个人年轻时的储蓄或者其它收入维持生计的养老形式,更多指的是经济来源的自我提供。而以上这三种养老形式又可不是截然对立,互相排斥的,但在养老保障中都有各自的缺失。我们是否可把它们以其中一方为主,其他为辅,或者三方相结合,组成一种新的养老模式。
为什么要去组成一种新的养老模式?
一.家庭养老:
1.由于社会改革造成的传统伦理道德和主流价值观念的断裂,新旧两代人在赡养观念上出现代际隔阂,传统的“反哺式”家庭养老关系已经开始松动,“重小轻老”的现象很普遍,造成传统孝道观念的变化。
2.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随着社会发展变化及居住流动性的不断增强,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家庭人口规模也不断减缩,并呈现出“倒金字塔”结构“4+2+1”结构家庭逐步增加,甚至还将出现“8+4+2+1”结构家庭。造成家庭养老保障能力缺失。
3.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劳动人口社会流动增加,更多的年轻人外出寻找发展机会,致使家庭关系松弛,血缘关系淡化,代际分居倾向日盛,造成“空巢家庭”日渐增多。特别是家庭照顾出现问题,很多子女不能为父母提供应有的日常家庭照顾。在农村“空巢家庭”中的老人情况更糟,第二代、第三代农名工大部分都不愿意回农村,无法担当家庭经济供养和日常家庭照顾。甚至很多年轻人将年幼的孩子也交付给老人照管,老少的生活状况令人担忧。造成传统的养老方式所面临的种种困难与挑战,因此养老重任势必要越来越多的由家庭问题转变成重大的社会问题。
二.社会养老
在养老保障中分(1)基本养老保险、(2)补充养老保险、(3)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4.5.6.)政府机构养老等。其中(1)基本养老保险由于老年人年轻时,中国生产力水平落后,基本养老保险目标人群的覆盖面过窄,而且保障水平低,不能完全起到养老保障作用。(2)补充养老保险:关键要看老年人以前工作单位的效益如何,单位是否愿意承担职工的部分补充养老保险金,能给补交多少。对于那些单位效益不好,破产倒闭或者压根儿就没有工作单位的人群来讲,这部分补充养老保险只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而已。(3)对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说到底还是谁来掏钱承担费用,对当时只能解决温饱问题的大多数老人来讲,可是“纸上谈兵”,这就造成基本社会养老保障覆盖面小,力度低的局面。(4)养老救助:由于我国各地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少保障项目定性不清,目标不准,经常混用,存在着救助资金短缺,财政紧张,保障资金总量不足,而农村的五保户、困难对象多,城市中下岗、失业愈演愈烈,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医疗费用昂贵,社会基本生活费用水平提高等,出现救助对象增多,造成养老救助保障缺失。
(5)而敬老院、老年公寓、养老机构:
一:环境问题:老人首先面临环境的改变,由家庭环境转变为机构环境,老人的新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而会产生强烈的不适感,产生被抛弃感,由此更加沉默寡言。
二:同室老人相处问题:在机构养老中独自居住还是少数,大部分都是两人间以上,老人各自都形成了一套规律的生活习惯,在如何避免出由于语言习惯,生活作风习惯等方面出现的矛盾。
三:与机构工作人员相处问题:大多数养老机构都缺乏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和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与老年人有着文化代际的差异,在满足于老年人的生活照顾与健康服务中,而缺乏老年人更高层次的心理及精神需求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