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献给那些立志于征服数学难题以及所有热爱数学的朋友们(哥德巴赫猜想迷必读!!):
阅读赏析:
一个屹立270年的数学难题,带着令人神伤的传奇色彩,续写着它的平凡与非凡。本篇既不是包含繁琐数学细节的证明文章,也不是那种介于数学与准哲学之间故弄玄虚的无用见解,而仅仅是作为对这个时代价值观和正确钻研方向的一种启迪和感悟,更是一段怀着“赋予纯粹数学以生命”这样一个梦想所展开的曲折探索,其间不断涌现出的那些伟大的名字,以及如同奇迹一样的传奇故事,将会为您呈现出一幅宏伟的绮丽画卷!
“即使埃斯库洛斯被人们遗忘了,阿基米德仍会被人们记住,因为语言文字会消亡而数学概念却不会。‘不朽’可能是个缺乏理智的用词,但是或许数学家最有机会享用它,无论它意味着什么。” ——G.H.哈代
哥德巴赫猜想——中国人最最熟悉的数学难题,不知不觉地走过了它诞生以来的第270个年头,提到哥德巴赫猜想就不得不提到陈景润,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不过在内行人看来他的工作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突破。更糟糕的是,近2、30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像哥德巴赫猜想这样的“纯数学”问题在中国几乎成了钻牛角尖和炒作的代名词。无数的业余数学爱好者宣称自己解决了哥德巴赫猜想或类似的数学难题,更有甚者还要为自己的“研究”成果著书立作,一时间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其中有7、80岁的老者,也不乏20多岁的年轻人,就连一些有着专业数学背景的职业教师也加入到“研究”队伍当中,有人花费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来研究这些问题,再加上中国数学爱好者们固有的偏执和狂妄自大,更凸现出这个时代扭曲的价值观。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个猜想的前世今生(猜想具体内容这里不再冗述):
哥德巴赫在1742年留下的千古难题,18世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最伟大的数学家都试图证明它,绝冠古今的德国数学家高斯,数学之神瑞士的欧拉,在法国执牛耳的拉格朗日和天才的勒让德,都是一愁莫展,束手无策。斗转星移,在整个19世纪中,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数学基础的创始人德国的黎曼,集合论创立者康托尔及狄利克雷,法国的阿达马(证明素数定理)、刘维尔(证明超越数的存在),俄国的切比雪夫。。。一代又一代天之骄子败下阵来,人困马乏,哥德巴赫猜想仍然磐石之固,谁也奈何不得。在进入20世纪之初的1900年,德国万能的数学大师希尔伯特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了著名的23个尚未解决的世界难题交给了新世纪的科学家,把哥德巴赫猜想列入了第8个问题之中。由于问题的困难性,人们普遍表示悲观,德国的数学家郎道1912年认为,这是现代数学所不能企及的。哥德巴赫本人万万没有想到,他的问题竟横跨4个世纪,让近三百年来的人类精英绞尽脑汁,索遍枯肠。多少代仁人志士惮精竭力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地化为泡影,又有谁数得清有多少人受他的迷惑而耗尽毕生精力,给生命留下一纸空文。。。
【此处背景音乐为秦时明月之主旋律《月光》】
只要是对数学稍微感兴趣的人都会被这个描述简单但内涵深刻的猜想所深深吸引,这是无可厚非的,不过再看看上段所列举出来的人物:高斯、欧拉、拉格朗日、勒让德、黎曼、康托尔、狄利克雷、阿达马、刘维尔、切比雪夫、希尔伯特、郎道。。。其中高斯和欧拉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另外两位是阿基米德和牛顿),他们的名字和“定理”这两个字同时出现的地方,知道是在哪儿木?是“天书”上咯!“呵呵”^_^。。。所以专业的数学家们都知道知难而退,只有偏执而狂妄的数学爱好者们才会去挑战这个猜想,但几乎可以肯定的说他们的那些证明全都是错误的或都是毫无价值的,一切努力都是近乎徒劳的,因为大家很清楚,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比高斯更天才,比伽罗华更有洞察力,比欧拉更神算。。。这并不是盲目地崇拜权威,而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