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茶吧 关注:114贴子:310
  • 7回复贴,共1

普洱茶二十个茶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地形气候环境特殊,高纬度、高海拔,低纬度、低海拔的一致性,加上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复杂,其主要表现特点为:①区域性差异分明,垂直变化十分明显。②年温差小、曰温差大。③雨量充沛、旱雨季分明,降雨量北少南多,分布不均。这样条件下,加上部分茶种与生长形态不同,各茶山茶菁茶质有明显不同特质。若以相同茶种、生长形态、制程等相同客观条件下,云南茶区出现“北苦南涩”、“东柔西刚”的特质。
本文所介绍各茶区茶质特色,多数以手工制作之栽培野生茶、野放茶为主。在正常制程、春茶、一心一叶与一心二叶的状况下,所评鉴出的茶质特色。因涉及笔者个人口感好恶,所陈述之观感仅供读者参考,并非绝对标准。
1、曼撒茶山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中北部,古六大茶山茶区。
简介:位于勐腊县易武乡东北,离易武镇内约20公里,与老挝交界。茶区内地形复杂、落差大,最高的海拔为1950米,最低的为
750米。
清朝乾隆年间,曼撒茶山开始进入最辉煌的时期,据史料记载,年产达万担以上。当时生产出的茶叶,多集中在曼撒老街进行交易;曼撒在鼎盛时期,有三百多户居民。同治十三年,曼撒老街遭遇毁灭性的第一次大火;光绪十三年,曼撒再次遭遇第二次大火,无情的祝融瞬间毁灭繁荣的小镇,而第三次火灾与疫病,更是将曼撒成为颓圮之荒城。此时,离曼撒20公里外的易武,立即取代曼撒的地位。这也说明为何清光绪以后的普洱府志上,易武替代曼撒,成为六大茶山中重要的茶山。古代行政区域划分,曼撒属易武土司管辖,并且易武与曼撒茶区相近,因此很难严格区分二者之间的差异。以致在坊间,有不少厂方与业者将二茶区所产茶菁同属“易武”。
大叶种栽培野生茶特色:香扬水柔,在香甜茶系列中最具特色茶品;舌面与上颚中后段香气饱满,优质茶品甘韵扩及两颊,近年因过度采摘与季节因素,汤质较薄。
2、易武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原属古代曼撒茶区。目前易武茶区栽培野生茶年产约60吨,台地茶约300吨。(由于历史原因古乔木茶树现存不多,易武正山全年古乔木茶产量不高于200吨,其中春茶产量在60吨。
大叶种栽培野生茶特色:属曼撒茶区,香气口感类似曼撒,香扬水柔、刺激性较低的茶品;与曼撒茶区原因相同,近年汤质较薄。
易武乡各种茶树特点:
高山村大茶树:学名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位于易武乡易武村委会高山村,海拔1188米,树型小乔木,树姿直立,树高4.5米,树幅4.35×3.6米,最低分枝1.1米,分枝密树姿基部围68厘米,叶长宽18.2×6.07厘米,叶长椭园、叶水平着生、叶色绿,叶面平、叶尖渐尖,叶脉11—13对,叶缘微波,叶身平,叶基形状楔形、叶质软、叶背茸毛多、芽叶色泽绿、茸毛多,持嫩性强,适制绿茶、普洱茶、红茶。
刮风寨大茶树:学名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位于易武乡麻黑村公所刮风寨村,海拔1160米,树型乔木,树姿直立,树高13.3米,长势强最低分枝高85厘米,分枝稀,基部围85厘米,叶长宽13.71×5.19厘米,叶形长椭园,叶片着生状平,锯齿浅中中叶色深绿,叶缘平,叶身平,叶面平、叶背茸毛中,适制红绿茶、普洱茶。
同庆河大茶树:学名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位于易武乡洒代村委会,海拔910米,树型乔木,树姿直立,生长势强,树高14.52米,树幅3.0×4.5米,最低分枝高1米,分枝密度中,基部围180厘米,胸围69厘米,叶长宽18.00×5.7厘米,叶形长椭园形,叶水平状着生,锯齿稀,叶色深缘,叶缘波状,叶身平,叶面平、叶尖尾尖,叶脉16对,叶基开头楔形,叶质软,芽叶色泽绿,茸毛多,持嫩性强,适制红绿茶、普洱茶。
桥头寨大茶树:学名(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位于易武乡桥头寨,海拔1320乔木,树型乔木,树姿直立,树高16.5米,树幅6.5×7厘米,分枝稀,树势强,基部围68厘米,主干胸围49厘米,叶长宽17.11×5.37厘米,叶形柳叶形,叶面微隆,叶面平滑、叶质柔软,叶色深绿,叶缘平,叶尖渐尖,叶齿浅浅中,叶着生状平,叶基楔形,叶脉11—12对,芽叶色泽绿,茸毛多,持嫩性强,适制红绿茶、普洱茶。
在云南普洱中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勐腊的气候条件和雨水更是为此茶提供了独特的生长条件,茶气没有班章那么冲,介于景迈和冰岛之间。易武茶叶品质以麻黑村产的茶叶为最好,落水洞村茶叶为第二。还有刮风寨,高山寨等山寨。
麻黑村委会位于易武乡东北部,海拔1863米,主要居住着瑶族,是瑶族、彝族、汉族混居地。主要产业以种植业为主,盛产优质普洱茶,著名的滇藏茶马古道串起各村组。该行政村隶属勐腊县易武乡,地处易武乡东北边,距易武乡政府所在地9公里,距勐腊县120公里。


IP属地:北京1楼2013-03-22 21:51回复
    3,倚邦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中北部,古六大茶山茶区。
    简介: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象明乡。倚邦在傣语中,被称为“唐腊”倚邦,即茶井的意思。在六大茶山中,倚邦茶山的海拔最高,三百六十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几乎全是高山。与易武茶山相比,倚邦茶山的海拔差异更大,海拔最高达到1950米,而最低处为江河交汇处海拔只有565米。倚邦茶山境内有大叶茶与中小叶茶,然根据有关专家测定,倚邦的小叶茶种不同且优于其它省份的小叶茶,而又优于大叶茶。
    明末清初石屏人落居倚邦,以茶为生,开辟茶园、建茶号。清朝初、中期向朝廷纳贡茶上百担普洱茶,即以倚邦茶为主,普洱茶的名气可以说是从倚邦开始的。清朝初年至民国初年的倚邦,可说是倚邦茶区的鼎盛时期。清朝中后期,普洱茶制茶交易中心迁往易武,倚邦茶业开始没落,然倚邦成为茶马重镇的历史地位已经字字记载入史册。倚邦茶山的最后关键是1942年的一场战乱,引发大火将倚邦烧成颓圮瓦砾,倚邦从此元气大伤。随后的瘟疫使茶商、百姓再度大举迁离;后来又经过20世纪70年代的搬迁,现在倚邦村仅有30多户人家,100多人**通不便,成为一个贫穷的农业小镇;近年,普洱茶再度崛起,倚邦这古代茶马重镇,又重新受到瞩目。
    中小叶种栽培野生茶特色: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上颚香甜微蜜感、稍苦,舌面中后段带苦有甘韵。
    4、革登(象明)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古六大茶山茶区。
    简介:位于古六大茶山的东北部,东连孔明山、南与基诺茶山隔江相望、西接蛮砖茶山、北与倚邦茶山为邻,革登古茶山包括今象明新发寨、新酒房、莱阳河一带。也是古代较闻名的茶区,当时年产茶量在
    500担以上。史料记载,清嘉庆年间
    (1796--1820)革登八角树寨附近有茶王树,传说为诸葛孔明所栽种,春茶一季可产干茶一担,已枯死;茶王树根茎腐化后留下的洞穴尚存,横向370厘米,纵向390厘米。至今革登茶区老茶树所剩无几,仅存茶房、秧林、红土坡等几片古茶园,累计不足500亩,剩下的只有断碣残碑。以目前革登茶山实际的状况,可说很难量产茶品,名列六大茶山,可谓名存实亡。
    大叶、中小叶种栽培野生茶特色: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上颚香甜微蜜感、微苦,舌尖甜昧明显、中后段微苦有甘韵,汤质稍薄。象明彝族乡地处北纬21°59'
    ~22°19' ,东经101°08'
    ~101°4'之间。东北面与易武、曼腊交界,西南面与勐仑镇和景洪市相毗邻。全乡辖蛮庄、曼林、安乐、龙谷、倚邦五个村民委员会,59个村民小组,63个自然村,总人口为9035人,土地面积1066平方公里,民族以彝族、傣族为主,2003年地方生产总值2002.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23元,主要经济作物为粮食、茶、南药、橡胶。
    勐腊境内的五大故茶山有四座在象明,分别是倚邦、莽技、蛮庄、革登。象明四大茶山总面积约有3万亩以上,随着历史的变迁,象明古茶山至今仍有连片存在并继续采摘的,也有完全荒废的。
    象明乡各茶树特点:
    革登小叶茶:学名(Camellia
    sinensis),位于象明乡安乐村委会直崩村革登茶山。海拔1360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树高5.4米,树幅4.5×4.8米,分枝密,长势强,叶长宽6.25×2.55厘米,叶形椭园形,叶面平,叶身平、叶质稍硬,叶色墨绿,叶缘平,叶尖钝尖,叶齿浅密锐,叶直立状着生,叶基楔形,叶脉7—8对,芽叶色泽翠绿,芽叶茸毛多,适制绿茶、普洱茶。
    革登大茶树:学名(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位于象明乡安乐村委会直崩村革登茶山。海拔1360米,树型乔木,树姿直立,树高6.3米,树幅5.6×5.4米,基部围100厘米,主干胸围69厘米,最低分枝30厘米,分枝稀,叶长宽12.4×4.4厘米,叶形椭园形,叶面平,叶身平、叶质软,叶色深绿,叶缘平,叶尖毛钝尖夹,叶齿深锐中,叶基楔形,叶脉7—9对,芽叶色泽绿,嫩茎淡紫,茸毛多,适制红绿茶、普洱茶。


    IP属地:北京2楼2013-03-22 21:52
    回复
      曼拱小叶茶:学名(Camellia
      sinensis),位于象明乡依邦村委会曼拱一队。海拔1510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树高4.9米,树幅3.6×4.2米,长势强,分枝密,基部围75厘米,最低分枝30厘米,叶长宽7.68×2.98厘米,叶形椭园形,叶面平,叶身平、叶质软,叶色墨绿,叶缘平,叶尖渐尖,叶齿浅密锐,叶直立状着生,叶基楔形,叶脉6—8对,芽叶色泽绿,茸毛多节间长,持嫩性强,适制绿茶、普洱茶。
      曼庄古茶:学名(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位于象明乡曼林村委会曼庄茶山。海拔1227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树高3.9米,树幅3×2.65米,基部围100厘米,最低分枝51厘米,分枝密,长势强,叶长宽11.09×3.64厘米,叶形长椭园形,叶面平或微隆,叶身平、叶色绿,叶缘微波,叶尖尾尖,叶齿浅浅中,叶水平状着生,叶基楔形,叶脉12—14对,芽叶色泽红紫,茸毛中,每年3月中旬开采至11月中旬止,适制普洱茶。
      依邦大茶树:学名(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位于象明乡依邦村曼拱一队。海拔1500米,树型乔木,树姿直立,树高8.2米,树幅6×7.3米,基部围120厘米,最低分枝65厘米,分枝中,长势强,叶长宽11.42×4.58厘米,叶形长椭园形,叶面平,叶身平、叶质软、叶色深绿,叶缘平,叶尖锐尖,叶齿深稀中,叶稍上斜着生,叶基楔形,叶脉8—10对,芽叶色泽绿,茸毛中,适制红绿茶、普洱茶。
      5、莽枝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古六大茶山茶区。
      简介:位于革登茶山西南方、蛮砖茶山西面,传说是诸葛亮埋铜
      (莽)之地,因此取名莽枝茶山,主要市集在牛滚塘街。古代都由外来生意人从事茶叶买卖,早年繁荣景象,如今也都只剩下残檐断壁。在原始林中,还有许多大、中小叶种老茶树错落其间,也不乏数十公尺高的巨大茶树。所生产茶菁,多数集中收购交至其它地区,或由某些大厂指定专人收购。
      大叶、中小叶种栽培野生茶特色: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与倚邦、革登香型口感类似。上颚香甜微。蜜感、汤柔、舌面刺激感较强。
      6、蛮砖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古六大茶山茶区。
      简介:位于倚邦、革登、曼撒、易武四大茶山之间,蛮砖古茶山包括蛮林和蛮砖等地。过去蛮砖的茶叶年产量至少在万担以上,大部运往易武加工、销售。虽同列六大茶山,但以往一直不如其它茶区被重视,或许也因如此,茶区才得以保存较为完整。古茶林集中在蛮砖、蛮林二地,蛮砖有500余亩、蛮林有1000多亩,茶树生长较好、密度较高,每亩约100株以上,其中最大的茶树高3.9米,基径34厘米,树龄300年以上。少被采摘过度,所以目前蛮砖茶区的茶质还保持一定水平。
      大叶种栽培野生茶特色:相较其它古六大茶山,茶菁色泽较深;舌面与上颚中后段口感厚质香滑、舌面微苦。口感香气较沉,不若曼撒、易武香扬,近年茶质表现仍在水平之上。
      7、攸乐(基诺山)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古六大茶山茶区,唯一不在勐腊县的正山。
      简介:古名攸乐,今称基诺山,攸乐即基诺的音译。六大茶山中,唯一不在勐腊县境,位于景洪市辖区内,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其面积是古六大茶山中比较广的,这里的古茶园面积达到了一万亩左右。海拔在575米至1691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8℃~20℃。年降雨量在1400毫米左右。隔罗梭江上游之小黑江与革登茶山相望,今龙帕村、巴来村遗存的古茶园
      (树)仍有2000余亩,茶树基径大多在80厘米以上。自古以来,攸乐茶山民间加工少量的竹筒茶,茶叶大多被易武、倚邦等外地茶商以散茶收购。目前因为交通方便,攸乐茶区的茶品多由专人定点收购。
      大叶种栽培野生茶特色:香型口感与曼撒、易武接近,香扬水柔、舌面苦涩度稍高,因茶树龄普遍较小、茶性较烈。 8、巴达山茶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勐海县西部。


      IP属地:北京3楼2013-03-22 21:52
      回复
        位于勐海城西58公里,巴达茶山有野生茶树群落和栽培型古茶园两大资源。1961年在巴达大黑山发现一株高达50余米的巨大茶树“巴达茶树王”,树龄一千七百多年,成为巴达茶区特殊资源景观。
        大叶种野生野放茶特色:数量少,口感类似布朗山茶区,舌面后段与上颚后段微苦涩,然平均茶质较为薄水,上颚中后段有特殊气味。
        9、布朗山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原属国营勐海茶厂初制所所在地。
        位于勐海县南方八十几公里路程,面积1016平方公里,以布朗族为主约一万多居民,居住在海拔为2082米的三垛山和最低海拔为535米的南览河与南桔河交汇处之间的坡地上。布朗族为古代濮人后裔,可说是茶艺的始祖,是他们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布朗山乡的南部和西部与缅甸接壤,是全国唯一的布朗族乡。据文化学者调查,布朗族与柬埔寨的高棉人是同一种族;高棉人创造了吴哥文明,而布朗人却成了西双版纳最早的原住民之一,也是茶文化的一个源头。
        国营勐海茶厂时期布朗山茶区初制所,包含布朗山与新、老班章,一年可收鲜叶三百多吨,大约可制成晒青毛茶八十几吨。
        大叶种野生野放茶特色:口感刺激性稍强,舌面与上颚中后段稍苦;上颚香浓味重,区别于班章茶。
        相关链接:布朗山(江外六大茶山之一)
        布朗族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濮人”后裔,远古的茶香在他们血脉里世世代代流淌。布朗族是布朗山最早定居的少数民族,元、清时期布朗山就成为布朗族的主要居住地。据说老曼娥村已经建寨1300多年;布朗族除了种植茶叶外,主要从事山地耕种,兼有少数水田;没有姓,只有名,实行的是母子连名制。恋爱结婚离婚比较自由。在宗教、节日方面,跟傣族大致相似,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节日也重新年节、开门节和关门节。歌舞流行唱赞哈,女歌手结婚以后就不能演唱。
        布朗山乡是全国唯一的布朗族民族乡,西南与缅甸接壤。是勐海县经济条件比较差的一个乡。总面积1016平方公里,占勐海县总面积1/5,森林覆盖面积率为67%。全乡耕地面积54522亩,辖7个村委会,4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022人。人口密度特别低,每平方公里16人。粮食、茶叶和甘蔗为主要经济作物,茶叶面积15289亩,总产量226吨。
        布朗山乡有栽培型的古茶园资源9505亩,均为普洱茶种。古茶园分布在班章村委会新班章、老班章、老曼娥、曼昂村委会帕点和曼糯,新龙村委会曼新龙和曼别,曼囡村委会和吉良村民小组。
        古茶园主要分布在班章、曼昂、吉良三个村委会,海拔1300-1900米的山坡,有普洱茶和苦茶变种两类。
        老班章哈尼村,113户475人,有古茶园面积4490亩,新茶园面积720亩。
        新班章哈尼村,79户382人,有古茶园面积1380亩,新茶园面积320亩;新、老班章原是一个村,古茶园主要分布在老班章寨子周围及附近的森林中,森林植被大部分保存较好,海拔700-1800米,土壤为黄棕壤,部分地段为黄壤,平均密度为125株/亩,平均单产20公斤/亩。
        老曼娥是布朗族村,128户614人,古茶园面积3205亩,新茶园面积852亩;古茶园分布在该村四周的森林中,海拔1300米左右,土壤为黄壤,古茶园密度为103株/亩,平均单产15公斤/亩。
        曼糯布朗族村,112户540人,古茶园面积60亩,新茶园面积347亩。古茶园分布在寨子边,海拔1230米,土壤为黄棕壤。面积小,无森林覆盖,但茶树比较大。平均密度95株/亩,平均单产15公斤/亩。


        IP属地:北京4楼2013-03-22 21:52
        回复
          10、班章山(布朗山系之一)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
          位于勐海县南方约六十公里路程,平均海拔约1700米。属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只有旱湿雨季之分,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和养分积累,是普洱茶的主产区。此茶品霸气十足,回甘强烈、持久!因为独特的味道,一直是普洱青饼中的王者,真可谓经久不衰,毕竟喜欢它的人太多了。就像寨子中的村民说的一样,原料只能出,不能进,所以保证了原汁原味的茶品。大家知道,老班章多是大树茶,地道的真实的“老班章”产量很少,茶品口感特殊,很有代表性『苦涩浓强』,茶气足,韵味丰富,回甘迅速,持久,叶底肥厚,品种特征明显。
          班章山原属于国营勐海茶厂旧有布朗山初制所所在地,有新、老班章茶区之分。国营勐海茶厂于1988年于新班章现址,种植3502亩新茶园。栽培型的古茶园数千亩,主要分布在老班章、老曼娥等地。
          大叶种野生野放茶特色:本茶属老班章茶区。在云南大叶种中,与布朗山香型口感类似,然质较重、口感刺激性更强、舌面苦味最重者、香气下沉,舌尖与上颚表现不明显。
          相关链接:老曼娥
          老曼娥其实只是一个寨子,但因其周边的茶山茶树被人们看中,所以一直是普洱原料中的上尊,就像班章一样。当地名被人们记住,自然茶价也涨了,2005-2006一直处于上峰边缘,于班章的地位。
          海拔与班章普洱的关系
          个人认为海拔在1500左右的的茶叶茶气是最好的。——说到茶叶的茶气,我觉得应该是由海拔、气候、降雨量、土质,光照,纬度,生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海拔只是其中因素之一。版纳勐海茶区的老班章,纳卡,曼迈村寨所产的乔木茶,茶气都很好,而老班章茶的茶气据说最霸道,但是它的海拔却在1700米以上。
          11、南糯山(帕沙山)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原属国营勐海茶厂初制所所在地。
          位于勐海县东侧,平均海拔1400米。在傣语里面,南糯的涵义是“笋酱”。古代南糯山居民以哈尼族为主,族人将吃不完的竹笋制作成笋酱,为当时地方首领所喜爱,要求该山寨每年进贡笋酱,后来就把此山称作南糯山。
          爱尼人(哈尼族支系)在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唐代南诏时期,就开始定居南糯山。而在僵尼人定居南糯山之前,已有浦蛮人在此居住。浦蛮人即今天的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裔,是他们最早在南糯山上开始种植茶叶。目前南糯茶区保留着一千多公顷混生的古老茶园,应是一千多年以前布朗族所摘种、荒废遗留的茶园。
          大叶种野生野放茶特色:香扬清甜、口感刺激性较高的代表性茶品;上颚中段舌尖甜香、甘韵在舌面中段,汤质滑口,涩度稍高。
          相关链接:帕沙山
          茶山勐海县境内格朗和乡西南方向,最高海拔1850米,平均海拔在1700多米,从地理位置上看,处于南糯山与布朗山之间,据说130多年前,现今的班章老寨就是帕沙村民的祖先去开发并世代安居乐业的。帕沙山很大,绵延10多公里,北接苏湖,西接勐混镇的贺开,东与景洪市小街乡接壤,帕沙古茶园面积大,无论大寨、小寨都有古茶园,老寨有棵茶王树树围已达2.1米,被云南省茶科所命名为帕沙1号。帕沙茶山这个地名对爱好普洱茶的人来说一定很陌生,将帕沙山作为一个单独的茶山可能是詹英佩女士第一个提出的。在以往介绍勐海古茶山的书中,所有的作者都将帕沙归入南糯山的范围。但是据詹英佩作者的实地考察,南糯山和帕沙山都在格朗和乡辖区内,但隔山隔水各为一个村委会,南糯山与帕沙山两山相距30多公里,在地理上完全不相连,帕沙有5个哈尼族寨子,帕沙老寨至少有500年历史,是哈尼族在勐海县的另一个历史定居点。帕沙目前保存下来的古茶园至少还在2000亩以上。帕沙因在格朗和乡最高峰南山支脉上,山高路远,群山环围,涉足多他的人实在太少,从而没有得到媒体的关注,所以一直将它委屈的归属在南糯山名下。帕沙老茶山终年云雾缭绕,雨水充足,植茶区又在1500米—1800米之间,加之这里植被茂盛,林下腐植物丰富,土地肥沃,茶树生长茂盛,萌芽期早,采摘期长,叶长肥硕,白毫显着,品质优良,茶性有如丽人一般的高雅,茶气有如清风一样的柔绵,韵味有如秀水一般的甘甜。


          IP属地:北京5楼2013-03-23 19:21
          回复
            照个面


            IP属地:湖北来自iPad9楼2014-09-03 17:52
            回复
              顶一个!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6-01 14:41
              回复
                顶一下贴


                11楼2016-01-12 10: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