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我死了,请烧毁我,烧成灰烬,抛入深海。不留残渣,不需墓碑,不用告慰,一切形式化的纪念都免去。我不知道死后是否有另一个世界,假若有,我的灵魂不会留在我的墓碑前等候故人来访,而会马不停蹄的去往来生;假若没有,那一切虚张声势则更加浪费。
其实,我应当写一写“我们最后留给世界的”,但“最后”之于我太过广博,像是一阵轻烟,洋洋洒洒却无法捕捉。我只能假设我将不复存在。但假若明天我就死去,那我留给世界就是“零”,是虚无,是无物;是父母的痛痒哭声;是家人的挽悼说辞。但这些都是短暂的,较之数千年的时间与历史,我的死亡如同任何一阵覆灭,彼此不留一物,是之于他们永恒的苦楚,也是之于尘世的弹指瞬间。
而从小我就认定了这件事。
我认定我将不复存在,将碌碌无为一生。所以我不好高骛远,也没有远大抱负。我被动、按部就班,没有优势自然也没缺陷。我一直消匿于茫茫人海,这让我觉得安全。所以,我该告诉你一个秘密,这样被动的我一直虚虚晃晃活着,我一直觉得“不安全”。因为我所有的一切都不是自己选择的。是“被动”,是“幸运”,却不是自己。
这是我此生最大的秘密。
你是否敢于相信?
从3岁开始学画,那是爸爸定的。我背上画板去学校,不知道我拿的笔是什么,不知道我拿起笔要做什么。那些声色的课程是日复一日的模仿。至今我都不知道,一个才3岁,心智未熟的孩童能学到些什么。但我如此学了十年。我被动地被赋予这么课程,我被老师安排参加比赛,被大赛颁给优秀奖,画被收录到书里。无数被动,仿佛也能花枝招展让人垂怜。但我从来都是一无所知的。
连写作也是。
投第一篇稿是因为笔友喜欢那本书,推荐给我,否则,我是个连杂志也不看的人。我把课堂上开小差写的小篇章投递去,第二天编辑与我联系觉得我有希望。但我是糊涂的。那时候我16岁,不知道什么是小说,也不知道写了做什么。我上课总是不听课,不是画画就是写短句,那篇小说是我第一次正儿八经地写一个故事,写完了,碰巧投递出去,却收到了回应。
然后是后来常驻的那本杂志。创刊号被朋友买到,她指着征稿启事对我说:“这就是为你而设的。”我被她推推就就地投稿,后来莫名其妙地开始写小说。我这个朋友后来在高三的时候对我说:喂,你应该去考戏剧学院,你太适合了。”这么多年,我一直不知道她笃定的语气是因为什么,她也没有解答过。当时她在北京读中戏的考前班,过不久打电话给我,以一种里里外外都摸透的小间谍口吻对我说:“你一定要考,没问题。”
我考了,也考上了。
我所有的一切都是这样虚晃的,没有根据的,突如其来却存在了。我甚至没去中戏的考前班,所有注意事项都是听同桌的那个想考表演系的漂亮姑娘说的。我被动地接受了一切她上课时的叨叨自语,最后却用上了。
对,我知道,你会骂我幸运,骂我不知廉耻地炫耀这份幸运。但你错了,我从不认为幸运是一件好事。因为它是天注定的。这些缥缈无根的过去,让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有怎样的本领,你看,至今我都不相信我画得不错的画,写得一手好文章,我以为我的一切都是“幸运”罢了,上天随时可以赋予你,也随时可以赋予别人。每当有人在网络上支支吾吾地骂我,我便躲在家里哭。哭过了,我开始看书,许多许多书,我需要找一种方式把自己从缥缈的幸运拽回现实。
这是我们的都要找的方式
所以,我的一生都是悬浮的。如果你要我形容,我会觉得我活着的时候都似没有活着。旁人或者命运都是牵引我的那根线,但什么是我,我一直在寻找着
你看,我们都不尽如人意。
总希望成为自己未能拥有的那个人。于是先人说:“生活在别处。”
我想起大二那年上剧本分析课,看到契柯夫的《三姐妹》,代课的小老师说《三姐妹》三幕之中的状态都是在憧憬远处。我否定她,我说:”三姐妹永远都没有努力过,只是憧憬。”但小老师低眼问我:“是这样吗?你难道不觉得,生命中有许多东西都在别处,你得不到?”她眯着眼睛的样子像是菩萨,和善却看不透。我所有的气势汹汹都被她那一瞬的眼神戳破了,像是泄了气的气球,软塌塌的。
其实,我应当写一写“我们最后留给世界的”,但“最后”之于我太过广博,像是一阵轻烟,洋洋洒洒却无法捕捉。我只能假设我将不复存在。但假若明天我就死去,那我留给世界就是“零”,是虚无,是无物;是父母的痛痒哭声;是家人的挽悼说辞。但这些都是短暂的,较之数千年的时间与历史,我的死亡如同任何一阵覆灭,彼此不留一物,是之于他们永恒的苦楚,也是之于尘世的弹指瞬间。
而从小我就认定了这件事。
我认定我将不复存在,将碌碌无为一生。所以我不好高骛远,也没有远大抱负。我被动、按部就班,没有优势自然也没缺陷。我一直消匿于茫茫人海,这让我觉得安全。所以,我该告诉你一个秘密,这样被动的我一直虚虚晃晃活着,我一直觉得“不安全”。因为我所有的一切都不是自己选择的。是“被动”,是“幸运”,却不是自己。
这是我此生最大的秘密。
你是否敢于相信?
从3岁开始学画,那是爸爸定的。我背上画板去学校,不知道我拿的笔是什么,不知道我拿起笔要做什么。那些声色的课程是日复一日的模仿。至今我都不知道,一个才3岁,心智未熟的孩童能学到些什么。但我如此学了十年。我被动地被赋予这么课程,我被老师安排参加比赛,被大赛颁给优秀奖,画被收录到书里。无数被动,仿佛也能花枝招展让人垂怜。但我从来都是一无所知的。
连写作也是。
投第一篇稿是因为笔友喜欢那本书,推荐给我,否则,我是个连杂志也不看的人。我把课堂上开小差写的小篇章投递去,第二天编辑与我联系觉得我有希望。但我是糊涂的。那时候我16岁,不知道什么是小说,也不知道写了做什么。我上课总是不听课,不是画画就是写短句,那篇小说是我第一次正儿八经地写一个故事,写完了,碰巧投递出去,却收到了回应。
然后是后来常驻的那本杂志。创刊号被朋友买到,她指着征稿启事对我说:“这就是为你而设的。”我被她推推就就地投稿,后来莫名其妙地开始写小说。我这个朋友后来在高三的时候对我说:喂,你应该去考戏剧学院,你太适合了。”这么多年,我一直不知道她笃定的语气是因为什么,她也没有解答过。当时她在北京读中戏的考前班,过不久打电话给我,以一种里里外外都摸透的小间谍口吻对我说:“你一定要考,没问题。”
我考了,也考上了。
我所有的一切都是这样虚晃的,没有根据的,突如其来却存在了。我甚至没去中戏的考前班,所有注意事项都是听同桌的那个想考表演系的漂亮姑娘说的。我被动地接受了一切她上课时的叨叨自语,最后却用上了。
对,我知道,你会骂我幸运,骂我不知廉耻地炫耀这份幸运。但你错了,我从不认为幸运是一件好事。因为它是天注定的。这些缥缈无根的过去,让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有怎样的本领,你看,至今我都不相信我画得不错的画,写得一手好文章,我以为我的一切都是“幸运”罢了,上天随时可以赋予你,也随时可以赋予别人。每当有人在网络上支支吾吾地骂我,我便躲在家里哭。哭过了,我开始看书,许多许多书,我需要找一种方式把自己从缥缈的幸运拽回现实。
这是我们的都要找的方式
所以,我的一生都是悬浮的。如果你要我形容,我会觉得我活着的时候都似没有活着。旁人或者命运都是牵引我的那根线,但什么是我,我一直在寻找着
你看,我们都不尽如人意。
总希望成为自己未能拥有的那个人。于是先人说:“生活在别处。”
我想起大二那年上剧本分析课,看到契柯夫的《三姐妹》,代课的小老师说《三姐妹》三幕之中的状态都是在憧憬远处。我否定她,我说:”三姐妹永远都没有努力过,只是憧憬。”但小老师低眼问我:“是这样吗?你难道不觉得,生命中有许多东西都在别处,你得不到?”她眯着眼睛的样子像是菩萨,和善却看不透。我所有的气势汹汹都被她那一瞬的眼神戳破了,像是泄了气的气球,软塌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