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吧 关注:5,717贴子:86,418
  • 3回复贴,共1

刘备小败夏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其实说来也简单,综合来看,至少在汉末三国之际,西凉军团中的大帅大多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之辈,以韩遂、马腾来说,就算他们曾经被李傕、郭汜打败过,但在李郭自己大打出手的时候,也可以趁机将皇帝握在手心捞些好处。
但是他们没有,似乎已经满足于在西部当大帅,根本不想来中原捞一笔,种种迹象表明,他们的见识都不大高明。
所以接受袁尚的示好,想再对付曹操也在情理之中。
很简单,和袁尚打交道,他们不用担心被卖了,但曹操太奸诈,他们不放心。
在公元202年,作为袁曹之间的关中战场又起了刀兵,曹操的亲信钟繇将匈奴南单于围困在平阳,未能攻陷,而郭援援军已经到达。
将领们看到郭援军势强盛,想放弃平阳离去。钟繇说:“袁氏的势力正强,郭援这次来,关中的势力暗中与他相勾结,他们所以没有全部背叛朝廷,只因为顾虑我的威名罢了。如果弃平阳而离去,向郭援示弱,则各地的百姓都会成为敌人,即使我想回去,又怎么能退得回去呢?这是未作战而先自败退。而且郭援刚愎好胜,必然看不起我军,如果他渡过汾河来扎营,趁他未渡完时,我们突然袭击,可获大胜。”
钟繇这样清楚郭援的性格,还有一个原因:郭媛是钟繇的亲外甥。
甥舅交兵,钟繇现在也算是大义灭亲了。
同时,钟繇于是派新丰县令、冯翊人张既劝说马腾,为他分析利害,让他不要帮郭援和袁尚。马腾听后,犹豫不决。
部下将领傅干对马腾说:“古人说过:‘顺德者昌,逆德者亡。’曹操尊奉天子,平定**,法纪严谨,政治清明,上下听从命令,可以称为顺德;袁氏家话族倚仗势力强大,犯上作乱,勾结匈奴来侵掠中国,可以称为逆德。如今将军已尊奉朝廷,却又暗中骑墙,想坐观成败。我恐怕等到成败定下来之后,曹操奉旨问罪征讨,将军将第一个被杀!”马腾听后十分恐惧。
傅干乘机建议说:“明智的人能转祸为福。如今,曹操与袁氏家族相持不下,而高干、郭援合力进攻河东郡,曹操虽然有万全之计,也无为挽救河东郡的危局。将军假如能在此危急关头领军征讨郭援,内外夹击,必能取胜。将军这一举动,既斩断袁氏家族的臂膀,又解救了河东郡的危急,曹操必然深深感激将军,将军的功名将无人能够相比。”于是,马腾派儿子马超率军一万余人与钟繇会合。
关中军阀原本持中立态度,但在袁绍败于官渡之后,明智的人已经倒向曹操一方了,马腾能轻松派出一万大军,可见在关中已经树大根深。
至此,名动三国的大将马超也在历史上正式露脸。


1楼2013-03-28 23:30回复
    至此,名动三国的大将马超也在历史上正式露脸。
    马超,(176-222),字孟起,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之前一直跟着马腾东征西战,此时年方27岁,虽然不能说是少年英雄,但也是青年英豪。
    而且马超第一次出征,就出手不凡。
    郭援大军到达后,果然直接前行渡河,部下纷纷劝阻,但郭援不听。当他部下渡过没有一半时,钟繇率军奋击,大破郭援。战斗结束后,钟繇部下诸将都说郭援已被杀死,但没有找到郭援的人头。后来,马超部下的校尉、南安人庞德从装弓箭的袋子里取出一个人头,钟繇见到后哭了,原来那正是郭援的人头。
    庞德向钟繇道歉,钟繇说:“郭援虽是我的外甥,但他是背叛朝廷的逆贼,你有什么可道歉的!”
    庞德是三国战关羽的名将,但和马超一样,少年时没有特别详细的事迹,大概是史料过于简略之故,而庞德一战而斩主将郭援,也算是名动江湖。
    南匈奴单于看到援军已败,便向钟繇投降。
    这是曹操集团对匈奴的一次重大胜利,同时也是曹操对袁尚的胜利,因为在袁绍活着的时候,南单于是袁绍的帮凶,现在匈奴南单于降了,袁尚的号召力将大幅减弱。
    公元202年,刘表还做了个举动,任命刘备为主帅率军北伐曹操,将大军开到叶县一带。
    曹操也还挺重视,派了夏侯惇、于禁等前去抵挡。
    有一天,刘备突然放火烧去自己军营,向后撤退。夏侯惇等就率军追赶。
    裨将军、巨鹿人李典说:“刘备无故撤退,我怀疑定有埋伏。南边道路狭窄,草木深密,不能追赶。”夏侯等不听,命令李典留守而自己领兵追赶,果然陷入埋伏,大败。李典率军援救,刘备才撤军。
    这是刘表罕见的与曹军的一次交锋,可以说是小规模冲突,但是又有着耐人寻思的意味。因为这件事始终透着诡异。
    首先,刘表为什么派刘备北伐曹操呢?他给了刘备多少兵马?想达成什么样的战略目标?
    简单来说,刘表对这次北伐其实并没抱太大希望,否则他自己就担任主将了。


    2楼2013-03-28 23:31
    回复
      我认为刘表派刘备北伐,可能包藏几个目的。
      1,像趁曹操和袁尚、袁谭交兵时讨些偏宜,能占多少是多少;就算没有大的收获也不能让曹操过得太舒服,因为曹操一舒服就会来找他麻烦,与其在自己的地盘上打,不如在曹操的地盘上打;
      2,袁绍和曹操在官渡打得血流成河,刘表作为袁绍的盟友一直没有出兵,这样容易被天下人耻笑,现在出一次兵好歹堵一堵天下人的嘴,而且他出了兵就能让曹操有所顾忌,无法全心去打袁尚袁谭,而袁尚、袁谭的存在对刘表有利,所以他要策应一下小二袁。
      3,让刘备去送死。
      第三点比较阴谋论,但是未必不可能,因为刘表清楚地知道,凭他是驾驭不了刘备的,刘备先后投靠过曹操和袁绍,袁曹二人都未能收服刘备,他刘表何德何能能收服刘备呢?
      但是他们都姓刘,他又不能赶刘备走,那就只好借曹操之手杀掉刘备以绝后患了。
      刘表出了招,曹操自然见招拆招。
      不过,曹操也学聪明了,他根本就没有亲自去打刘备,因为经过几轮互殴,曹操对刘备的水平已经心里有数,他亲自去打刘备有点太给刘备面子,而且会让刘表看笑话,就像现在国家外交一样,我派一个外交大臣来,不能元首去对话。
      所以曹操派了夏侯惇和于禁去对付刘备,但从记录上来看,主将是夏侯惇,于禁没怎么发挥。


      3楼2013-03-28 23:31
      回复
        既然双方都已经调兵遣将,那就开打吧。
        但是事实上有人想打,有人却不想打。
        想打的是夏侯惇,不想打的人是刘备。
        夏侯惇想打,是因为他已经有几次领兵不如人意,现在被曹操派来对付常败将军刘备,正是他翻身的好机会,他太想把刘备打得落花流水以维护大将军的威名了。
        不想打的是刘备,以刘备的心术,肯定知道曹操不好打,刘表派他出兵大多是装样子,要是曹操好打,刘表早就自己来了,派他来做什么?!
        所以刘备军队还没和夏侯惇大军交锋,就主动烧营后退。
        很显然,刘备释放出来的信号是大家都是出来混饭吃的,都不容易,我手上这点老本不想折光了,大家各退一步留点活路,以后见面还可以唠唠嗑。
        所以刘备不战而退。
        偏偏夏侯惇和他弟夏侯渊差不多,勇则勇矣,可是不大明白将略,不听李典劝告,一个劲地“追穷寇”。
        结果追得刘备也来火了,盲夏侯,我退走是给你面子,你还真以为我是软柿子啊,曹操自己来还差不多,就你夏侯惇,我还没放在眼里,于是乒乒乓乓一顿乱揍,差点没了结了夏侯惇一条老命,幸亏李典营救才稳住战局。
        此事的结局也很无离头。
        按说夏侯惇已败,刘备该乘胜追击吧。
        但是没有,刘备仍然班师回了新野。
        为什么呢?
        因为刘备不愿意和曹操打硬仗。
        他从内心里觉得他不是曹操的对手,不管是军队人数还是战斗力,还是粮草补给,他和曹操都不在一个水平上,夏侯惇好打,但是曹操不好打。
        刘备虽然退了,刘表也对天下人有了交代,于是曹操、刘备、刘表三方又陷入了漫长的和平期。
        一句话,抛开军事能力不谈,这三个人都是聪明人,知道什么仗能打什么仗不能打,他们至少联手保证了相当长时间的和平,也算是黎民之福吧。
        当然,这种和平对曹操最为有利,对刘表和刘备都是温水煮青蛙,早晚他们会付出代价。
        稳住了关中和刘表刘备,大忙人曹操并没有歇下来,他对江南的孙权又动起了心思。
        对江南,曹操此时还算聪明,没有直接武力征讨,而是打算不战而屈人之兵。
        他用的办法也很有来历,在春秋战国时非常著名:质子,即让孙权送儿子给他当人质,表面上是说要孙权派自己的弟弟或儿子到朝廷来作官。
        欲知孙权如何拆招,且看下文分解。


        4楼2013-03-28 23: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