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被召唤”者——读王鼎钧新著散文集《桃花流水杳然去》
文/陈金茂
《世界周刊》,(第1498期)2012年12月2日 台湾尔雅出版社在推出文学大师王鼎钧先生新著散文别集「桃花流水杳然去」时,别出心裁地向海内外的鼎公书迷发出「召唤」令,希望大家「再来听听鼎公怎麼说」(见世界周刊第1495期「桃花流水杳然去 读新版王鼎钧散文」)。随著鼎公声名远播,其书迷队伍亦日益壮大,笔者就是移民海外后才见识了鼎公精妙文字,且一见就再也「拂之不去」,早就成了他「书迷」中的一分子。 日前在报刊上获悉鼎公新版散文集出版的消息,很遗憾,至今未能读到这本新著。但这并不影响笔者对鼎公文字的著迷。凭藉网路的发达,平时笔者总是像蜜蜂似的在网上搜寻鼎公的作品以及有关介绍评价他的文章,并尽可能地将它们下载收藏在题为「王鼎钧专辑」的档夹中,以供日后慢慢品读。这段日子,对他发表在报刊上的日记体散文就特别感兴趣。这些日记是鼎公移居美国后的心灵抒写。「鼎公50岁移民,在纽约定居,一开始也经历了郁郁其志不得伸的阶段」。笔者自大陆初来美国,由於中美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种种不适,亦需一个心灵偶像的精神引导。最初只是想从他的日记中寻找借鉴的力量,没想到的是,这些短小精悍的篇幅,融注了鼎公的人生经验,并把杂文、小品、叙事散文、抒情散文、散文诗等表现形式熔於一炉。其哲理与诗意,老辣与幽默,不时如宝石闪烁於字裏行间。读起来身心极为舒泰,仿佛所有的块垒都溶解在他所营造的妙相化境之中了。诸如「人无法丢掉自己,因此自暴自弃无济於事」;「能征服,谓之坚强。能顺应,也是坚强」;「人,从昨天活过来,昨天十分重要,但是人毕竟要投入明天」;「海潮虽能努力,不能登上山岸」等,无不具有开启心智、开阔胸怀的功效。 据悉,鼎公的散文新著「桃花流水杳然去」是在日记的基础上整理出来的,令笔者想到俄国的文学巨匠普裏什文的「大地的眼睛」。这部由日记进行加工、整理出来的散文名著,是被称为「伟大的牧神」普裏什文和自然之间的「一种锲合」。普裏什文坚持不懈地写了50年的日记,他的许多作品都是旅行笔记和日记的基础上加工而成,有些则是原生态的日记。如果说普裏什文关注的是「自然生态」,那麼鼎公所关注的就是「人文生态」了。他是个有高远抱负的作家,纵观他几十年的精神追求,与其说他是基督徒,不如说他是虔诚的文学教徒。他认为,没有文学和没有面包同样令人活不下去,人生充满危机和丑恶,文学能够从上游解决人类的精神危机。文明既坚韧又脆弱,时间的推演并不意味著文明进步,保存高贵的人生经验是文化大事,那些情感方面的经验,只有依靠文学作品保持传递。他认为有酬世的文学和传世的文学,酬世文章在手在口,传世文学在心在魂,作家必须有酬世之量,传世之志。 诚如邱辛晔先生在他的评论文章中所说的:「鼎公的影响早已超越了海岛。他的名声在海外比在大陆也要响亮…在海外的读者群中,固然有当年鼎公的粉丝,也有我这样的来自大陆的新读者」。既是鼎公的书迷,自然也在「被召唤」之列。因为他创作的人文意义和永恒价值,也构成了我们阅读鼎公的理由和动因。
(2012/11/13於纽约)
文/陈金茂
《世界周刊》,(第1498期)2012年12月2日 台湾尔雅出版社在推出文学大师王鼎钧先生新著散文别集「桃花流水杳然去」时,别出心裁地向海内外的鼎公书迷发出「召唤」令,希望大家「再来听听鼎公怎麼说」(见世界周刊第1495期「桃花流水杳然去 读新版王鼎钧散文」)。随著鼎公声名远播,其书迷队伍亦日益壮大,笔者就是移民海外后才见识了鼎公精妙文字,且一见就再也「拂之不去」,早就成了他「书迷」中的一分子。 日前在报刊上获悉鼎公新版散文集出版的消息,很遗憾,至今未能读到这本新著。但这并不影响笔者对鼎公文字的著迷。凭藉网路的发达,平时笔者总是像蜜蜂似的在网上搜寻鼎公的作品以及有关介绍评价他的文章,并尽可能地将它们下载收藏在题为「王鼎钧专辑」的档夹中,以供日后慢慢品读。这段日子,对他发表在报刊上的日记体散文就特别感兴趣。这些日记是鼎公移居美国后的心灵抒写。「鼎公50岁移民,在纽约定居,一开始也经历了郁郁其志不得伸的阶段」。笔者自大陆初来美国,由於中美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种种不适,亦需一个心灵偶像的精神引导。最初只是想从他的日记中寻找借鉴的力量,没想到的是,这些短小精悍的篇幅,融注了鼎公的人生经验,并把杂文、小品、叙事散文、抒情散文、散文诗等表现形式熔於一炉。其哲理与诗意,老辣与幽默,不时如宝石闪烁於字裏行间。读起来身心极为舒泰,仿佛所有的块垒都溶解在他所营造的妙相化境之中了。诸如「人无法丢掉自己,因此自暴自弃无济於事」;「能征服,谓之坚强。能顺应,也是坚强」;「人,从昨天活过来,昨天十分重要,但是人毕竟要投入明天」;「海潮虽能努力,不能登上山岸」等,无不具有开启心智、开阔胸怀的功效。 据悉,鼎公的散文新著「桃花流水杳然去」是在日记的基础上整理出来的,令笔者想到俄国的文学巨匠普裏什文的「大地的眼睛」。这部由日记进行加工、整理出来的散文名著,是被称为「伟大的牧神」普裏什文和自然之间的「一种锲合」。普裏什文坚持不懈地写了50年的日记,他的许多作品都是旅行笔记和日记的基础上加工而成,有些则是原生态的日记。如果说普裏什文关注的是「自然生态」,那麼鼎公所关注的就是「人文生态」了。他是个有高远抱负的作家,纵观他几十年的精神追求,与其说他是基督徒,不如说他是虔诚的文学教徒。他认为,没有文学和没有面包同样令人活不下去,人生充满危机和丑恶,文学能够从上游解决人类的精神危机。文明既坚韧又脆弱,时间的推演并不意味著文明进步,保存高贵的人生经验是文化大事,那些情感方面的经验,只有依靠文学作品保持传递。他认为有酬世的文学和传世的文学,酬世文章在手在口,传世文学在心在魂,作家必须有酬世之量,传世之志。 诚如邱辛晔先生在他的评论文章中所说的:「鼎公的影响早已超越了海岛。他的名声在海外比在大陆也要响亮…在海外的读者群中,固然有当年鼎公的粉丝,也有我这样的来自大陆的新读者」。既是鼎公的书迷,自然也在「被召唤」之列。因为他创作的人文意义和永恒价值,也构成了我们阅读鼎公的理由和动因。
(2012/11/13於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