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条军规吧 关注:1,037贴子:1,122
  • 3回复贴,共1

“文学只有好与不好,没有纯与不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美国,通俗与严肃文学没有鸿沟,不少作家脚踩‘两条船’”。
  “其实文学的区别只有好与不好,谈不上纯不纯,严肃不严肃。”


1楼2013-04-12 19:58回复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尹平平
      在不少人心目中,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之间似乎有道墙——通俗文学难有价值,严肃文学难有读者。写通俗文学的因此被鄙为“写手”,多是哗众取宠之流,虽然赚得盆满钵满,却鲜有真才实学;而写严肃文学的则被尊为“作家”,虽然占据主流,可以居高临下,却难免曲高和寡,以至于囊中羞涩。
      如果依照这个逻辑,那么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之间的这道墙仿佛是市场——有市场的没价值,没市场的有价值。于是便有个别人,凡见到某些类型的文学书籍畅销,就弃之如敝屣,将“文学”视为小众的自娱自乐,也使“畅销文学”“畅销书作家”渐渐沦为贬义词。
      作家刘庆邦对此不以为意。在一个围绕英国作家J·K罗琳去年新作《偶发空缺》为主题的研讨会上,这位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指出:“真正将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区别开来的,在于其是否对现实持有批判的态度。”擅长中短篇小说创作的他认为,无论作品的销路如何,无论作家用多大篇幅,选取了什么样的题材或者角度,只要能够用一种不妥协的、批判的、质疑的精神,有力度地反映我们的现实,就是具有文学价值的好作品。
      “其实文学的区别只有好与不好,谈不上纯不纯,严肃不严肃。”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潘凯雄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他说目前文学界存在一种“傲慢与偏见”。比如,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虽然舆论欢腾,将之视为中国文学复兴的里程碑,但是文学批评家们却谨慎乐观。他们认为文学复兴与否不在于作家,而在于读者——不是没人写严肃文学,而是没人看严肃文学。“可这种观点实际上在误导我们的阅读。”
      根据自己对出版行业的长期观察,潘凯雄表示,不仅是文学领域,整个社会的出版和阅读都越来越多样化,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积累和文化程度,来自由地选择有兴趣阅读的文学作品,没必要非得区分哪种是阳春白雪,哪种是下里巴人。
      “现在有一些作家和文学批评家,根本没有耐心去看其他人的作品。”独立书评人止庵指出,不少人只根据一些模糊的印象,就对他人的作品妄下断言,或者用不恰当的分析方法概而论之,而没有认真地去观察。他以J·K罗琳的《偶发空缺》为例,指出这是一部揭露当前英国社会阶层对立和人性中灰暗地带的作品,是一本耐看的好书。它极具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风格,从题材到笔法都完全不同于作者的成名作《哈利·波特》。“但是如果仍有人因为她的《哈利·波特》的成功,就认定‘畅销书作家’天生就不可能写出好的作品来,这是对作者的不尊重。”
      在美国,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大众文化与纯文化之间似乎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或势不两立的矛盾。不少作家同时脚踩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这“两条船”,读者们也都不太在乎。美国经典文学《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菲茨杰拉德曾经为了还债,给能付高稿酬的通俗刊物写过一些迎合读者口味、水平不太高的故事。连知名剧作家福克纳也曾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几赴好莱坞,忍气吞声按导演的意旨改写看不上眼的故事。
      可是类似的争议在我国却时不时就会被提起,比如几年前丹布朗的小说《达·芬奇密码》引入中国时,也曾出现过。《世界文学》杂志的编辑苏玲回忆说,那时他们曾就《世界文学》这份学术味道浓郁的杂志上,能否接纳《达·芬奇密码》这类畅销文学,在小范围内辩论过。“我觉得时间和事实都证明了,文学没有通俗和严肃之分,只有好和不好之分。真正好的文学作品,要有一定的担当和责任;作为一个好的作家,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感,以及人文情怀。”苏玲说。


    2楼2013-04-12 19: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