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吧 关注:10,842贴子:3,865,254
(1)
本人35年10月13日生于吉林省敦化县哈尔巴岭乡二合村,从小家庭就十分的贫困,靠着父亲给人家扛活,维持一家的生计。本人虚算5岁,刚刚能记事时,小妹妹得了一种不知什么怪病,折磨好多时日,一命呜呼!她终算解脱了,可全家人,尤其是妈妈,整天魂不守舍的想念她⋯。
不久伯母也得了急病身亡,已经身心疲惫的母亲,把伯母抛下的尚在吃奶的第二个儿子接过来抚养。万没料到个把月后这孩子也病死了。
接着是母亲高烧不退,卧床不起⋯。病中,父亲捉几只青蛙给她做顿肉汤吃⋯她,我的妈妈,终于走到了人生的之路的尽头,仅虚21岁时便弃我们父子二人而去!她有一个非常好的名字:袁中华。
我的少年是松花江省,呼兰县,双井区,西沈村度过的。很为呼兰名人萧红而骄傲!


来自iPad1楼2013-04-13 06:38回复
    (2)
    母亲走了,家也散了。父亲将我送到二姨家,便远走他乡当长工去了。
    当年二姨家有个小我1岁的弟弟,好像还有老人,二姨经常是照料里屋几个人吃饭的同时,陪我在锅台上吃。虽然是同样的饭菜,却总觉得自己是被人另眼相待,有些卑微⋯
    二姨对我比对她的孩子还亲,可以说是疼爱有加,但不知为什么,常常看到二姨落泪、无语。尽管不是白吃白喝(父亲要出费用的),二姨父对我也很好,但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
    约一年以后父亲把我接到他当长工那家去住,我与父亲住在一长桶房子的炕稍,此屋专供20来名长工住宿。每天两顿饭,都是父亲从伙房打来,送给我吃(有时伙计们也帮忙打饭)。
    长工是一些起早贪黒的人们,农忙时节,他们常常二半夜才收工,我一人摸黑呆在长桶屋内,心惊肉跳不能入睡⋯
    更悲惨的是,有一次父亲被鬼子抓去做临时「勤劳奉士」,任务是往山上背「给养」(鬼子的吃喝用品),山高、坡陡、路滑,到半山腰处实在走不动了,拉在后面。鬼子以为他要逃跑,拳打脚踢还不完,轮起枪把子打的父亲死去活来,再三要求鬼子「扣了」(枪毙)他!鬼子一看人快不行了,便弃他而去,父亲遭了一夜罪,总算回到长工住处,怀里还揣几块他没舍得吃的饼干给我,他病在床上好几天⋯头上落个伤疤,总算逃过一劫!
    鬼子进村,抓百姓背给养!


    来自iPad2楼2013-04-13 06:45
    收起回复
      楼主写得好。继续。
      让我们也了解一下那段历史。


      4楼2013-04-13 07:00
      收起回复
        楼主写得很好,请继续往下写啊!


        5楼2013-04-13 07:31
        收起回复
          您的童年挺苦,那么小就失去母爱,让我好难受啊。故事感人 愿意听您的讲述。希望您继续写下去。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6楼2013-04-13 07:58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7楼2013-04-13 08:02
            收起回复
              欣赏楼主,那个时代都是苦难伴随,不容易快80的人了,还能网上交流,写的很好,思路清晰,记忆清楚,还有可读性。谢谢楼主,祝老哥健康快乐!


              8楼2013-04-13 08:35
              收起回复
                楼主你好!把自己的经历记下来,让后人了解过去,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顶你!支持你!


                9楼2013-04-13 08:39
                收起回复
                  楼主的童年境遇令人心酸,那是一段挥之不去的记忆,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既是一种回忆也是一种释怀,严重期待下文。


                  11楼2013-04-13 09:40
                  收起回复
                    (4)
                    一天,我家房后演驴皮影,我们爷俩爬后窗看,看着看着,父亲爹一声妈一声的叫了起来,一问方知,是肚子疼,疼的满头冒汗。这让我们无措手不及,无计施。只有忍耐,直到把父亲折磨得筋疲力尽,才渐渐缓解⋯终于挺过来了。但那种孤立无援、无可奈何的感受至今难以忘怀。
                    大约是43年,大姨来信,已给父亲找一份看谷草场的工作(我后来读水浒传时,总把林冲看护的草料场想像成父亲看过的谷草场)。
                    父亲收拾了两个包,扛着行李,领着我登上了我第一次乘坐的火车,不知坐了多久,在一个晚上,迷迷糊糊到了沈家站。
                    从此住在大姨家,生活也比较稳定,大姨家已有两个男孩,轮岁数,我居中间,我们关系不错,从未吵过嘴、更没打过架。
                    在大姨家令我记忆较深刻的好事儿多多,如秋初的一天,她买来许多心形小西红柿,洗净之后,居然沾白糖吃,好吃极了。香瓜上市,用不了几天就能吃上一顿⋯。
                    不久老姨也出阁了,嫁到离家八里之外的三家村,此时姥姥似乎无任何牵挂了,毅然决定出家为尼。
                    「八、一五」光复后,新中国尚未成立,但反对迷信风声很紧,疯传要给姥姥她们找人嫁了⋯。于是庵中人将房点着企图自焚归天。
                    姥姥是其中最幸运者,竟然在烟火中爬了出来,但房已化为灰烬,只得投奔女儿们家。


                    来自iPad13楼2013-04-13 11:24
                    收起回复
                      人生。


                      14楼2013-04-13 12:09
                      收起回复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5楼2013-04-13 12:20
                        收起回复
                          这样的帖子,我特别喜欢,谢谢楼主。


                          IP属地:天津16楼2013-04-13 12:56
                          收起回复
                            向楼主问好!我已收藏,继续关注本帖。


                            17楼2013-04-13 12:5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