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唯恐用“品”字,因为有很多大家都给与容若无上的评价。作为一个晚辈只是想写自己眼中的纳兰容若,只属于自己的一个纳兰容若,尽管这样很自私。
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纳兰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
善骑射,好读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但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従生活,无心功名利禄。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他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出,著称于世。
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也能诗。有《通志堂集》。词集名《纳兰词》,有单行本。又与徐乾学编刻唐以来说经诸书为《通志堂经解》。
纳兰性德词作先后结集为《侧帽》、《饮水》,后人多称纳兰词。纵观纳兰性德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
人世之道:“销魂绝代佳公子,饮水侧帽载风流。”,却不懂他“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怜他堪比南唐李后主的满腹才华,却有“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感慨。然而李煜与容若终究是不同的,他逃不脱尘华浮世的眷恋羁绊,虽然也缠绵悱恻,却也不免沾染了颓靡奢华之气。所以李煜的词再美,也不过是一株易折的牡丹。惟有容若,似九天飘零的雪花,清灵隽秀,以不染纤尘之姿堕落凡间。小山,李煜之后,词人作词讲究煅字炼句,堆砌典故,好求典雅,却失去了真情至性。于是容若难能可贵的真,在空旷了几百年之后的词坛上独树一帜,但曲高和寡,带给他孑立一身的孤独,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而况周颐也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我曾经在自己的某一篇文章的文末用了一句话作结尾:“西风多少很,吹不散柳眉弯。”
记得一句回帖:“很少有人向你这样化用纳兰词的。”我很惊讶,我不过是一个初一大的孩子,没有接触过多少古诗文,那懂得什么“纳兰词”。但是那三个字如玉生香,牢牢地吸引着我。
谁会想到“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这是满清贵胄的手笔?那一些纨绔子弟能够比无所事事就已经很不错了。怎么会有如此委婉凄凉的章句?
于是我开始默默地寻找着关于他的词作的一切。在帝国封建的社会,康雍乾盛世不过是一个个回光返照,唯独他,纳兰容若可以这般清高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