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的莉莉娅吧 关注:759贴子:42,344
  • 24回复贴,共1

【转】蓝色的苍穹真可爱,但她如今布满硝烟--诺门罕的空中作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转自空军之翼,虽然说禁止转载什么的0 0但是这个网站的知名度实在太低....为了不埋没这些好东西于是&^&*.....


IP属地:山东1楼2013-04-20 13:35回复

    乌云密布诺门罕
      中国东北和蒙古以及苏联的边界,曾长期是东北亚的导火索,围绕这条长度有限却几经变幻的界限,爆发过太多的流血和冲突。在上世纪 30 年代,这段边界上的一条不起眼的河流——哈勒哈欣河和它附近肥沃的草场,却成为日本以及苏联以及他们各自的傀儡伪满洲国和蒙古成千上万年轻士兵埋骨的战场。
      根据苏联方面的记述,1939 年 5 月 11 日,伪满军突袭了一支在诺门罕巴尔德敖包山(Nomonhan Burd Obo Mountain)西侧山脚下的蒙古人民军部队,日本方面则声称,本方击退了进入伪满领土放牧的蒙古骑兵入侵者。
      就像很多街头斗殴事态扩大的固定套路,随后几天,蒙古骑兵部队叫来了大把兄弟,日本方面也尽力“码人”调动了不少伪满军。双方在 14 日再次爆发大规模交火,这时事变各方都感到局部战争的腥风血雨正在诺门罕上空酝酿。
      这场苏日大碰撞在苏联人的记述中被称为哈勒哈欣河战役,日本和西方则称之为诺门罕战役。这场局部战争最大的成果就是教育东京的狂人们把对苏联退让的底线后撤到 Solun-Hailar 苏伦-海拉尔铁路。此外为了彰显“大国范儿”,日本和苏联对自己忠实的小跟班始终是不惜血本全副支持,因此伪满几乎移植了整个日本装备体系,而蒙军差不多成为苏联红军的影子,结果诺门罕也为苏日双方提供了检讨本国军事装备水平的绝佳机会。


    IP属地:山东通过百度相册上传2楼2013-04-20 13:36
    收起回复
      旭日章的空中武士
        驻满洲的日本陆航部队是第二飞行集团(the 2nd Hikoshidan),“飞行集团”这编制翻译起来很困难,大体类似德国的 Luftflotte,地区航空队,或者是英国的 regional air force。飞行集团由两个以上的飞行团(Hikodan)构成,飞行团下属编制为飞行战队(sentai,相当于英国的 groups)。由于飞行团大多是较专业化,专门担任制空或者是对地攻击任务,其编制时常根据战况发生改变,但飞行集团一般会下辖十个飞行战队,每个飞行战队后来被分为三个飞行中队(chutai,大致相当于英国的 squadrons)。
        日本的陆航的编制,实在够混乱的。比如飞行战队这个编制,是 38 年才从飞行大队和连队改编而来。而飞行集团编制也是 39 年才出现,第二飞行集团是在 1939 年 3 月与本土的第一飞行集团一起编成,42 年 4 月就被改编为第二飞行师团(“鹫师团”),其下辖的各战队始终是变幻莫测。
        诺门罕战役前第二飞行集团手里有两个飞行团(Hikodan),负责制空任务的第 12 飞行团(the 12th Hikodan)拥有四个使用战斗机的飞行战队(sentai),第一飞行战队(the 1st Sentai)、第 64 飞行战队(the 64th Sentai)和第 11 飞行战队(the 11th Sentai)共装备 88 架较为先进的 Ki-27,而则使用较为落后的 Ki-10 的第 24 飞行战队(the 24th Sentai)虽然在纸面实力上也拥有几十架战斗机,日本方面去很有自知之明,没有将 Ki-10 送给苏联人做点心。
      第一飞行战队涂装的 Ki-27 模型
        “九五式战斗机”Ki-10,虽然在诺门罕战役时已经落伍,对于日本陆航来说却意义重大,继九二式战斗机之后,川崎重工的著名设计师土井武夫在 1935 年搞出了这款优秀的双翼战斗机,作为 37 年中日空战日方初期的主力,Ki-10 能够压倒苏联援华的早期型 I-15,甚至在面对装备 M-22 发动机的 I-16 时都有拼死一搏翻盘的机会,不过等苏联战机改用了性能更为优秀的 M-25 发动机,Ki-10 那只有 400 公里的时速就显得实在可怜了。
      第一飞行战队涂装的 Ki-10


      IP属地:山东通过百度相册上传5楼2013-04-20 13:44
      回复
        顺便说一下,日本的飞行中队(chutai)装备战斗机时标准配置为 10 架,实际为 8~12 架,使用轰炸机或者观测机时则只配备 6 架,实际一般不会多于 8 架,也不会少于 4 架。
          除了战斗机之外,第二飞行集团(the 2nd Hikoshidan)还装备了 24 架轻型轰炸机(轻爆)和 13 架重型轰炸机(重爆),全部属于第九飞行团(the 9th Hikodan )。
          与战斗机部队相比轰炸机飞行队的来源更为繁杂,比如 13 架重爆,就包含第 12 飞行战队(the 12nd Sentai)的两个飞行中队(chutai),装备所谓“イ式重爆”,也就是菲亚特 B.R 20。还有一个飞行中队(chutai)来自第 61 飞行战队(the 61th Sentai),装备了“九七式重爆”Ki-21,第 61 飞行战队是日本第二支装备 Ki-21 的部队,它与第 60 飞行战队(the 61th Sentai)都是在中国战场完成改装,曾经对中国人民犯下大量罪行。
        陆军航空学校装备的 Ki-21,其实编队飞行和远程领航都是极为精深的飞行科目
          当时驻伪满洲国的日本陆航使用的轻爆击机是三菱的 Ki-30,也就是“九七式轻爆”。与九八式轻爆也就是 Ki-32 相比,后者似乎更广为人所知。实际上,Ki-30 才是陆航“九三式轻爆后继机”项目的胜出者,只不过由于川崎 Ki-32 更多的采用了进口的 He 118 的成熟设计,再加上开战之后三菱生产能力达不到陆航需要,才被陆航作为代用品大量订购。
        九七式轻爆 Ki-30,也是杀害中国人民的重要凶手
        九八式轻爆 Ki-32,三菱的产能不足便宜了川崎
         不过 Ki-30 在机动性方面始终不如 Ki-32,其机体内部弹仓隔断复座驾驶员舱的诡异设计更屡遭前线诟病。不过作为一款对地攻击机,Ki-30 的航程较远,留空时间长,飞行平稳,攻击精度不俗。当时第二飞行集团(the 2nd Hikoshidan)装备了 24 架 Ki-30,其中一个中队隶属第 10 飞行战队(the 10th Sentai,还装备了两架观测机),另三个中队归属第 16 飞行战队(the 16th Sentai),这批 Ki-30 在诺门罕战场上给苏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除了配备战斗机和轰炸机外,作为多机种合同集团,第二飞行集团(the 2nd Hikoshidan)还拥有 19 架观测机,其中 4 架长航程的“九七式司令部侦察机”Ki-15 直属于集团司令部,另有 15 架留空时间较短的九四式侦查机 Ki-4 和新式“九八式直协观测机”Ki-36 被用来支援地面部队。
        这架飞机看着于九八式直协侦察机 Ki-36 一摸一样,却是其同胞兄弟九九式高教 Ki-55
          无论是训练水平还是实战经验,此时的伪满洲上空的日本陆航都要优于驻守蒙古的红空军。驻满洲的第二飞行集团,基本是在 1938 年从中国战场调往伪满的,小猫上面提到的如第 12 战队、第 61 战队、第 64 战队等都曾与中国空军和苏联援华支援航空队数度鏖战,双手沾满了中国军民的鲜血,虽然也都遭到过中苏空军的反击,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批日本飞行员技术精湛,经验老到,士气也很高涨。


        IP属地:山东通过百度相册上传6楼2013-04-20 13:47
        回复
          至此日本陆航总算拥有了快速前沿展开的能力,但是其飞行战队编制仍过于臃肿,日后再太平洋战场上,陆航又发展出更为激动灵活的飞行师团,和能够与地面紧密协同,编制比一般飞行中队稍大的“独立飞行中队”,两个独立飞行中队就可以构成一个“独立飞行队”。当然这种灵活编制并非凭空出现,其滥觞就是在满洲和中国战场多次出现过的“独立飞行大队”。


          IP属地:山东8楼2013-04-20 13:53
          回复
            别人不让转载的话最好告知一下吧


            11楼2013-04-20 14:23
            收起回复
              谁说空军之翼知名度低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3-04-20 14:24
              收起回复
                诺门坎空战纯损失毛子大诶,不过战场制空权是毛子的。


                13楼2013-04-20 14:40
                回复
                  友情支援一张诺门坎地域地图


                  15楼2013-04-20 14:59
                  回复
                    就在红色空军变着花样糟蹋日军时候,莫斯科又送来新式武器。8 月份 I-16 Type 18 的正式生产型,带着强劲的 M-62 发动机、4 挺 7.62 毫米机枪、自封油箱还有驾驶舱装甲成群结队的出现在哈勒哈欣河上空。与新式 I-16 一起到来的还有首次参与实战的 RS-82 式火箭,当 8 月 16 日五架 I-16 带着这种中央流体动力研究院几易其稿的经典武器抵达哈勒哈欣河,日本还不知道飞翔的红星们已经拥有了射日的后羿之箭。
                      关于 RS-82 和 RS-132 的口径选择很有意思。当时苏联人实验的火箭发动机药柱直径为 24 毫米,在圆筒型燃烧室中装入 7 根 24 毫米药柱,燃烧室直径就是 72 毫米,再加上燃烧室壁厚 5 毫米,就产生了 82 毫米这个口径,132 毫米口径选择也是出于相同的方式。最初的 82 毫米 RS-82 采用了涡轮喷气自旋方式稳定的,结果 1929 年 11 月在空中用 TRS-82 实验时发现,多发连射密集度距离设计要求相差甚远,而且采取涡轮喷气方式,药柱的 28%~30% 消耗在火箭的选装上,因此中央流体动力研究院选择使用弹翼配合环形稳定器的方式。而在翼展选择方面,200/180/160/140/120 五种翼展的弹翼分别装弹进行了风动和实际设计实验,最终在 RS-82 上选择了 200 毫米的翼展
                    苏联人最初在 I-1 和 I-4 上面进行了航空火箭实验
                    1935 年,I-15 进行了 RS-82 的首次试射。36 年之前的 RS-82 采用了 U 型卡式发射架,但试飞中发现这种发射架会产生恐怖的空气阻力和翼面乱流,不但会影响战机的速度,甚至会威胁其操控性能。1937 年,苏联中央火箭科学研究所研制出了代号“长笛”的 T 型槽导轨发射架,RS-132 的发射架则采用了“n”型。I-15/I-16 采用的发射架和后来的 IL-2 采用的完全相同,其全长为 1,007 毫米,导轨长尾 835 毫米,每侧四条导轨。

                    最初 RS-132 的发射架是“n”型的
                     最终的 RS-82 和 RS-132 所用的发射架
                      8 月 16 日携带 RS-82 抵达的 I-16 在 4 天之后的 8 月 20 日下午 16 时终于一展身手。当时这批 I-16 在兹沃纳列夫(N.Ch. Zvonarev)大尉的指挥下执行掩护 SB-2 的任务,在发现日军截击机机群后,根据大尉的命令,五架飞机在 1,000 米距离上出其不意发动齐射,一举击落 2 架日本战机。兹沃纳列夫(Zvonarev)大尉所在的飞行中队共有 14 架装备 RS-82 发射架的 I-16,在整个哈勒哈欣河战役中共击落 13 架日本飞机,自身毫发无损。

                    装备 RS-82 的 I-16
                    装备 RS-82 的 I-153
                      应该说苏联人的战果,都是在极为有利的状况下取得的,由于日本方面事先并不知道苏军手里有有效射程超过 800 米的武器,其截击机排出了匀速水平运动的密集队形,苏联人形容对这种队形的敌机编队发动火箭弹攻击,是用石子砸路边的灯泡。
                    兹沃纳列夫(N.Ch. Zvonarev)战后参与了 la-150 的实验


                    IP属地:山东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9楼2013-04-20 16:12
                    回复
                      SU2……War Thunder里是强击机神器……高速下滑突防……


                      23楼2013-04-20 16:46
                      收起回复
                        空军之翼?好像听过


                        IP属地:俄罗斯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3-05-25 14: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