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唯识吧 关注:109贴子:444
  • 8回复贴,共1

三论宗简介———转于佛教导航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内蒙古1楼2013-04-20 20:50回复
    壹、三论宗的源流及其传承
      三论宗,即龙树宗、提婆宗,是中国大乘宗派之一。以般若空义为本宗思想根干,所以又称为中观宗、空宗、无相宗、无相大乘宗、无得正观宗。
      一、三论宗的思想渊源
      三论宗思想,传承于龙树菩萨的缘起中道观,即“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龙树菩萨从缘起和合的现象中,直指“缘起”与“性空”不是对立的,“缘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缘起;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体现真空”的中道实相论。此二谛相就是中道义,藉由什公的译典宣扬,纠正了两晋般若学风偏于二边的妄执,使格义之风消弭,回归般若无所得的真精神,树立三论宗思想系统上的独特风格。
      龙树菩萨认为,般若的整个精神就在以“假”成“空”,由“假”显“空”。因此,提出“三假”来解释因缘生法,直显空性的奥义,从而彰显般若无所得的“无得正观”。
      三假,是指构成事物的三个阶段,即:法假、受假、名假。此三者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因素、集体形象及集合概念。一般人对事物的认识,都是藉由三假所构成的概念、名言加以区别,可以说一切法的认识都是依据概念而来。
      缘起是无自性,无自性所以是空,所以说,缘起与空性不是对立的,缘起就是空性,空性就是缘起。《中论》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空,是成立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法则。缘起、性空不但不是对立,而且是相成相生的。如此不偏“顽空”,不偏“有执”,即名“中道实相”义。
      中道联系“二谛”:性空是“真谛”,假有是“俗谛”,二者统一起来而成中道。所以中道不著名相与对待,综贯性相及空有。此二谛相就是中道义,就是三论宗立宗的根本依据,并且由此开展“言教二谛”,破除一切二边的执取。
      两晋般若学 六家七宗
      东汉末年支娄迦谶译出《般若道行品经》后,般若类经籍便陆续传入我国,经魏晋而至南北朝,在当时玄学的影响下,形成一代学风。当时为理解般若思想,一方面依据老庄玄学之义,理解及论释般若经义,产生“格义佛教”,对般若空的思想产生种种分歧;其次,在阐发般若思想方面,形成有所谓“六家七宗”。至后秦鸠摩罗什有系统地传译龙树、提婆的中观学派学说之后,三论宗即受其影响,直接沿袭般若学的传统。
      六家七宗除识含宗的“心识为大梦主”,具有唯识思想外,其他诸宗与三论思想都有深厚渊源。
      本无宗:吉藏大师在《中观论疏》中说:“安公明本无者: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故云本无。”又说:“安公谓“无”在万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夫人之所滞,滞在末有,若托心“本无”,则异想便息。”由此可知,道安大师的般若学重在证会“性空”,故又名性空宗。但是他的义理偏于“空无”,与僧肇大师所主张的即动即静、即真即俗、不落二边的般若真义仍有距离,所以成为《肇论》所破的对象。
      本无异宗:《中观论疏》引琛法师的话说:“本无者,未有色法,先有于无。故从无出有,即无在有先,有在无后,故称本无。”这是说未有万物之前,先有所谓无,从无生有,故万物出于无,以无来解释经论中的非有非无说,所谓“非有是有”即是无,“非无是无”亦为无,一切只是所谓的无,这就是他的宗义。但是僧肇评破此说,认为不符般若思想。
      即色宗:吉藏的《中论疏》谓此有二家:一、是关内即色空,谓色无自性;二、是支道林所倡说的即色是空,这就是道安的“本性空寂”之说。前者谓即色义,所阐明的即色是空,色法悉依因缘和合而生,无自性,故称“色不自色,故虽色而非色”,不言即色是本性空,尚未领会因缘所生,无实体性,本来是空。而支道林的即色游玄义,则不偏于无自性,进而谓色本为空,不坏假名而说实相,色自因缘而有,而非自有,故当体即空,即色所空,但空自性。此“即色空理”,是为“般若本无”下一注解,以即色证明本无的意旨,故一般均以支道林为代表。
      识含宗:有关识含宗义,吉藏大师于《中观论疏》里阐述:“三界为长夜之宅,心识为大梦之主。今之所见群有,皆于梦中所见。其于大梦既觉,长夜获晓,即倒惑识灭,三界都空。是时无所从生,而靡所不生。”这是主张众生随缘迁流,于是生起种种的妄识,使本来空寂的三界变现森罗万象,迷恋其间,不能超脱。倘若能使迷惑的识不生起,则能超出三界,三界的幻象也就无从生起。这些主张含有唯识思想色彩,不是般若思想的正宗。
      幻化宗:幻化宗义,安澄法师《中论疏记》引《山门玄义》说:“一切诸法,皆同幻化;同幻化故,名为世谛。心神犹真不空,是第一义。若神复空,教何所施?谁修道?谁隔凡成圣?故知神不空。”故知幻化宗但空色法,不空心法;只空俗谛,不空真谛。此宗认为心神亦空,便无人修道,无人证果。这与般若“了知一切法如幻,佛道如幻”的精神并不契合。
      缘会宗:吉藏大师《中观论疏》中指出缘会宗义:“缘会故有,名为世谛。缘散即无,称第一义谛。”缘会故有,是诸法缘生的道理,缘散即无,是说缘灭则归于空无。此中缘会故有,合于《中论》诸法“因缘生”、“假名有”的世谛。但空无,不同于“当体性空”、“无所得”的胜义实相。所以,此宗于世谛所说的理论无大过失,但对“胜义谛”的说法,则差之极远。
      心无宗:僧肇大师于《不真空论》里,以两句话统摄心无宗义:“心无者,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心无宗主张“色”有,而虚妄的“识”心不于色上起虚妄的执着,不滞于外色,以求心灵上的安顿。但是此说未顾及到一切诸法在般若的观照下是廓然无形,如幻如化的。这种空心不空色的理论,与般若思想不相契,故僧肇批评曰:“得在于神静(不滞于外色),失在于物虚(不解诸法廓然无形,如幻如化的道理)。”
      总结七宗的主张,可将其归纳为三派,即僧肇于《肇论》中所评破的三家:
      本无家:释本体的空无者。道安以静寂说真际,竺法琛偏于虚豁之谈,皆以般若的“本无”,契同玄学的轻有,故均可并入此派之列。
      即色家:主色无者。即色宗言“色不自色”;识含宗以“三界为大梦”;幻化宗主张“世谛诸法皆空”;缘会宗说“缘会始有为俗,缘散即无为真”。故此四宗以“色无”为圭臬。
      心无家:主心无者。唯支愍度力申“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故“有心”则滞于“外色”,“无心”自不为外物所系缚。


    IP属地:内蒙古2楼2013-04-20 20:51
    回复
      2025-08-21 15:39:3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综合以上所述,可归纳如下图所示:
        ┌——————┬———┬————┬————————————┬——————┐
        │僧肇所破三家│ 六家 │七 宗 │ 代 表 人 物 │ 共同主张 │
        ├——————┼———┼————┼————————————┼——————┤
        │ ││ 本 无│道安(性空宗义) │ │
        │本 无 家│本 无 ├————┼————————————┤释本体的空无│
        ││ │本 无 异│竺法琛、竺法汰(竺僧敷)│ │
        ├——————┼———┼————┼————————————┼——————┤
        ││即 色 │即 色 │ 支道林、郗超 ││
        │ ├———┼————┼————————————┤│
        ││识 含 │ 识 含│于法开、于法威、何默││
        │即 色 家├———┼————┼————————————┤主张色无│
        ││幻 化 │幻 化 │ 道壹 ││
        │ ├———┼————┼————————————┤│
        ││缘 会 │ 缘 会│于道邃││
        ├——————┼———┼————┼————————————┼——————┤
        │心 无 家│心 无 │心 无 │支愍度、竺法蕴、道桓(桓│ 主张心无 │
        │ │ │ │玄、刘遗民) │ │
        └——————┴———┴————┴————————————┴——————┘


      IP属地:内蒙古3楼2013-04-20 20:52
      回复
        ┌破邪因邪果|大自在天
          ┌破天竺异执┤破无因有果|偶然论
          ┌摧外道┤│破有因无果|断见之流
          │ │ └破无因无果|顺世外道
          │ └破震旦众师┌评老庄
          破邪┤ └论孔子
          │折毘昙|破执诸法实有的毘昙
          │排成实|破执空见为正理的成实
          └呵大执|破堕于有所得见的大乘


        IP属地:内蒙古8楼2013-04-20 20:57
        回复
          1四重二谛
            三论宗的二谛说具独创性,尤其四重二谛的主张,更是彻底的将二谛中道思想表现出来。
            四重二谛是以相待缘起假名为基础而建构的理论体系。第一重:有为俗谛,空为真谛。第二重:说空说有皆是俗谛,非空非有为真谛。第三重:空有为二,非空非有为不二,二与不二皆是俗谛,非二非不二才是真谛。第四重:前三重二谛皆不离言说,皆是教门,是为俗谛;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无名无相,才是真谛。三论宗所以立此四重二谛,其目的有二:
            破众生偏见 吉藏大师在《十二门论疏》说:“为渐舍,破众生病,故作此四重。”又说:“初重二谛为凡夫,次重为二乘,后二为菩萨。”所以,四重二谛的说法是为了对治凡夫、二乘和菩萨等众生的偏邪而提出来的方便教理。兹图示如次:


          IP属地:内蒙古10楼2013-04-20 21:00
          回复
            ┌有俗谛┐
              ┌第一重┤├对治凡夫偏见
              │└空真谛┘
              │┌空、有俗谛┐
              │第二重┤├对治二乘偏见
              四重二谛┤└非空、非有真谛┘
              │┌二、不二俗谛┐
              │第三重┤ ├对治大乘偏见
              │└非二、非不二真谛┘
              │┌二不二、非二非不二世谛┐
              └第四重┤├对治大乘偏见
              └言亡虑绝真谛┘


            IP属地:内蒙古11楼2013-04-20 21:01
            回复
              破诸宗的二谛执见 此四重二谛也破斥当时各宗派的异说。第一重二谛,破毘昙宗的事理二谛;第二重二谛,破成实论师空有二谛;第三重二谛,批判摄论宗师的“三性”说;第四重二谛,批判摄论宗师的三性、三无性说。兹将四重二谛所破所立的要旨分述如次:
                第一重二谛:毘昙宗人主张事理相对,以十六谛理为真谛,刀杖逼迫等苦为世谛。吉藏大师认为此事理二谛并不是真正的二谛,应将毘昙宗的理与事并为世谛,诸法性空乃是真谛。
                第二重二谛:成实论师主张“境二谛”,故诸法有是世谛;我、法二空是真谛。此我、法二空,是藉分析色、心二法,否定其独立的真实性,而达一切皆空,假名为有的境地。吉藏大师批评这种空并不是真正的空,仅是“析法明空”,也就是透过概念的逐步分析而推论出来的空,真正的空是指事物的当体非空非有,无自性空。因此,以第二重二谛来加以否定。
                第三重二谛:大乘摄论师主张分别性、依他性二,是俗谛,依他无生、分别无相不二的真实性是真谛。吉藏大师认为摄论师所说的二、不二都是俗谛,非二非不二才是真谛。
                第四重二谛:摄论师以三性为俗谛、安立谛,以三无性为真谛、非安立谛。吉藏大师认为这仍有三种“无性”的执着,而不是无所得的“空”,因此必须用第四重二谛说明安立谛、非安立谛都是俗谛,言亡虑绝才是真谛。综上所述,图示如次:
                ┌有:毘昙的事理二谛俗谛┐
                ┌第一重┤ ├对毘昙宗
                │└空:诸法性空真谛┘
                │┌空有二谛:明诸法有、析法空俗谛┐
                │第二重┤ ├对成实论师
                │└非空非有:诸法性空真谛┘
                四重二谛┤┌二、不二:分别性、依他性、真实性俗谛┐
                │第三重┤├对摄论师
                │└非二、非不二真谛┘
                │┌三性、三无性俗谛┐
                └第四重┤├对摄论师
                └言亡虑绝真谛┘
                八不中道
                本宗以二谛总摄一切佛法,但是不悟八不,即不识二谛,所以八不中道是三论宗理论与观行的中心。所谓八不,就是龙树菩萨在《中论》的归敬颂所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龙树菩萨的思想,渊源于般若等经。般若力说有为、无为一切诸法当体性空,破除由于假名认识所执着的实在。
                龙树菩萨更依缘起的诸法其当体性空不可得,发扬性空而无碍于缘起的中道妙理。他为彰显此无所得中道实相的妙义,把般若等经中散说的不生不灭等,归纳作此八不偈颂,阐扬八不中道义。
                八不,主要在破除众生的自性执。世间一般人以及外道、有所得的声闻行者、菩萨行者,不能体认一切法空,总执有实在性的法。从常识上的实在,到形而上的实在,不能超脱自性妄见。此自性见,通过时间性,即有常见、断见;通过空间性,则有一见、异见。在时空的运动上,则有来去执;在法的当体上,则有生灭执。生是说诸法实有生,灭是说诸法实有灭;常是说诸法常存,断是说诸法终归断灭;一是说千差万别的诸法实在混然为一,异是说诸法的差别历然;来是说诸法从自性、微尘等来,出是还去至本处。此生灭等八计是众生迷失的根本,始末无量无边的妄执都从这八种自性迷见衍生。破除生灭等八计,即为总破除一切邪执。今在这些相对差别的八种迷见上一一冠上“不”字而遮遣之,破除一切有所得的迷执,而彰显无所得中道。如古人云:“八不妙理之风,拂妄想戏论之尘;无得正观之月,浮一实中道之水。”


              IP属地:内蒙古12楼2013-04-20 21:03
              回复
                生、灭、常、断、一、异、来、出八种概念,是就缘起诸法的假相立名,都和离一切妄见戏论不可得的中道实相不相应,而众生把它执着为实在,堕于无因、邪因、断、常等邪见中。所以龙树菩萨对于缘起诸法说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等八不,否定这些实在论的见解。
                  不生不灭:因缘和合而诸法生,此生相如果实有,就可以不必凭借因缘;既然必须凭借因缘而生,即非实有,所以说不生。因缘离散而诸法灭,既先已无生,何得有灭,所以说不灭。所以世谛生灭,非实生实灭,但由因缘生而假名生,因缘灭而假名灭。因缘生,虽生而不起,因缘灭,虽灭而不失,所以生灭宛然而不生不灭。
                  不常不断:因果依因缘而起,只是假名,不可说定有因缘和合先后等,也不可说无因缘和合先后等。虽世谛假名说有常断,而假常不可名常,假断不可名断,不常不断名为中道。
                  不一不异:众因缘生法,因果不同,能所二义,所以非一;因是果的因,果是因的果,所以非异;不一不异名为中道。
                  不来不出:众因缘生法,果不偏在因,所以不从内出;也不偏在缘,所以不从外来,不来不出名为中道。
                  中道实义
                  《中论》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言空者,明因缘生法即空无自性;言“假名”者,明毕竟空而因缘生法宛然。虽毕竟空,于六道众生,宛然而有;虽宛然而有,但为假名,生死涅盘,凡圣解惑,皆是假名相待,无有自性。既无自性,故不得言实有;虽毕竟空,但万象历然,故不得言断灭空;离于二边,故名为中道。这是龙树菩萨《中论》里的中道思想。吉藏大师依据此一观点,更进一步开展出三论宗的中道观。
                  此宗依四种释义,诠释中道名义:依名释义;就理教释义;就互相释义;无方释义。兹将四种释义要旨分述如次:
                  依名释义:“中以实为义,中以正为义”。名为中道,是为了要彰显诸法实相,所以说“以实为义”;为了要彰显法性中正,离一切言语道,一切趣非趣,所以说“以正为义”。因此,中道者,即是中实之道,中正之道。
                  理教释义:“中以不中为义”。诸法实相,非中非不中,无名相法。为了教化众生,强名相说,让众生因此名相舍弃妄执,体悟无有名相。所以说中,是方便言教,依言诠中道,悟入诸法实相。所以言诠之中,非真实之中。故“中以不中为义”。
                  互相释义:“中以偏为义,偏以中为义”。中、偏是因缘相待义,所以说偏令悟中道义,说中令识偏非。
                  无方释义:中道实相是一切法的体性,所以随举一法无非中道。故一法得以一切法为义,一切法得以一法为义,一即一切,融通无碍。
                  吉藏大师特将此中道,因应众生根机,随缘开为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四种中道思想体系。
                  一中:即一中道。彰显中道实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若存有所得心,即是邪道。所以诸法从本以来,有亦无,无亦无,有无亦无,非有非无亦无,是名诸法实相,亦名如法性实际涅盘。
                  二中:即二谛中。世谛以缘起生灭为假,以不生不灭为中道,这是世谛中道。真谛以不生不灭为假,以非不生非不灭为中道,这是真谛中假。以破执真俗二谛,破执不生不灭为真实中道。
                  三中:二谛中及二谛合明中道。二谛合明中道以生灭和无生灭为假,以非生灭非不生灭为中道。换句话说,是以真俗二谛为假名,以非真非俗为中道。
                  四中:对偏中、尽偏中、绝待中、成假中。
                  对偏中:所说中道,只是为了医治大小学人的断常偏病,而说中道,故称为对偏中。
                  尽偏中:大小学人有断常的偏病,则不成中;唯偏病若尽,则“中”显出,称为尽偏中。
                  绝待中:由于素来即有偏病,故有“中”;偏病既除,则中亦不立,即非中非偏,为度众生而强名为中,称绝待中。
                  成假中:正道未曾有无,为教化众生,假说有无,故以有无为假,非有非无为中,如此之中,为成于假,称为成假中。


                IP属地:内蒙古13楼2013-04-20 21:04
                回复
                  2025-08-21 15:33:3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由此可知,三论宗的中道实相观,是立足于《中论》缘起不碍性空,性空不碍缘起的中道立场,以不可言诠的非有非空、非中非不中的中道实相,涤尽一切有、无的邪执。其所建构的中道言教体系,也只是为了引导众生,而藉“中”来发明实相义。 二、三论宗的教判
                    吉藏大师立声闻、菩萨二藏,于二藏中又别开根本、枝末、摄末归本三F轮,称为二藏三转F轮判。
                    二藏
                    嘉祥大师依《涅盘经》及《智度》、《地持》、《正观》等论立二藏教。二藏就是指菩萨藏和声闻藏。又名大乘藏和小乘藏,或名半字教与满字教。声闻小乘,名半字教;菩萨大乘,称满字教。究竟圆满,称为满字;不了义教,名为半字。佛法虽广,不出此大小二藏。
                    三论宗的判教不同于天台、华严等各宗的判教思想,于大乘诸经中,评定高下,分别了义、不了义的差别。本宗主张,诸大乘经就显理而言,悉皆平等,无有高下、深浅,如《三论玄义》说:“大乘正明正观,故诸大乘经同以不二正观为宗,但约方便用异,故有诸部差别。”所以说诸大乘经典所明的理性是相同的,即真如法性之理、菩提涅盘之道是相同的,只是由于众生的根机不同,施设的方便教用有异,因此而有诸部大乘经的不同。
                    三F轮
                    三F轮,又称三转F轮、三轮,是吉藏大师依《法华经.信解品》判释佛陀说法的三个时期,即:根本f轮、枝末F轮、摄末归本F轮。如《中论疏》卷一载:《法华经》总序十方诸佛及释迦一化,凡有三轮:一、根本发轮,谓一乘教也;二、枝末F轮之教,众生不堪闻一,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三从一起,故称枝末也;三、摄末归本,会彼三乘,同归一极。此之三门,无教不收,无理不摄,如空之含万象,若海之纳百川。
                    根本F轮:佛陀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初成道的华严会上,为诸大菩萨宣讲因赅果海,果彻因源的《华严》一乘教法,称为根本F轮。
                    枝末F轮:福薄钝根的众生,不堪闻受“果地觉为因地心”,即一因一果等大乘教法,所以在一佛乘外分别说《阿含》、《般若》、《方等》等三乘教法。
                    摄末归本F轮:佛陀讲经说法四十九年,除了在华严会上对大乘根机者说一乘教之外,其余皆说三乘教,直至法华会上,机缘已熟,为彼等三乘人摄归一乘,即“会三乘归于一乘”说《法华经》。这就是法华“会三归一”之教。
                    据此,三论宗所依据的《般若经》等应属枝末F轮,不过,依吉藏大师的本意,佛陀于三时皆讲大乘,《般若经》属大乘,所以仍属根本法轮。
                    二藏并非于三轮外另有别体,不过是简别赴大机的菩萨,而称赴小机的教法为声闻藏而已。二藏和三轮的关系如下表:
                    ┌菩萨藏根 本 F 轮 ┐
                    二藏┤ 枝 末 F 轮├三轮
                    └声闻藏 摄末归本F轮 ┘
                    二者虽有上述的相摄性,但是也各有其判教的重点及方式。二者间差异处,在于二藏是横判,三轮是为竖判。二藏,不论时间、地点,不论前后次第,凡是佛陀一生所说小乘法,结集在一起,即为声闻藏;凡一代所说大乘教,结集在一起,便是菩萨藏。所以二藏跨越时空,名为横判。三轮,依据佛陀说法的次第而判教。佛陀最初成道于寂灭道场,纯为法身诸菩萨说《华严》大教,名为根本法轮。其次往鹿野苑,为五比丘说四谛法;自此以后四十余年,为众根机杂说三乘,是为枝末F轮。最后在《法华》会上,总结一化始终,会彼三乘归于一佛乘,为摄末归本F轮。这是就时间先后次第而说,故名竖判。
                    三论宗以二藏教判为主,以三法轮教判为辅。
                    智光三时判
                    嘉祥大师以后,三论渐衰,唐高宗仪凤初年,日照三藏来到中土,介绍印度中观派的新学说,并传智光论师所立的三时教相。据《华严经探玄记》载:天竺那烂陀寺智光论师,远承文殊、龙树,近禀提婆、清辨,依《般若》等经、《中观》等论,判摄如来一代时教为“三时教”,以第三的无相大乘为真实了义教。
                    初时教:佛陀初时于鹿野苑为诸小根说四谛等小乘法,明心境俱有的义旨。如《阿含经》。唯摄二乘人机。
                    第二时教:佛陀为中根人,说法相大乘,明境空心有的唯识道理。如《解深密经》。通摄大小二机。
                    第三时教:佛陀为上根人说无相大乘法,明心境俱空的深义。如《般若经》。唯摄菩萨。
                    此宗的教法,即相当于第三时心境俱空教。
                    肆、三论宗的修持法
                    三论宗所依据的《百论》、《十二门论》及《中论》等三论,其内容完全是阐明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一般人听到“有”,就欢喜,假若说到“空”,就觉得不如意了。这是因为不能了解真空的妙用,真空中含蕴无限,真空中生长万有。我们平时所认识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毕竟真空的境界不但要空去一切有为对待,空去一切差别观念,甚至连这个“空”的概念也要空去,要空到最后“山穷水尽疑无路”,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证悟到了“空空”,把所有的差别、对待、虚妄的万法都空除了,“以无所得故”,才能享受到一个大解脱、大自在,空有不二的真实世界。
                    三论的空观哲学,必须先摒弃物我表相的种种对待,从大本大源处建立内在圆融高妙的胜义。是在化否定为肯定,从出世到入世,变消极为积极,却玄义而重实践的。唯有这样,才能转身踏破虚空,返顾宇宙万有,而从否定中建设“有”,从肯定中了悟“空”。以下说明三论宗的修持方法。
                    一、空观的修学方法
                    在修学空观以前,首先要能对于空理有坚定的信念,接着就可以次第观我空与法空。对于我空观的修持,最好的方法是依据四念处法门,也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等四种法门,修学四念处,对于生命的妄执爱着,就会慢慢降伏减低,去除我爱、我慢、我见、我痴,而悟身空。
                    六祖慧能大师说:“何期自性本不生灭!”经典上亦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所谓法空观即观察诸因缘所生,不生不灭的空性。具备此空性正见之后,再修“止”成就,破除一切妄执,然后进一步修“慧”,证得般若智慧。由止而观,由定而慧,这个步骤,即以无性空为所缘而修止,叫“有分别影像”的观察。
                    其次仍以无性空为所缘而修定,这是深一层的定;安住于定中以后,再修观察,也是以无性空为所缘,然后观心纯熟,心虚明显,清净无染如离去一切云翳的太虚空。从此观力重发轻安,就是修观成就。从此以后,止观双运,不必用心着意,自然以无分别观慧,能起无分别住心;以无分别住心,能起无分别观慧,止观均等,定慧等持。最后,空相脱落,而证入胜义涅盘空寂法性之中,般若无分别智于是全体展现无遗。


                  IP属地:内蒙古16楼2013-04-22 15: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