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声律的发展过程中,相粘的规律逐渐明确。元兢的《诗髓脑》提出“双换头”这样一个词,就是对律诗声律规则最简单的概括。
所谓双换头,就是律诗的八句,从第三句起,构成两句一换头的形式。具体的说,以一首平齐=起的律诗而言,截下每句开头两字,其平仄拍了是这样的:
平平 仄仄 仄仄 平平 平平 仄仄 仄仄 平平
律诗的粘队,也可以这样概括:对粘对粘对粘对。这是一个具有朗诵的回环之美的声律结构。
诗句的平仄违反了相对律,叫做失对。违反了相粘律,叫做失粘。近体诗中失对、失粘是很罕见的。
但是格律诗有一个发展过程,在不同的诗人那里,也有不同的态度。初唐诗人的格律诗,也有少数出现局部不合律的情况。
例:《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在平仄声律上,就是一二句与三四句各自成对,只有相对而没有相粘。这类失年的绝句,成为“折腰格”。
所谓双换头,就是律诗的八句,从第三句起,构成两句一换头的形式。具体的说,以一首平齐=起的律诗而言,截下每句开头两字,其平仄拍了是这样的:
平平 仄仄 仄仄 平平 平平 仄仄 仄仄 平平
律诗的粘队,也可以这样概括:对粘对粘对粘对。这是一个具有朗诵的回环之美的声律结构。
诗句的平仄违反了相对律,叫做失对。违反了相粘律,叫做失粘。近体诗中失对、失粘是很罕见的。
但是格律诗有一个发展过程,在不同的诗人那里,也有不同的态度。初唐诗人的格律诗,也有少数出现局部不合律的情况。
例:《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在平仄声律上,就是一二句与三四句各自成对,只有相对而没有相粘。这类失年的绝句,成为“折腰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