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个读后感
很久没有再看过这样概念性的论文型文章,大部分都是简练提纯的抽象概念,尽可以说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灵产物,比如道德和社会;血缘,被束缚和被联系的;等级,文字的意义与否……按理说该是枯燥无味而干巴巴的道理,但是因为作者多样却不多余的修辞与举例,多了一种平和且优雅的味道。
感触最深的是作者有关乡土社会与法制社会的对比与分析。我曾经总在看到美国的“先进”和中国的“落后”对比时感到莫名的困惑,也曾经想象过若是把美国的制度照搬到中国时会怎样——不用说,结局一定是一片混乱——我懂得美国和中国是从骨子里不同的,但直到看完这本书后才真正的明白为何如此:这其实很简单,因为维系这两个国家社会的基本纽带是截然相反的。中国连系社会与人的东西是灵活且多变的。因为那是存在人们内心中的准则,并非由理性,而是由感性来裁判。如果硬要定义的话,可以说正如古罗马的习惯法,只不过适用于更小的范围。虽然这种情形正是由历史的需求衍生,但是必须承认有很大缺陷。正如《乌合之众》说过的,群众的无意识集合是相当危险且不稳定的。由此也造成了古代话本与小说中的诸多悲剧。
然而美国(或者西方)社会的准则是坚硬的条条框框。这正是由理性操控的直接证据。这种准则稳定,不偏不倚,唯一的缺点是有时显得僵硬不近人情。
这正是有趣的地方。我们都知道这两者是不同的,但是能分析出相异的原因,我现在只看见费孝通先生一人,而这则是他与他的《乡土中国》成功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