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拳吧 关注:41,048贴子:594,951
  • 12回复贴,共1

[转帖]少林拳术秘诀(全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尊我斋主人 著
《少林拳术秘诀》网上本流传不少,但多出自一个版本,那个版本缺最后五章内容,只存目。那个缺本的录入者认为“后面的五章内容,于拳法技理之论甚简,而且篇幅甚长;读者若是要比照拳论,参考所学,研读前述之八章足矣。故后续之五章从略。 ”我认为不然,尤其是《第十章 南北派之师法 》足可印证前八章说述的理法,因此我找到一个全本的,发上来,补其不足。
少林拳术秘诀目录
第一章 气功阐微
第二章 五要说
第三章 技击入手法
第四章 通行裁手法
第五章 解裁手法之真诀
第六章 身法示要
第七章 拳法历史与真传
第八章 技击术释名
第九章 禅宗之极轨
第十章 南北派少林之师法
第十一章 少林之戒约微言
第十二章 明季少林之变派
第十三章 神功说
附 杂录各宗师巨子遗言


1楼2013-04-22 18:37回复
    少林拳术秘诀
    第一章 气功阐微
    柔术之派别,习尚甚繁。而要以气功为始终之则,神功为造诣之精。究其极致所归,终以参贯禅机,超脱于生死恐怖之域,而后大敌当前,枪戟在后,心不为之动摇,气始可以壮往。此所谓“泰山倒吾侧,东海倾吾右,心君本泰然,处之若平素”也。虽然是,岂易言哉!每见沈心求道之士,平日养气之言不离于口,静悟之旨怀之在心,一旦临以稍可诫愕之事,则面目改观,手足失措,神魂摇荡失舍,如是而求能静以御敌,戛乎其难。其高尚者且若是,至于浮动轻躁者,其心气之易摇易乱,几成固有性质。故试举目而望,气功之微妙变化,空谷中几无跫然嗣响之音。此吾道之所以日衰也。
    气功之说有二,一养气,一练气。养气而后气不动,气不动而后神清,神清而后操纵进退得其宜。如是始可言命中制敌之方。顾养气之学,乃圣学之紧要关键,非仅邈尔柔术所能范围。不过柔术之功用,多在于取敌制胜之中,故于养气为尤不可缓也。
    练气与养气,虽同出于一气之源,觉有虚实动静之分,及有形无形之别。养气之学,以道为归,以集义为宗法;练气之学以运使为效,以呼吸为功,以柔而刚主旨,以刚而柔为极致。及其妙用,则时刚时柔,半刚半柔,遇虚则柔,临实则刚,柔退而刚进,刚左而柔右,此所谓刚柔相济,虚实同进者也。
    以上练气之说,中有玄妙,不可思议,若泛观之,几如赘语重叠,无关宏旨,详加诠释,精微乃现。今释之如下:
    (一) 运使 既云练气,则宜勤于运使。运使之法,以马步为先,注 又名站桩 以身之上下伸缩为次,注 如是则腰肾坚强,起落灵捷,将来练习拳法无腰酸腿战之病。 以足掌前后踏地,能立于危狭之处而推挽不坠为效果。究其练成功时,虽足二寸在悬崖,而坚立不能动摇也。 注 足掌前后踏地须练习久始能。平常人之足掌则前后不相应,故一推挽即跌也。 以上乃练足之法。盖寻常未经练习之人,气多上浮,故上重而下轻,足胫又虚踏而鲜实力,一经他人推挽,则如无根之木,应手即去。此气不练所致也。故运使入手法门,即以马步为第一要着。俗语云:未习打,先练桩,注 又名站桩。 亦即此意。苟能于马步熟练纯习,则气贯丹田,强若不倒之翁。而后一切柔术单行手法及宗门拳技,均可以日月渐进矣。
    初练马步时,如散懒之人,忽骑乘终日,腿足腰肾,极形酸痛,反觉未练以前,其力比练时减退。此名为换力。凡从前之浮力虚气,必须全行改换。但到此不可畏难,宜猛勇以进。如初夜站二小时者,次夜加增数分,总以渐进无间为最要。又站时若觉腿酸难忍,可以稍事休息,其功效总以两腿久站不痛,觉气往丹田,足胫坚强为有得耳。
    足既坚强矣,则练手尚焉。 注 手法详后 练手之法,以运使腋力,令其气由肩窝腋下运至指颠,如是而后全身之力得以贯注于手,用力久则手足两心相应。筋骨之血气,遂活泼凝聚,一任练者之施用而无碍也。
    (二) 呼吸 肺为气之府,气乃力之君。故言力者不能离气,此古今一定之理。大凡肺强之人,其力必强;肺弱之人,其力必弱。何则?其呼吸之力微也。北派柔术,数十年前乃有专练习呼吸,以增益其气力者,成功之伟,颇可惊异。其初本为寡力之夫,因十年呼吸练习之功,有增其两手之力能举七百斤以上者。南派则练运使之法多,练呼吸之法少。盖以呼吸之功,虽能扩加血气,时或不慎,反以伤身。后以慧猛师挈锡南来,传授呼吸之妙诀,于是南派始有练习之者。未几斯术大行。遂于运使之时,兼习呼吸。而南派柔术,因以一变。兹将慧猛师之口传秘诀记之如下:


    2楼2013-04-22 18:42
    回复
      第四章 通行裁手法
      其一 挑手斫手 拦手 切手
      挑即上挑敌人之手,斫即顺势斫下,拦即将敌人之手与物拦开, 注 此为横手 切即乘机直切而下, 注 亦格手也 此乃川黔湘楚柔术家之通行裁手法。惟初入门者所不可不知。迨至精熟时,则应变无方,行所无事。所谓不期挑而自挑,不必拦而自拦,此中妙境,名家巨手能知之。浅尝者难喻也。犹记三十年前,余游秦中,在泾源遇一高姓者,以精于猴拳著声关内外。予与之订交六阅月,谈艺颇密。其手腕之灵捷矫健,腰腿之轻柔活泼,洵近世中之健者也。尝语余曰:吾辈遇敌时,出手当如飘风迅雷,使其闻风而倒,哪有手迹可寻?此吾秦中俗语所谓“打来勿许见,见时不足算”也。则其技之神,亦可于言外见之矣。
      其二 封手逼手 擒手 拿手
      封手者,即封关敌人之手,使不能活泼变化也。逼即乘势紧逼,进马一步,作吐放之势,使敌立足不住也。擒拿本为一手,即擒按敌之手或要害之处,使敌不克动弹也。故就次第而言,封先而逼后,封乘机而逼取势,擒拿则又属单行手法,与封逼不能牵同。此为初学而言,亦系一种制敌取胜法门。若至于熟练精到时,此等手法,皆可不用,盖以吾辈一举手投足之下,敌失其手足活泼之力,不必吾封而已自封之也。倘遇名家,则此种手法,更不可轻用。大凡技击家之逢敌手,总以先用探手,观其宗派家法,与其得力深浅,而后可以变化应敌,握机进取。倘若江湖俗子,辄欲浪肆封逼之陋术,一旦偶逢强手,不能封人先已自封,且逼之既紧,退步无地,不独取败,亦且见哂于大方。学者所当谨识也。
      据西江派巨子熊剑南先生之秘传遗语,谓擒拿实系两手,且有专家法术,在此道中,乃一独立宗派,其秘诀,在深悉人身气血流行之时刻,举其脉络穴道之部位,若按时按穴而擒拿之,可以随轻重而致其性命之死生。平日练习之手法,约有七十余种之多,(与抚七弦琴之手法略同)而擒拿则其总称也。
      剑南先生又云:擒拿学之难,传之初非易易,在昔先辈,诚厚慈善之家,精此者尚有数人,西江中不过一二人,余皆湘楚黔蜀诸名手。后以此道传非其人,常有滥用伤人事,以故先辈恐遭天谴,相戒不轻传授。百余年来,此道遂如广陵散,不复留遗在人间。绝技失传,致断薪火,殊堪重叹!又闻泺园先生云:数年前,在荆襄遇一道士,颇精此术,惟未见其施用,故不知造诣何如。是此道尚不至绝迹。惟闻见寡狭,觉不敢臆断耳。


      8楼2013-04-22 18:49
      回复
        第六章 身法示要
        学者既于地盆 注 即马步 手法,掌法,解裁手法等,知其用力之道,练习之方,则于此术已获十之五六,似不可不进而求诸身法。盖身法为斯道之中权关键,须于手足之动作,灵通一气,进退有方,趋避得机,起落 注 即长马短马之谓 如式,变化迟速,不失其矫健敏快之法,如是而后法术完备,应用得力。吾宗之身法等,详述于龙虎豹蛇鹤各拳式中,学者精练而深求之,自当有得,故不赘及。兹将南北各派通行者,记之如下方,亦博学多识之意云尔。
        其一 进退法
        身之进退,其机其势,千差万别,争于黍米秒忽之间。有一步进,有纵跃寻丈之进。其退也如之。又有左进右进,与左退右退之别,或阳退而阴进,虚进而实退,或以进为退,以退为进,以及猛进猛退之方。长马进与短马进之法。种种法规,不可以一端尽。要在学者,取机乘势,自由进退可也。
        吾宗之寻常进法,必用短马,紧取侧势。盖以不进不能逼,不能逼则两臂之力,难于击中要害,且易于躲让,使力不能十分充足,此为最有关系者也。退则多因不克得手,故退一步而再乘机进也。今将寻常进退法歌诀,志如下 注 此乃川黔中同道友人之传语也,亦为后学所当注意之事 :
        进步捷如风,失机退宜快,乘势侧锋入,身稍向前迈 注 身之上段微向前扑 掌实即须吐,发声使惊怪,变化如蛟龙,迟速分胜败。
        又身未退而胸向里折则为吞 注 如敌以拳或掌或物器等平胸刺击而来,倘其物短则身稍折而敌之物即落空,再乘机拦格或取侧势以进,此为吞身法,用之甚多,须精练之 以单掌或双掌推击则为吐,取其力从腋里肩窝吐出故也。
        铁齐曰:人当正面而立,如敌以拳与器平胸陡至,则右足稍退一步,即成侧势,再用左手格避,而右足前进一步,即取击势,惟一退步时,手既起而身变作半马。此亦身法之一端,在速快耳。
        又曰:前所谓右足前进一步即取击势者,乃泥守规则之语,究之进右足,实不如进左足之为迅速。且较进右足尤为得势云云。铁齐为少林派之巨子,前清康熙时,隐居潮州,以授徒自给,其及门受业者,以数百计,少林家法,赖以不坠,每于寻常一进退之微,皆必求其精到无弊而后已。由是观之,斯道又岂粗心人所能登堂入室者乎。
        其二 左右趋避法
        进退乃取势之方,趋避为乘机之地。兵法所谓避虚击实,声东击西等语,无一不与此道息息相通。不过彼为群与群斗,此为个人与个人斗而已。无论如何技精力足,总不能不有所趋避,因有所避而后有所趋,此为一定之理,趋左则避右,声东则击西,随敌之动以为方,观敌之机以为用,明于术而不拘于术,击其要而不见其迹,此真所谓变化无方,心手两忘,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者也。兹将趋避歌诀志如下:
        趋避须眼快,左右见机行,趋从避中取,实自虚中生,山重身难压 注 方语所谓泰山虽重,其如压不着我何?即避让之意也 隙开进莫停,势猛君休虑,四两拨千斤。
        至平日练习之法,以精熟吾宗拳技,则马稳而身灵,到时自能左右逢源也。
        身法总以转侧灵巧进退阖辟 注 左右避让是也 稳静起落 注 马步起落是也 得势为名家衣钵。至于变化莫测,出人所不能防,不能制者,是乃在乎苦心独造之士,不可以常法绳之也。


        11楼2013-04-22 18:54
        回复
          太长了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3-04-22 19:50
          回复
            好长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3-04-22 20:01
            回复
              看仔细了,内容不同啊,看不仔细你的功夫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17楼2013-04-22 20:05
              回复
                内容和叶问留在佛山的《咏春拳密本》有雷同之处


                18楼2013-04-22 20:08
                回复
                  为什么只到第七章就没有了呢?


                  19楼2013-05-14 12:39
                  回复
                    顶!


                    来自手机贴吧20楼2013-05-14 16:37
                    回复


                      21楼2013-05-18 15:37
                      回复


                        22楼2013-05-18 15: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