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柳宗元
心不自心,因色故有。
——马祖道一
两间之固有者,自然之华,因流动生变而成其绮丽。心目之所及,文情赴之,貌其本荣,如所存而显之,即以华奕照耀,动人无际矣。
——王夫之
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朱光潜
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
——宗白华
绪论 什么是美
丰子恺的一生是审美的一生,艺术的一生。他影响青少年最深的是他洒落如光风霁月的胸襟,以及他至性深情的赤子之心。
离开人的生活世界而专注于语义分析,会从根本上取消美学。
美学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识,而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人不仅是社会的动物,不仅是政治的动物,不仅是会制造工具的动物,而且还是有灵魂的动物,是有精神生活和精神需求的动物,是一种追求心灵自由即追求超越个体生命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的动物,同时,用伽达默尔的话来说,人还是一种理论的动物。
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界的最深刻和最亲密的关系,他需要美,是因为他需要感到他自己存在于世界。(杜夫海纳)
如果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能确证自己的存在,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绪论提要
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不是从鲍姆加通开始的。
中国美学的历史至少从老子、孔子的时代就开始了。不能说中国古代没有美学。
在中国近代美学史上,影响最大的美学家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影响最大的美学家是朱光潜和宗白华。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国出现一场美学大讨论。这场大讨论把美学纳入认识论的框框,在“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范围内讨论没学问题,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中国美学学科的建设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它的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人的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回复到人的精神家园,从而确证了自己的存在。
美学的学科性质可以归纳为四点:第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是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第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哲学学科,那种用心理学美学来取代哲学美学的思潮对美学学科的发展是不利的;第三,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美学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等诸多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第四,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从国际范围看,至今还找不到一个成熟的、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
学习美学的意义在于:第一,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自觉地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第二,完善自身的理论修养,培养自己对于人生进行理论思考的兴趣和能力,从而使自己获得一种人生的智慧。
美学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学习美学的方法:第一,要注重美学与人生的联系,学习和思考任何美学问题都不能离开人生;第二,要立足于中国文化;第三,要注重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第四,要有丰富的艺术欣赏直接经验,同时要有系统的艺术史的知识;第五,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第六,要有开放的心态,要注意吸收国内外学术的新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 美是什么
本章主要内容是讨论“美是什么”这个美学的中心问题。这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知道今天人们依然还在争论的问题。
在讨论“美是什么”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对“美”的概念作两个区分。
一个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美”的概念与美学学科领域的“美”的概念的区分。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美”的概念比较随便,例如炎热的夏天吃一根冰棍,你会说:“多美啊!”肚子饿了,你会说:“我现在就希望美美地吃一顿。”这些都不是美学学科领域的“美”的概念,要加以区分。
再一个是广义的“美”的概念与狭义的“美”的概念的区分。狭义的“美”的概念是指我们将在审美范畴中讨论的“优美”,即一种单纯、完整、和谐的美,也就是古希腊式的美。我们在平常使用“美”的概念往往是指这种狭义的美,如说:“西施是一位美女。”“西湖的景色很美。”但是美学学科领域讨论的“美”不限于这种狭义的美(优美),而是广义的美,它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戏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