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城在线吧 关注:12贴子:64
  • 1回复贴,共1

中日历史上五次大规模战争,五胜两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一次中日战争(大胜)
唐:白江口之战(公元663年8月)
公元659年,同为朝鲜半岛的百济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派苏定方率军13万和新罗5万军队组成联军。唐新联军很快就击溃了百济,俘虏了百济国王。国王的次子福信于660年向日本求助(当时日本是百济的保护国).日本齐明女王答应了福信的请求,并欲亲征朝鲜半岛,却突然病故,出征计划也就搁浅了。到了公元662年,日本开始援救百济的军事行动。5月,日本将军阿昙比逻夫率170艘船师抵达百济。663年8月,日本又派卢原君率援军万余,渡海赶赴白江口。同时,唐新联军决定进攻百济丰璋王所在的周留城,由唐将刘仁愿、刘仁师及新罗王金法敏率陆军进击,由唐将刘仁轨、杜爽、百济降将扶馀隆等率水军,从熊津江前往锦江下游的白江口,与陆军配合,夹击周留城。 13日,丰璋王为迎接日本援军,率水军候于白江口,17日时唐新的水军和日本船师同时抵达,两军随即交战。
当时日本战船有400余艘,唐新联军只有170艘,日本兵力处于优势,不过唐军船的个头和坚固性是要优于日本船只,双方激战多回,胜负未分。到18日,两军第再次激战,日、百济联军急于利用人数优势打败唐新联军,一味盲目拼杀,结果被稳扎稳打的唐新联军打的大败,400余艘战船被焚,兵卒大多溺死,残军投降,百济国彻底覆灭。白江口海战胜利后,这次大战对中日的影响都很大,对唐朝来说,此战开创了全新的朝鲜半岛新秩序,并且这个秩序由唐朝主导。但其实此战对日本历史影响更为巨大,日本在白江口见识了和当时东亚第一强国唐国的差距后,收起了野心和狂傲,开始更加积极的派遣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和制度,中日两国历史上交流最密切的时期开始了,一直到公元894年日本结束派遣遣唐使为止。白江口之战的惨败后中日的和平一直延续到丰臣秀吉一统日本后又开始有了要和中国争雄东亚的野心。


1楼2013-04-24 11:44回复
    第三次战争(大胜)
    明:明朝援助朝鲜对抗丰臣秀吉之战(公元1592年、1597年)
    只要看懂了丰臣秀吉,就能看懂日本对中国的野心。
    丰臣秀吉1590年完成日本统一后,自感实力强大,迫不及待地发动对中国的战争。早在战国纷争阶段,他奉命征伐时,就说过“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素志”。1587年他在给爱妾浅野氏的信中说:“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
    1590年他致信朝鲜国王,要求借道进攻中国,遭拒绝后,他于1591年把关白职位让给养子丰臣秀次,自称“太阁”,在松浦郡建造名护屋城,作为作战大本营。1592年4月,出兵朝鲜,丰臣秀吉宣称官次战争不是对朝鲜而是对明朝,朝鲜只是路过,这从5月18日发布的迁都北京准备令里也有体现,该命令中只公布了中国和日本的官职,对朝鲜未做安排。丰臣秀吉认为两年内就可以迁都北京,自己将定居宁波,然后主持对印度的征服。
    出兵朝鲜后,丰臣秀吉坐镇名护屋为统帅,宇喜多秀家担任前线总指挥,黑田长政、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兵分三路进击,并迅速攻占朝鲜京城和大片国土,但由于其海战能力弱,被朝鲜将领李舜臣通过两次海战,歼灭了日军精锐部队,致使日本陆军的北进受到牵制。明朝政府派遣的援军李如松部近5万人与朝鲜军队配合,相继收复失地,日军退缩,丰臣秀吉提出议和,第一次战争暂告结束。
    由于丰臣秀吉无法满足于当时明朝中国在华夷体系内预留给日本的地位,此后两年多的明日和谈最终失败。1597年1月,日军再次进攻,黑田长政在稷山被明朝军队击败,海军也被李舜臣在鸣梁海面重创,明朝援军继续入朝,进击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长部队。1598年8月18日丰臣秀吉忧郁而死,日本撤军,到12月全部撤出朝鲜,第二次侵朝彻底失败。另一位日本封建领主德川家康也了取代丰臣秀吉的势力,建立统一的日本户幕府。这次侵略战争的失败,使日本又意识到与中国作战的时机不成熟,于是江户幕府马上又采取对中国表面上睦邻友好的政策,直到明治维新后。


    3楼2013-04-24 11: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