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震宇吧 关注:294贴子:3,900

【科普】华夏民族乐器 - 瑶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镇楼


IP属地:江西1楼2013-04-27 20:28回复
    ----------------------------我是乐器的分割线--------------------------


    IP属地:江西2楼2013-04-27 20:29
    收起回复
      有人看到“瑶琴”两个字,也许会奇怪,为什么不是“古琴”?好吧,这是楼楼的一点私心。窃以为“古”这个字代表的是消亡,而所谓的古琴却始终存在。在近代之前,“古琴”一直只是“琴”,只是在近代为了与西洋琴也就是钢琴相区别,于是加了一个“古”字而变成了“古琴”。
      也许说古琴更有古意,也许说古琴更多人知道,而在“琴”这个字已经普遍成为钢琴的称呼的今日,我更愿意称它为“瑶琴”,以此与钢琴区别。


      IP属地:江西3楼2013-04-27 20:45
      回复
        瑶琴,狭义指用玉装饰的琴,广义泛指琴。又称古琴、七弦琴。
        要说瑶琴,先要了解华夏的民族古典乐器。那么说到古典乐器呢,可从它的分类、发展、种类说起。
        首先,中国古典乐器一般按“八音”分类。“八音”就是我国最早按乐器的制造材料来对乐器进行分类的方法,最早见于《周礼•春宫》,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pao 二声)、竹”八类:
        “金”类包括钟、铃、鎛(bo 二声)、镛、铙(nao 二声)、笙钟、颂钟等;
          “石”类包括玉磬、笙磬、颂磬、鸣球等;
          “土”类包括埙、缶等;
          “革”类包括县(xuan二声)鼓、鼗(tao 二声)、应鼓、搏、拊(fu 三声)等;
          “丝”包括琴、瑟、筑、筝等;
          “木”类包括圄(yu三声)、柷(chu四声)等;
          “匏”类包括竽、笙、簧等;
        “竹”类包括箫、龠(yue 四声)、笛、篪(chi 二声)等。
        其次,便是其发展。
        这“八音”中的乐器,在后世被称为“华夏旧乐”或“华夏旧器”,意思是指纯正的汉民族乐器,主要是为了与外来的乐器有所区别。
          在西汉的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国大陆是出现了大量的“胡夷之乐”,如琵琶类、箜篌类、筚篥(li四声)、羯鼓、羌笛等等,因为这些乐器也能够按照“八音”分类法进行分类,而未重新发明新的分类法。
          在唐代时的“骠国”(今缅甸)进贡了大量“骠乐器”,这些乐器用周制“八音”无法分类,故此,在仍然沿用“八音”的名称之下,做了一些变化。据《新唐书•南蛮•骠传》中记载,唐代“八音”将周制“八音”的“石”、“土”、“木”三类改为“贝”、“牙”、“角”,所以唐制“八音”为“金、贝、丝、竹、匏、革、牙、角”:
          “金”类包括铃钹(bo 二声)、铁板;
          “贝”类包括螺贝;
          “丝”类包括大匏琴、独弦匏琴、小匏琴、鼍(tuo 四声)首筝、凤首箜篌、龙首琵琶、云头箜篌;
         “竹”类包括横笛、两头笛;
          “匏”类包括大匏笙、小匏笙;
          “革”类包括三面鼓、小鼓;
          “牙”类包括牙笙;
          “角”类包括三角笙、两角笙。
        再次呢,就是简单说一下主要乐器。
        古代乐器主要有埙、缶、筑、排箫、箜篌、筝、瑶琴、瑟等。汉唐以后,源于外国的乐器如笛子、筚篥、琵琶、胡琴等大量为中国音乐采纳,并被中国人改良发展,逐渐替代了中国原来的本土乐器。除了瑶琴一直被文人宠爱,得以乐器流传,正式在“民乐”公众中演出的乐器几乎都是外来的。
          除此之外还有编钟。编钟在中国古代音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编钟属于变音打击乐器族,发音类似钟声,清脆悦耳、延音持久 。适合于演奏东方五声音阶的音乐。
        那么我们简单了解了一下古典乐器,由于是一带而过,没有细究,若米虫们有兴趣可以自己查阅资料O(∩_∩)O~~~。


        IP属地:江西4楼2013-04-27 20:51
        回复
          --------------------------我是乐器的分割线-------------------------


          IP属地:江西5楼2013-04-27 20:53
          回复
            言归正传,下面开始讲瑶琴!
            还是要卖一下关子,我们先来说说“琴”这个汉字。
            首先让筒子们欣赏几个琴字的写法


            IP属地:江西6楼2013-04-27 20:57
            回复
              “琴”字最初的写法至今不得而知。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最古老的“琴”字,来自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本公元前168年的书(书名不详)。在其中两块竹板上可见“琴”字,但这两个字在造型上却很不一样。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李斯以“小篆”为标准,首次统一了中国文字。但当时的文件和石雕青铜器上都不曾见到瑶琴的“琴”字。
              诸多评论家认为“琴”字就是瑶琴的样子,但后来的学者对此却持有异议。有人分析说:因为瑶琴是玉做成的,在此自然有个“玉”字。另外有人却说:之所以说有个玉字是表明该乐器的珍贵。甚至还有人说:“琴”字上半部分显然是它本身的再现,把“琴”字拉长一点便是一张瑶琴的样子⊙﹏⊙。。。。。。这些解释无一让人完全满意。
              若米虫们对此表示惊讶的话,可以参阅《汉字王国》中“意与声”章节,我不说了呃,呵呵,在考古发掘能清楚地展现“琴”字最早的形象之前,我们只有耐心等待(⊙o⊙)


              IP属地:江西7楼2013-04-27 20:59
              回复
                好吧,现在真的说瑶琴了!
                重点介绍下瑶琴的琴体、各个部位的名称、漆与断纹、琴弦、铭文、琴名、九霄环佩琴(中国现存最著名的瑶琴)、各种琴式、十四种普通的琴式、穿插几个瑶琴逸话。
                我们先来认识下瑶琴各个部位的名称



                IP属地:江西8楼2013-04-27 21:04
                回复
                  瑶琴各个部分的主要名称捏,都与龙凤有关,龙与凤均为古老传说中神秘的动物,千年来赋予人们越来越多的联想,不断出现在早期的艺术、文学、音乐和民间信仰中。龙的名字既出现在琴面,也出现在琴底。琴最窄的那部分,琴弦经此被拉到背后的地方叫作龙龈,琴底那条敞开的长长的出音孔叫做龙池。与在西方象征邪恶的龙恰恰相反,中国的龙代表的是善良、阳刚、力量之气以及变化。
                  那么自汉代以来呢,龙也代表国家和皇帝的权力,宫中的一切都逐渐以龙作为象征。皇帝老儿们自称是龙的化身,传说中,公元前2700年左右,主宰着黄河两岸的中原大地,被视为中国人祖先的皇帝,原是龙的转世,但这不过是来源于公元前3世纪的传说罢了,据说连瑶琴的固定样式都是黄帝赋予的,这也来自稍后的传说。早在远古时代,龙就有过各种显身故事。一条叫“夔”的奇异的独角龙,被视为吉祥的标志,据说还能制服贪婪,我们能在中国早期的青铜器上交到它。鉴于瑶琴对置身于龙位左右的文人政客的重要性,以龙来为其不同部位命名,自然是合情合理的了。
                  简言之,龙主要象征着国家的权力。而凤凰却不然,它代表的是个人生活,比如性爱和婚姻幸福。有趣的是凤凰不是一只而是一对儿,雄性的为凤,磁性的为凰。它们同样平等、同样重要,与中国传统中左右宇宙的阴阳一样。凤凰起舞是被公认的30种交欢姿势之一……( ̄_ ̄|||)
                  凤凰的名字出现在瑶琴宽一些的那端侧面,就是琴弦经过琴面绕到琴轸上的地方,这部分叫做凤额。下面那部分叫凤舌,其下是凤眼,还有凤沼,是琴底两个出音孔中较小的一个,琴的长侧叫做凤翅。
                  学音乐的都知道,凤凰同中国音乐的关系十分紧密,你甚至可以说整个音阶制度的形成都是来自凤凰歌声的启发。
                  据史书记载,BC2697年,黄帝派这个这个伶伦找来能准确发出音阶中12个音调的竹管。那么伶伦呢,找到音调整齐的竹子,削成一根声音浑厚的竹管,吹出和他自己能奏出的最低音调相符的音。这时,有一对凤凰突然停落在他身旁一棵梧桐树上。当那只凤开始唱歌时,伶伦注意到它的音与自己竹管发出的音调完全一致。凤接着又再唱了五个音调,伶伦也跟着它很快地削成了竹管。然后凰又唱了六个音调,伶伦连忙再削些竹管以便记下凰的声音。当他按着音阶整理那十二根竹管时发现,每根竹管正好是下个音的竹管的三分之二长( ⊙ o ⊙
                  )黄帝让人按照这些竹管的音调铸成十二个铜钟,然后以此为标准给其他乐器校音。
                  众所周知,音乐在中国,对个人,对国家都意义重大可说是近乎神圣的东西。音乐重视的是生活内在的和谐,美好的音乐可以带来仁政和良民,而低下庸俗的音乐则反之。音乐也规范天地之间的关系,将瑶琴上连接琴面、琴底的音柱称为“天柱”“地柱”并非偶然。“天柱”为圆形,“地柱”为方形,完全遵照传统中天圆地方的设想。
                  还剩下两个部位没有提到,一个是“岳山”。岳,大山也。另一个是“雁足”,是将琴从台面上托起的两个圆柄。大雁在中国的象征中举足轻重,与盼望、思念和忧伤有关。表达分离、秋天和落叶所引起的伤感,以及晚年孤独、失去爱人、生死无情的凄凉。
                  最后一个应该说明的部分是“焦尾”,它是琴尾处“龙龈”两侧的镶嵌物。这个名字与瑶琴的高雅连在一起或许会让人感到疑惑。
                  细说起来,这里面有个典故。东汉时的大琴师蔡邕曾经游历吴地。在一个村子里,他见到有人正用梧桐树桩生火。一听到柴火噼里啪啦的燃烧声,他意识到这是制作上乘乐器的木材。于是,他叫唤着请人来将木桩从火堆中拖出来。这时木桩的一端已被烧焦,他仍然以此做了一张琴,并取名“焦尾”以纪念这段插曲。
                  话说,百年来,人们不断地为瑶琴各个部分增添象征意义。譬如说,圆弧形的琴面代表天,平整的琴底代表地。七根弦代表君、臣、民、事、物、文、武;宽度六寸,代表了宇宙间六合,即天、地和四方。但这些都是后人闲的嗯疼凭主观想象赋予的含义⊙﹏⊙


                  IP属地:江西10楼2013-04-27 21:12
                  回复
                    说完了瑶琴的名称,我们来说说漆与断纹。
                    瑶琴上覆盖着一层类似水泥的材料,是谓“胎”,有3~5毫米厚,涂上后凝固变硬。不同的漆法对琴的音色有着意想不到的影响。漆树据说原产于中国,很久以前传入东亚许多地区,如日韩。生漆与虫胶清漆之类有着截然不同的化学成分,对水有着超强的防护力,还能防止树虫及其他害虫的蛀蚀。
                    根据考古研究,人们对漆的提炼有几千年的历史。成于公元前3世纪的《礼记》讲到周王在登基时定做的一个棺材,他每年都给那具棺材上一层新漆,据说这是一个简单实用的保证死后不朽的办法。
                    人类使用涂料的历史相当久远,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大约距今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后期,人类即开始使用涂料。“漆”是一种黏液状态涂料的总称,它可分为天然漆和人造漆两大类,这里我们主要谈的是与瑶琴关系至为密切的天然漆。
                    天然漆,又名国漆、大漆、生漆,是中国著名的特产,从漆树上采割而得的漆液,经除去水份并滤去杂质即为生漆。生漆品质的优劣,是与产地、漆树品种、立地条件、割漆时间等有著密切的联系。《本草刚目》记载:“凡验漆,惟稀者以物醮起,细物不断,断而急收,更又涂於竿竹上,荫之速乾者,并佳。”生漆的干燥,必须荫室,如果处理不恰当,容易造成返工浪费;同样的漆,在南方髹涂比北方易干,春秋季节比夏冬季节易干,新漆比陈漆易干,稠漆比稀漆易干。
                    天然漆漆膜坚硬而富有光泽,具有良好的耐腐性,耐热、耐水、耐油和耐多种有机溶剂的功能,电绝缘性能也很好。今天我们有幸落指抚触上千年的老琴,上好生漆的功劳,绝不可抹杀。
                    再谈灰胎。琴面木质松软,为保护琴面能历经长期的磨损,又要兼具传音效果,琴器表漆下必有灰胎,因此加上漆灰的工作成为制琴最重要的一环。用在琴上的漆灰有:
                    鹿角灰:以鹿角霜粉末调和生漆;
                    瓷灰:以瓷器粉末调和生漆;
                    砖灰:以砖块粉末调和生漆;
                    瓦灰:以瓦片粉末调和生漆;
                    泥灰:以泥土粉末调和生漆;
                    膏灰:以石膏粉末调和生漆;
                    血灰:以猪血调和生石膏粉;
                    八宝灰:以宝石粉末调和生漆;
                    此八种漆灰最常见为鹿角灰、瓦灰以及八宝灰。由於生漆具有弹性,有永不磨损的特性,硬度高、附著力强,传音效果好,即便是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目前还没有任何合成漆能取代它的功能。生漆与鹿角灰的组合,为历来斲琴家所公认为最佳涂料;瓦灰遍地可寻,采用它结合生漆作为涂料,当是考量到生产成本问题,因此民间称为野斲的琴,常见此类。尤其明朝以后瓦灰出现渐多,至清朝更是常见,它的特点是音响容易松透,由於漆灰容易脱落,令藏者不爱;至於八宝灰顾名思义,多是王公贵族或是为求琴器的贵重,加入各类宝石灰,此类琴多为宫斲之琴,由於硬度大音质响亮,音效实不如鹿角灰,但由於外表华美,藏家多以文物珍之。漆灰是漆胎,另有表漆,漆色一般所见不外紫、褐、黑、黄、朱五种,坊间所见瑶琴大多修补多次,不同层次底色夹杂,造成漆色斑驳的外观,主要仍以黑或栗壳色为主。


                    IP属地:江西11楼2013-04-27 21:13
                    回复
                      因漆胎所含的成分不同,历来瑶琴都会出现断纹。断纹是在弹琴者和鉴赏家中极为热门的话题。
                      唐琴的断纹以蛇腹断为多,也有冰纹断、流水断等。其表面漆灰则有墨、栗壳色两种,有朱红漆者皆为后人修补时所加。灰胎皆为纯鹿角灰,用麻布自下而上包裹琴背两侧直至面板边际,以防止上下板开胶。这些琴的边长皆在120至125厘米之间。 宋代的瑶琴发生变化,全长128厘米,肩宽25厘米,琴身扁而长大,尺寸大于传世唐琴,为北宋琴主要风格之一。南宋,除仿古之作外,体形则逐渐扁平狭小,尤其是仲尼式瑶琴,呈耸而狭之状,为南宋制琴的主要风格。宋人制琴以桐面梓底或松杉面底为主要制琴材料。断纹有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等,牛毛断则鲜见。 让大家看几个比较典型的断纹流水断
                      梅花断和冰纹断
                      蛇腹断


                      IP属地:江西12楼2013-04-27 21:17
                      回复
                        有一种说法是,琴不经五百年,其纹不断。所以断纹也就成为瑶琴年代久远的标志。这也是中国众多民族乐器中的惟一特征。宋代以来,人们对断纹的赏鉴孜孜以求,如《潜确类书》就云:“瑶琴以断纹为证,不历数百年不断。有梅花断,其纹如梅花,此为最古;有牛毛断,其纹如发千百条者;有蛇腹断,其纹横截琴面,或一寸,或半寸许;有龙纹断,其纹圆大;有龟纹,冰裂纹。”瑶琴以龟纹断最为名贵,琴家常有“千年难买龟背断”之说。其次则为梅花纹,然后是蛇腹断(又分为大小蛇腹断)和流水断(又分为大小流水断)等。今人郑珉中先生则认为:“蛇腹断的确是最古的一种断纹,是不容轻易否定的。”据集古家赵汝珍先生所说:“宋以上之漆器,未必皆有断纹,而琴则必有之。盖他器安闲,而琴受有弦之激震故也。”这真可以说是不刊之论。


                        IP属地:江西13楼2013-04-27 21:18
                        回复
                          -----------------------------我是睡觉的分割线-------------------------


                          IP属地:江西14楼2013-04-27 21:19
                          回复
                            卧槽啊!劳资明明段前空格了的!!怎么没有了!!!尼玛劳资费得这是什么劲啊!!!!度受你这是要闹哪样!!!!!语文教师的作文强迫症伤不起啊啊啊!!!!!!


                            IP属地:江西15楼2013-04-27 21:27
                            回复

                              -------------------------我是乐器的分割线----------------------


                              IP属地:江西16楼2013-04-28 21: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