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易阁吧 关注:1,631贴子:11,557

关于道德经(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老子》问世已经二千五百多年了,然而它的真实面目,因被历史烟尘所湮没,曾被深深地埋入了地下,不为世人所知晓;取而代之的却是被改头换面的《道德经》。
  甚至连老子究竟是谁,我们已经不知道了。
  李耳,根本不是老子的名字,那仅仅是西汉儒教徒“绝其道”而做假的名,《史记》里采用了而已。
应当说,自古以来人们都是把《道德经》当成了老聃的原著《老子五千文》的;连博学多闻的史学宗师司马迁也毫不例外,在他写的《史记》里就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也就是说老聃的原著就是这本分为“上下篇”、以“修道德”为内容、讲“自隐无名”思想的《道德经》。


IP属地:江苏1楼2013-05-07 10:44回复
    但是根据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抄本与1979年郭店出土的楚简本《老子》残篇得知,《道德经》并非是老子的原著。这说明《老子》与《道德经》是版本不同的两部作品,应当分别属于两位作者。
    准确地说,原貌《老子》应当是春秋晚期老聃的作品。老聃,陈国(今河南开封陈州地方)人,曾担任“周守藏室之史”职务,有渊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长期从政经验,孔子曾向他请教过“礼制”,他是孔子的老师,孔子与他有过很多交往,人称他为“老子”。《老子》是后人对老聃著作的称呼,或称《老子五千文》。
      《道德经》是《老子》被篡改后的名称。
    司马迁关于老子著书经过的记述是不可信的;
      也许他所记的著书一事,指的就是某人把老聃的原著篡改成《道德经》这件事,并非是老聃撰写《老子》原著的事;因为著书并非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易事,它是思想的结晶,需要岁月的积淀。
      从内容分析,《老子》这部书,是老聃自身学术活动的实录,因而绝对不是为了出关归隐,被关尹喜“逼”着一时能写得出来的。如果真有此事,那个被逼着写书的人绝对不会是老聃,他一定是另有其人!被“逼”着写出来的书,当然就是依据《老子》原文篡改而成的《道德经》了。
      而从诸子百家的记载来看,老子在中原,也多有开讲道法,绝不会仅仅有区区5000言,但是,这些在后世都到哪里去了呢?难道没有躲过秦始皇焚书和汉儒绝其道吗?
    据历史记载,孔子34岁时曾“适周”向老子“问礼”,过了两年,也就是公元前516年,周景王死了,他的儿子王子朝与悼王、敬王争夺王位,周王室发生了内乱,王子朝因争夺王位失败而带走周王朝的大量档案典籍逃亡楚国,身为“周守藏室之史”负责保管国家档案典籍的老子也因而去职。有学者认为老子比孔子年长20岁,以此计算,老子时年约56岁左右。去职后的老子回到了陈国,主要是从事讲学活动,还到鲁国呆了很长一段时间与孔子有过多次交往。
      老子有渊博的历史知识和丰富的从政经验,与孔丘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学术争论。
      老子与孔子在学术观点上的主要分歧,除《史记》中有记载外,在《老子》里也有充分的反映。书中有些记述就是与孔子的活动有关,也透露了老子与孔子之间学术上的分歧。
      《老子》这部书应该就是老聃在讲学时,针对社会现实所编写的教材,由于是讲学用书,因此以“解释”为主,所以句子中的副词比较多。
      孔子73岁时就离开了人世,历史开始进入战国时期,这时老子还健在,应当已有93岁的高龄。第二年楚灭陈,老子离开家乡……
      《老子》是一本老聃在长期的讲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书,通过他学生的传播,在当时社会上有着相当大的影响。由于古代无纸,简册就是当时用来书写和传播文化思想的主要工具。


    IP属地:江苏2楼2013-05-07 10:45
    回复
      由于马王堆汉墓的主人,是出身于侯爵之家的豪门贵族,因此他们所得到的传抄脚本应当是正宗的标准版本。因《老子》(甲本)不避刘邦名讳,可以肯定在当时它是只能秘藏而不可流传的版本,由此可初步判断1973年从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的母本就是未被篡改前《老子》原作的最后完成版本;也就是说《老子》(甲本)是最接近原貌《老子》的版本。
      三国时魏人王弼的注本《道德经》是现存通行本中流传于文人系统中的最早版本。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与魏王弼注本《道德经》,是目前最具可比性的两种版本,也是研究原貌《老子》与《道德经》之间差别的重要依据。


      IP属地:江苏4楼2013-05-07 10:49
      回复
        只要再仔细分析一下汉帛书《老子》(甲本)与魏王弼注本《道德经》在文字内容上的差异,就不难勾画出这两位真假“老子”作者各自不同的身份与政治面目了;也完全可以进一步证明《道德经》不是《老子》、李耳也不是老聃的结论,从而解开这个困惑学术界长达二千多年的谜团。
          《道德经》篡改《老子》原作的文章结构,把原本不分篇章的《老子》,分割成为上、下篇共八十一章,并按照宗教理念进行编次颠倒、段落错综与文字改动,这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经过如此结构与字句大变动的文章,还能是原来的文章吗?
          因为小学三年级的《语文》中有“老子是孔子老师”的课文内容,本人曾就此问题向一位只有10岁的小学三年级学生,提问“《道德经》是否还是《老子》”时,很快就得到,由于123456不等于543621,因而《道德经》已不是《老子》的回应。“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应该是十分简单而浅显的道理,据此本就足以说明问题,不必再作赘述。
          然而二千多年所形成的观念,使大多数人都难以接受这一事实,因此有必要就其在文字内容上的改变,逐段、逐句、逐字地进行详详细细的比对分析,看一看《道德经》到底是不是《老子》,它与《老子》在文字内容上究竟有哪些差别,《道德经》篡改老子思想的真实意图又何在?


        IP属地:江苏5楼2013-05-07 10:50
        回复
          我再综合描述一下
            你们现在看的《道德经》,是假的,是被篡改了的。
            按照这个道德经修炼,到一定境界走火入魔是必然的。
            《道德经》的作者不是老子,而是从老子的原作中非常精心的篡改而成!!!
            我不知道这是谁篡改的!
            但是,我们完全可以看到它的歹毒用心。
            所以,千万不要按照现在的道德经修炼!!!!那样你会入魔道的!!!!!


          IP属地:江苏6楼2013-05-07 10:50
          回复
            下面就将以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为底本修复后的文字与魏王弼注本《道德经》按其分章进行内容上的详细比对:
              魏王弼注本《道德经?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有玄,众妙之门。
              汉墓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差异重点分析
              这一段文字在原貌《老子》里,本来应该是接在《道德经?七十九章》“和大怨”段之后。
              老子本意:宇宙规律可以讲,宇宙规律会发生变化
              被篡改后:可以讲的宇宙规律就不是宇宙规律(完全禅宗的法不可讲的那一套了)


            IP属地:江苏7楼2013-05-07 10:51
            回复
              魏王弼注本《道德经?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汉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作 ,吾以观其复也。夫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情。情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亡亡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怠。
                老子本意:守情,归根曰情,情是谓复命
                被篡改后:守静,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真正的大道修炼,是守于情中的,归根就是情,情,就是复命,返还本命。古华夏最重最喜欢的就是情,而蜥蜴人最怕的就是情,把“情”都给篡改为“静”。
                两千多年来,我们是第一次把道德经的大秘密公布于世界,
                从这里,大家可以看到,道教界公开的这两千多年来的所谓修炼,其实是普遍的误入歧途!!无量众生都被一本假的道德经骗了!


              IP属地:江苏8楼2013-05-07 10:52
              回复
                真正的奇门大道修炼,最重要最离不开的就是一个情字。
                  而2000多年来公开的道教界,却变成了是一个“静”字。
                  没有了情,谈何修炼?!!!!!!!!!
                  神仙不是没有情的,没有情就不能成仙!连人都不是了。
                  情是宇宙根,本命根。
                道教这么公开的门派,没有一门敢揭示这个事情的,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于1973年出土,到今天已经40年了,不是我们提出来,他们还在那里“致虚极守静笃”呢。
                所谓“致虚极守静笃”,把“情”字改成了“静”字,就是有目的地强调后世道教的“静修”理念。已经把“情修”的内涵完全替换了。
                  真正的大道修炼,是在活泼泼快乐乐的情中,
                  守情,
                  情曰复命!
                  长生之道,在于情!!


                IP属地:江苏9楼2013-05-07 10:53
                收起回复
                  张三丰:
                    无根树,花正孤,借问阴阳得类无。
                    雌鸡卵,难抱雏,背了阴阳造化炉。
                    女子无夫为恕女,男子无妻是旷夫。
                    叹迷途,太模糊;静坐孤修气转枯。
                    我刚才引用的无根树大家应该看到了,讲的非常明确了。
                    “静坐孤修气转枯”!!!
                    决不能静修!!!
                    而是要夫妻一起,守情,复命。


                  IP属地:江苏10楼2013-05-07 10:54
                  回复
                    很多道家高人,两千多年来,虽然他们知道,但是,他们都不敢把关于《道德经》的这个秘密公开说出来,张三丰那里有原始的《老子》,但是,他也不敢跟蜥蜴人公开对抗。
                    你的身体,会告诉你一切真相。
                      其实,你的身体,会告诉你一切真相。
                      只是,你以前不太知道尊敬你自己的身体的感觉。
                      人体是宇宙自感应而来,本来就是万法齐备的
                    一本被篡改的道德经,把修道的总体方向都完全引错了!
                      两千年来,没有一个人敢于公开站出来纠正,包括张三丰、吕洞宾,
                      他们自己知道,也告诉了自己的弟子,但是,只能是在私下里传。
                      你们都不知道如果公开讲这个,会是面临怎样的巨大危险!


                    IP属地:江苏11楼2013-05-07 10:57
                    收起回复
                      魏王弼注本《道德经?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汉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信不足, 案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省谓我自然。
                        看出来没有?


                      IP属地:江苏12楼2013-05-07 10:57
                      回复
                        魏王弼注本《道德经?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汉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唯忽。忽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鸣呵!中有请也。甚请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


                        IP属地:江苏13楼2013-05-07 10:57
                        回复
                          魏王弼注本《道德经?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兹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汉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兹昏;人多知,而何物滋起;法物滋章,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魏王弼注本《道德经?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交也,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汉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牝恒以靓胜牡。为其靓也,故宜为下。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IP属地:江苏14楼2013-05-07 10:59
                          回复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牝恒以靓胜牡。为其靓也,故宜为下。”
                              我说的明确一些啊,牝,就是女的小妹妹,牡,就是男的小弟弟,
                              “牝恒以靓胜牡”,被改成了道德经中的“牝常以静胜牡”。
                              “靓”被改为了“静”,
                              靓是什么意思,我想不用我说你也知道。


                            IP属地:江苏15楼2013-05-07 11:00
                            回复
                              魏王弼注本《道德经?二章》
                                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汉墓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声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昔而弗始也,为而弗之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
                                老子原文:夫唯居,是以弗去。
                                被篡改后: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大家记住啊,成功后要居功,夫唯居,是以弗去,哈哈。
                                还有,重大改动,“声人”被改为了“圣人”!停会儿我们在来详细说这个。


                              IP属地:江苏16楼2013-05-07 11: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