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坐落在国际历史文化旅游名城——桂林市尧山风景区内,曾先后隶属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1999年4月划转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办学30多年来,学院秉承航天精神,依托航天办学、依托工业兴学,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形成了产学研融合、异科融合、工学融合等显著特色,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学为主,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等各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性公办普通本科院校。
学院占地面积1123亩,校园环境优雅,布局合理,融山水人文为一体。校舍总建筑面积352060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239610平方米。固定总资产3.39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483万元。纸质图书97万册,中外报刊1218种,数字资源2.5TB。校园网络系统完善,建有千兆线路38条,布设超过13000个信息点,全面覆盖了教学区、办公区和生活区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37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15人(教授48人),研究生学历教师363人,具有行业背景或“双师型”教师占30%以上,有自治区级教学团队2个,广西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1个,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八桂名师1人,广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设有工商管理系、信息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子工程系、汽车工程系、外语系、人文社会科学系、经济与贸易系、自动化系、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系、传播与设计系、理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体育部等19个教学教辅科研机构。学院面向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000余人。
学院现有12个本科专业、47个高职高专专业,其中省部级优质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特色与优势专业19个,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及特色课程23门。建有各类实验室和实训基地73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7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实验室8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专项资金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10个。近5年来,学院承担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43项,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励29项。学院曾荣获“全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连续10年荣获“广西高等学院教学改革与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学院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广西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科研项目、航天科技民用化项目开展科学研究,加强“团队+学科+基地+项目”的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近5年来,学院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88项,获国家专利21项,省部级、市厅级以上成果奖励38项,其中,“微型无人机在防灾减灾中的运用”项目的研究成果,成功运用到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大地震等赈灾救灾工作中,被评为广西高校科技十大最具影响力事件之首。学院学报为先后荣获“广西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2009年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等称号。
学院通过实施“三大融合、三大工程、三大基地”建设,不断拓展了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全国性赛事中获国家级特等奖3个、一等奖15个,自治区级特等奖7个、一等奖29个。毕业生以理论基础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好,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好评。2009年,学院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10年被评为“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1年,作为全国三所高校代表之一,学院在教育部召开的“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作典型发言,介绍的就业工作模式得到了教育部领导的认可和许多兄弟院校的认同。
学院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芬兰屈米拉克索技术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与澳大利亚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合作开办了中澳会计国际班,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学院是教育部“承担数控技术及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任务”的院校、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无人机生产基地无人机项目研发中心”和“国家减灾中心无人机生产基地遥感遥测人才培养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人才培养基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人才交流中心在广西的唯一代理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动漫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先后荣获广西区先进基层党组织、桂林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节水工作示范校园、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等系列荣誉称号,多次被中央电视台、广西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广西日报等主流新闻媒体深度报道,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当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正坚定不移地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道路,全面实施“协同创新战略”和“非均衡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教学质量工程、人才强校工程、科技创新工程、特色名校工程等四大工程,全面推进内涵桂航、质量桂航、特色桂航建设。
学院占地面积1123亩,校园环境优雅,布局合理,融山水人文为一体。校舍总建筑面积352060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239610平方米。固定总资产3.39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483万元。纸质图书97万册,中外报刊1218种,数字资源2.5TB。校园网络系统完善,建有千兆线路38条,布设超过13000个信息点,全面覆盖了教学区、办公区和生活区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37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15人(教授48人),研究生学历教师363人,具有行业背景或“双师型”教师占30%以上,有自治区级教学团队2个,广西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1个,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八桂名师1人,广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设有工商管理系、信息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子工程系、汽车工程系、外语系、人文社会科学系、经济与贸易系、自动化系、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系、传播与设计系、理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体育部等19个教学教辅科研机构。学院面向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000余人。
学院现有12个本科专业、47个高职高专专业,其中省部级优质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特色与优势专业19个,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及特色课程23门。建有各类实验室和实训基地73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7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实验室8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专项资金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10个。近5年来,学院承担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43项,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励29项。学院曾荣获“全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连续10年荣获“广西高等学院教学改革与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学院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广西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科研项目、航天科技民用化项目开展科学研究,加强“团队+学科+基地+项目”的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近5年来,学院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88项,获国家专利21项,省部级、市厅级以上成果奖励38项,其中,“微型无人机在防灾减灾中的运用”项目的研究成果,成功运用到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大地震等赈灾救灾工作中,被评为广西高校科技十大最具影响力事件之首。学院学报为先后荣获“广西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2009年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等称号。
学院通过实施“三大融合、三大工程、三大基地”建设,不断拓展了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全国性赛事中获国家级特等奖3个、一等奖15个,自治区级特等奖7个、一等奖29个。毕业生以理论基础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好,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好评。2009年,学院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10年被评为“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1年,作为全国三所高校代表之一,学院在教育部召开的“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作典型发言,介绍的就业工作模式得到了教育部领导的认可和许多兄弟院校的认同。
学院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芬兰屈米拉克索技术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与澳大利亚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合作开办了中澳会计国际班,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学院是教育部“承担数控技术及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任务”的院校、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无人机生产基地无人机项目研发中心”和“国家减灾中心无人机生产基地遥感遥测人才培养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人才培养基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人才交流中心在广西的唯一代理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动漫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先后荣获广西区先进基层党组织、桂林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节水工作示范校园、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等系列荣誉称号,多次被中央电视台、广西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广西日报等主流新闻媒体深度报道,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当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正坚定不移地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道路,全面实施“协同创新战略”和“非均衡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教学质量工程、人才强校工程、科技创新工程、特色名校工程等四大工程,全面推进内涵桂航、质量桂航、特色桂航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