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庙吧 关注:69贴子:555
  • 16回复贴,共1

代庙“…圈”式村名的形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东平湖水库二级湖北半部,有不少村庄名字叫“…圈”,俗话说“一溜十八圈”呢。
经考察,这里从前还真有不少叫“…圈”的村子,不过,后来大多数都改了村名。目前保留这种情况的村子还有三个:“宋圈”、“刘圈”和“月河圈”。都在东平县戴庙乡辖区。
据《山东省梁山县地名志》,这三个村庄是这样的:
宋圈:位于梁山县城北19.5公里。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宋氏祖宋珠由青州府益都县迁此建村,因圈了大片土地耕种,故命名为宋圈。
刘圈:位于梁山县城北20.5公里处。清朝康熙年间(1622-1722年),刘氏祖由今银山镇马山头村迁此建村,因“距宋圈较近,故命名为刘圈”。
月河圈:位于梁山县城北19.5公里处。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年),郭氏祖由今银山镇徐庄村迁此建村,因在村外筑了一条月牙形的护村堤,故命名为月河圈。
水泊梁山一带尽管人类居住的历史较长,早在四五千年前就留下居住遗址,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由于自然灾害和战争,这一带不知有多少次居民的毁灭和迁走。居民的迁进迁出,构成了这一带的社会发展史。
每一次的居民的大规模地毁灭或迁出,都不可避免地留下大量“无主”土地,待人们再次迁来居住时,“画地为牢”,圈一片赖以生存的土地予以耕作,是当时迁民占有土地的主要方式之一。这样,再迁来的居民又要圈地,所圈之地自然要避开原先已被人圈过的土地,毕竟先入为主嘛。如新来者不知,欲圈别人已经圈过的土地,知情者就会提醒他:“那是某家圈的地!”
任何迁来的人家,都会把住处建在自己圈的地里方便的地方,时间一久,便形成村落。生活中人们相互介绍时就说:“在…圈里。”后来口头表达时逐步进一步省略为“…圈”,大家也都会心领神会。这就是“…圈”式村名形成的语境。上述“刘圈”村名即属此类。可以预料,在当时,这一带肯定有不少“…圈”式的村名。
“…圈”式村名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如“月河圈”村:“因在村外筑了一条月牙形的护村堤”而得名了。 现在,东平湖水库库区内的村庄都建在“房台”上,那是近年来的事。在过去,为了防止发水时村庄被淹,普遍在村外筑起护村堤。
现在看来,就是这两种情况了。


1楼2013-05-22 16:23回复


    2楼2013-05-23 09:07
    回复
      是的,现在还有这三个村,陆长飞就是宋圈的。


      3楼2013-08-22 13:44
      收起回复
        “…那里”式村名的形成呢?谁知道


        4楼2013-09-20 19:38
        回复
          你听说过“七十二那里”吗??


          5楼2014-04-10 14: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