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理解阐述:
1998年《拯救大兵瑞恩》为其后所有的战争片开创了手持纪实风格的先河,战场环境淋漓精致的表现与人物刻画细腻入微都做到了战争片的极致。相比较之下,其后包括亚洲两部战争大作在内的《太极旗飘扬》与《集结号》都可以说是其手法的缩影,但“画虎画皮难画骨”确切的定位了这两部商业性质的影片的观赏程度。虽然已经非常不错,但是场面宏及人物的刻画远不及其震撼于细腻。其首次商业化的实践定位使影片难免过于故事化表面化的发展。仅从影片宏观的把控方面确实有很大突破。存在的差距仍是巨大的。
要进步第一步是要敢于承认差距。以目前国内商业电影发展的阶段和经验要与好莱坞电影相抗衡是难度颇大的。差距甚至不是用时间可以衡量的。第一步首先是学习,也就是模仿,随后把其成熟模式转化为自己的经验模式熟练掌握后方才能到做系统的创新。从这个模式的定义来讲。现阶段的模仿是可以理解的。但如何把娴熟的影片制作技术手法同具有传统内涵的民族思想相结合是模仿走向成熟阶段的重要课题。
以上是作为一位观众客观的评价。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的影片并没有针对其他影片一较高低的想法,或是要在任何角度或者定位上超过其他影片。但至少我们把基于解决这一问题放到高度重视的地位。
作为一部同类型题材影片的导演,不仅需要对其他影片客观的分析学习,也需要对自己和自己团队的客观的自信,这种自信不是盲目的出于执着、天赋、努力中的任何单一一项,而是基于对于我们事业的敬重和自信。 如果说我认为一部投资仅仅四五十万《战士2》在场面和人物深度上会超过很多非常大投资的院线战争片 凡是正常人不枉会产生质疑和嘲笑。这种情况是完全正常也完全可以理解的。虽然完成这一任务的难度颇大。但自古以来在各个领域以小搏大以少胜多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只要时机和条件达到相对饱和的状态时,我们拍摄出一部各方面拥有相对高水准的影片可能性也相对较大的。
那么以下我对构成影片各个环节作出分解剖析 以阐述剧组对于影片自信的理由。
1.人员构成
剧组所有人员基于共同的理想和非盈利性的目的同甘共苦是国内大多数机构尤其是电影制作机构中极其少见的。基于非营利性的性质的致使所有人员都具有高度的兴趣、责任心、以及发自内心想拍好影片的强烈欲望。虽然组成时大多数均为相对业余水准,但通过现阶段在正规剧组的锻炼。有些方面甚至超过专业剧组水准。目前人均具有多能一专的综合素质。团队的融洽力与和谐程度也是每每在困难面前时令本人感到温暖和感动的,在这里没有相互间的勾心斗角。只有互相包容和理解。这种工作环境能创造出纯洁的产物。是任何想要成功的团体梦寐以求的温床,我们此时此刻~~~拥有。
2.拍摄周期
国内外优秀的导演和摄制团队,质量是因为时间的积累而产生的能量,有所谓“十年磨一剑”。更何况我们这些从学习直接转型到实践阶段的制作人员。但是我们在此时所具备的的优势也是无与伦比的。优秀的商业片尚且需要制定有限的制作周期,这个周期的限制会制约对影片有利的各个方面因素。商业片的性质决定大多数甚至院线影片其工作人员的筹备的程度远不如我们细致。我作为导演和编剧与当年参战人员,包括各个阶层干部 作战人员 后勤人员 侦察队员 军工以及群众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交流。我们跑遍了战场的每个角落,研究与影片有关的所有细节……包括我仅仅熟知其时代背景下几乎所有部队使用的制式非制式武器以及装备器材一项在内的各方面认知程度。是商业制作团队无法企及的。所以我们的影片筹备工作相对来讲也是非常完善的。
3.题材剧情及人物塑造
题材吸引力: 基本国内现阶段优秀的战争片多是以1937-1949年期抗战 内战为题材。无不外乎的题材设定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此类题材上创意资源枯竭的现象。大多数制作已经趋向于对于收视率的粗制滥造。就是对于极少数认真制作者而言,也多以从视听场面作为突破口的创新。也就是其优势仅仅为此。同时把故事内涵与视听效果相结合,在多数商业模式制作者的角度来讲出于上述的条件限制是较难的。而我们充分的条件允许我们可以同时具备两点。
相对于一个遥远陌生的年代。因为80年代离我们太近,近到我们亲身经历,所以近代或者现代的军事题材更容易让观影人群产生共鸣。把故事联系生活,从而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艺术对社会影响的角度来讲,也更容易实现这个价值。
就目前阶段来讲本片也会是本世纪第一部反映现代解放军在战争时期作战及军事思想,现代军人体系的构成的影片。片中体现出拥有现代化的战术战略,也是现代军人思想和内心的构成。其内涵及表现力会远丰富与解放前军事影片。
人物故事刻画:其实我们最为注重的是本条内容。电影随着其发展,技术进步是跨越式的,但是故事的讲述方法确是从中世纪就已经达到成熟了。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值得讲述并且大家愿意听的故事。我们讲述的战争中的人性的选择。所以人物才是影片的关键。我们能采访到太多经历过的老兵的事迹作为人物原型的种种塑造因素。这点也和其他抗战内战题材军事影片只能从资料和书籍中涉入能量的模式有着本质的跨越式区别。我们不仅能了解人物塑造的种种事件事迹,我们更能面对面的了解故事对象的喜怒哀乐。在条件上比其他军事影片能得到的更胜一筹。我们要做到的是把每一个人物有血有肉感情饱满的刻画出来,把人物的喜怒哀乐通过表演传递给观众。从而为之感动。而不是需要浮夸的故事设计作为卖点。
5.态度:
且说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制作的内涵的认知是每个科班出身的制作人员都耳熟能详的,但是在浮躁物质商业化的制作模式中,收视率、票房才是目标。已经没有多少导演或者制片方用真诚的态度去温习钻研其学到的知识。也就是说知道不代表有条件能做到。但是我们对影片成功的强烈的渴望致使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如饥似渴的学习研究。这一点上的努力能在一定程度减小我们的经验不足导致的差距。
6.硬性指标
服装道具: 我们影片中除枪械武器之外,均全部使用当年真实使用的服装及装具,多数为市场上极难找到的珍贵收藏品。装备种类和细致程度远超过抗战题材的范畴,且其数量上达到一个满编连级的规模。这种道具筹备状态带给观众的细致程度和真实程度上是也是其他影片元不能及的。
场景:取景地全程在当年战场原址的阵地及猫耳洞,战场环境以真实场地作为模拟设计。最大程度还原战争的真实环境。
摄制~特效技术: 我们技术及制作要求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对于军事的针对性保证了我们在战争题材领域具备了广度以及深度上同题材相对领先的特效制作水平,特邀制作人员中也包括在国际上技术出色的制作人员及团队。
综上所述,诸多条件我们同时已经具备。同时我们每天还在不断的校验各个环节合理性与执行力。希望期待的网友也和我们一样,不要盲目的认为我们执着认真的精神是期待影片的唯一理由。我们付出的汗水同时也具有科学的分析预计才是足以保证胜利的关键所在。各个环节尤其是硬性条件在如此充足的准备下。我们是完全有信心有理由打一场以少胜多以小博大的恶战的。
另:关于上映日期:
筹备从2009年拍摄第一部试验片至今有5年余载。5年的时间是一个漫长的影片构思、技术尝试、主创人员筛选过程,至2013年年初,主创人员已经确定。剧本重新修改方案开始整改。很多人认为影片应该尽早制作完成,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的选择在于从影片的质量和影片的制作周期两者间找一个平衡点来即满足大家的急切也满足大家的期待。这对于剧组来讲是一件辣手的事情。但是我们根深一个道理,影片的质量才是重中之重,观众的满足对于早一年拍出来的烂片和晚一年出来的力作哪个为之满意是可想而知的。我作为导演,从上学时至目前毕业两年的5年时间内仅仅围绕此一部影片至今,主创人员或辞掉工作或放弃机遇跟随剧组度过日日夜夜。工作、生活都完全牵制于本片。每个人急切的心情是要远大于观众的,所以对于影片的完成日期也请大家谅解。剧组2013年后的拍摄经费中包括由广大网友赞助构成,但是大部分仍是由本人、合作机构以及剧组每一个人辛劳工作赚取为主。延期、谨慎的拍摄、不仅是对影片负责,更是对观众负责。我们不想因为满足大家的时间期待而最后带给大家一部不够完美的作品。
最后也还是希望大家对于影片的期待同本人一样强烈,我们不会懈怠,更不可能放弃。我们相信通过新一代年轻人的努力可以创造出一部不论是在视听效果还是在艺术造诣上介不会让大家失望的优秀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