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黛玉是曹雪芹精心设计的成果,聪明、美丽、善良、圣洁……几乎没有什么缺点,真的要说缺点,那就是小性了。但是,黛玉难道愿意这样小性吗?谁不想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示给众人,谁不想抑制甚至改正自己的缺点呢?其实,黛玉使小性固然不该,但责任不见得全是黛玉的,相反大部分责任在王夫人身上。也就是说,黛玉纵然有过,也是王夫人陷害之过。
有人可能会说,王夫人只是对黛玉不好而已,但黛玉硬要使小性是黛玉的事。这句话经过细细剖析,是大错特错的,她明知道黛玉可能不高兴的,为什么还要刺激黛玉的情绪呢?
对于那些有希望改掉的缺点,黛玉自己也努力过的,原文为证: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所以,黛玉一开始就没打算做一个小性的人,相反还把礼节拿捏得极有分寸。但是,不喜欢她的王夫人,处处干扰她,险些儿打乱了她的计划。
王夫人知道黛玉性格敏感,可她不但不切断电源,反而更加主动地激发黛玉暴露出敏感的小性来。“金玉良缘”是对双玉爱情的最大障碍,王夫人偏偏就借此,让黛玉越发地烦躁不安,故而一点风吹草动就起了疑心,从而刻薄、指责宝玉。虽然事后黛玉也为自己言重而懊悔,但是覆水难收,她的刻薄之言已经一传十,十传百,所以偌大一个贾府都误解黛玉爱使小性,误解黛玉是近不得的了。第二十七回,宝钗因听到红玉和坠儿的对话巧妙把责任转嫁到黛玉身上时,丫环红玉与坠儿对黛玉的评价就是“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可是他们那里知道,就在刚才恰恰是他们认为非常厚道的薛宝钗在“嫁祸”黛玉呢?
让我们再收集那些对黛玉好的人。首先,贾母,将黛玉视作眼珠子,命根子,黛玉在贾母的呵护下,也没有侍宠撒娇,更没有使小性。然后就是宝玉了,我们细细分析可以发现,如果没有“金玉良缘”一说,黛玉是不会对宝玉发怒的。还有紫鹃,批评黛玉多么直率,黛玉却虚心接受。再者,就是姑娘们了。湘云说黛玉“行动爱恼人”,妙玉说黛玉“大俗人”,这些都没有让黛玉恼怒。这就说明,黛玉是个心胸宽广的人,除去王夫人的添乱,黛玉就没有使小性的时候。
说起马蜂,我们都会对那尾针不寒而栗,但是,尾针只是它保护自己的武器罢了。更何况,你明知道它有尾针,却还要捅马蜂窝,那就怪不得它不客气了。黛玉好比马蜂,王夫人好比那捅马蜂窝的人,你说谁的责任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