绯红之月小说吧 关注:1,515贴子:22,793
  • 3回复贴,共1

李德胜时代的资本与劳动(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林毅夫等人认为:
  中国传统经济体制是为了在资金稀缺的条件下实现资金密集型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目标,以扭曲产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宏观政策环境、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制度,以及没有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为特征的三位一体模式。
  经济发展战略是外生的可以由政府选择的变量;而在资本稀缺的农业经济中,一经选定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就会形成相应的扭曲价格的宏观政策环境,以及以计划为基本手段的资源配置制度和没有自主权的微观经营制度。这三者是内生变量,在逻辑上是由特定的资源结构和发展战略的选择而诱发形成的,构成不可分割的或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一定的资源配置方式必然相应导致特定的经济结构类型,而一定的微观经营机制也产生特定的激励效果,这两个方面就表现为一种经济绩效。【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上海三联书店,序言、第55-56页】
  他们把毛时代的政府想象成一个资本家,这个资本家为了尽快投资重工业,就需要把价格机制作为手段来使用,撬动整个国家的资源配置乃至于经济体制结构。这个说法很具有代表性,很受世界银行欣赏,他们的书还得到了世界银行的奖励。
  按照市场价格作为配置资源手段的观点,政府掌握的定价权是通过价格机制实现资源向重工业倾斜的手段,林毅夫的观点有没有道理,我们可以对照一下当年中央决策层的看法: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重工业投资的比重特别大,而且比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重工业投资的比重还要大。前面说过,在五年内的工业基本建设的投资中,制造生产资料工业的投资占百分之八十八点八,制造消费资料工业的投资占百分之十一点二。……我国现在的情况是:原有的重工业的基础特别薄弱,需要我们积极地长期地去扩大重工业的基础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国营和私营的轻工业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没有使用的潜在力量,并且还有广大的手工业可以做重要的补充。在我国,一方面许多轻工业品不能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另一方面许多轻工业设备还有空闲,原因就在于缺少原料。所以说,我国目前发展轻工业的问题,主要不是增加投资的问题,而是增加原料生产的问题。在轻工业的一些原料还不能大量地增产以前,增加轻工业的投资,是不能发挥投资效果的,因为原料供不上,即使工厂建成也不能开工生产。但如果农业丰收,轻工业原料有很大的增产,在现有的轻工业设备不足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年度计划中考虑增加一些轻工业工厂的建设。因为轻工业工厂的建设比较容易,建设时间比较短,也就不致于拖延建设进度。【李富春:《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载1955年7月8日《人民日报》第2版】


IP属地:湖南1楼2013-06-11 10:56回复
    计**济条件下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充分利用机器设工作时间。1982年中国纺纱设备自动化程度不如西方国家,但单锭棉纺纱能力可以达到0.17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则没有一个超过0.1吨,这意味着中国用比较落后的技术,通过增加机器年利用小时数达到西方先进设备差不多两倍的实际产能。如果再考虑国产纺织设备的性价比状况,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资金利润率的差距有那么大了:
      一九六五年基本完成的、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第二代棉纺织、印染新设备,集中了全国纺织工业科研、革新的最新成果,吸取了国外的纺织新技术,同当时的世界先进设备水平比较,并无逊色。
      还由于国内生产的设备,在价格上能比进口纺织设备便宜得多,如五十年代初期,国产棉纺设备的价格只有进口设备价格的三分之一左右,七十年代后期还不到进口设备价格的30%。这样,就能以同样的投资建设更多的工厂。【钱之光主编《当代中国的纺织工业》第二章第三节、第四节第一节】
      除了资本充分利用和性价比高的原因之外,工业企业的效益好,还有两个重要的宏观理由。李时代长期实行产品利润分配上“工大于商”【 郭今吾主编《当代中国的商业》当代中国出版社电子图书,第七章第四节】的原则,在产品成本和最终售价的差额中间坚持工业拿大头,也就是说,产品实现环节的成本最小化了,结果整个社会投入商业的人力物力水平都很低:
      


    IP属地:湖南6楼2013-06-11 11:00
    回复
      看来林毅夫是海峡对面派过来的卧底。。。。。。


      IP属地:山东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3-06-11 14:40
      回复
        符合资本主义权贵们的利益而已,文人无德,自古如是。


        10楼2013-06-11 23: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