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卫国手工业的发展与匠人暴动卫国从曾为“诸侯之长”到国力日衰不被人重视的小国,这绝非偶然因素所为,而是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分不开的。与手工业发展相适应的,应是和谐的生产环境、稳定的社会局势和畅通的贸易渠道。但春秋时期的卫国不是如此。统治者生活上奢侈腐化,政治上无能;对外示弱,对内暴虐。为满足其无度的生活需求和对外贿赂求安,人民特别是手工业者受到严重的压迫剥削,这就与卫国手工业的发展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导致卫国在春秋末年发生了两次匠人暴动。《左传・闵公二年》载:“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把鹤饰以纹绣并乘大夫轩车,上层的奢侈浪费由此可见。《诗经・鄘风・相鼠》中把卫国暴虐无道的统治者比喻为老鼠。对此,统治集团的上层人物也深有体会,《左传・襄公十四年》载,孙林父对蘧伯玉说:“君之暴虐,子所知也。”师旷回答晋侯问卫乱的原因时说:“或者其君实甚。……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3](P1016)政治上,卫国统治者昏庸无能,贵族间争权夺利,导致内乱不止,外患频仍。春秋初年,诸侯为争做霸主竟起纷争,不断发展国力,而卫国却处在激烈的内部斗争中。入春秋后,卫国80余年的时间里更君7次。统治者之间的争夺,造成国无宁日,民无宁时。没有安定的环境,人民不能从事生产,手工业的发展肯定受到影响。且卫国统治者对于当时诸侯竟相称霸、剑拔弩张的时局不能很好地把握,难免会卷入战争。战争中又不能做到知己知彼,只是盲目出击,结果遭到各国的联合进攻。春秋初年,郑国实力可谓最强,而卫不自量力,首先攻郑,10年之内卫郑交战5次,卫国实力因此受到重创。城濮之战中又舍近求远,联楚抗晋,楚败,卫成公被迫逃亡。战后,卫不思悔改仍与晋为敌,遭到晋的多次进攻,却得不到楚国的有力帮助。鲁国本是卫国之友,卫却帮郑攻鲁。卫联陈抗郑,陈却与郑结盟。政策上的错误导致诸国对卫的交相侵伐,卫国因此由大变小,由强变弱。频繁的战争,使人民疲于奔命,百业凋敝。且战争消耗大量国力,战败后的纳贿求和,以及霸主常用聘、朝、会、盟等形式迫使小国朝贡、纳赋,更加重了卫国的负担。纳贿、朝贡、纳赋等大都是用手工业品完成的,卫国的统治者则把这些转嫁到人民身上,更加重了卫国手工业者受压迫剥削的程度。手工业者不堪这种无度的盘剥,只能反抗。公元前478年,“(卫庄)公使匠久。……石圃因匠氏攻公”。[3](P1710)卫庄公逃出都城后被杀。相隔8年,卫国工匠又发起暴动,“(卫出)公使三匠久。……皆执利兵,无者执斤。使拳弥入于公宫,而自大子疾之宫噪以攻公”。[3](P1725)卫出公被迫出亡,死于越。这两次匠人暴动沉重打击了卫国统治者,卫国国势因此而日益衰败。处于大国之间的卫国只能苟延残喘,任人欺凌,终春秋之世再也不能复兴。概而言之,卫国承袭了商朝重商的传统,手工业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无论从出土实物还是商业流通状况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手工业的发展对其社会各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但是,由于统治者生活的腐朽和政治的无能,西周春秋时期卫国手工业的发展未能带来国家的稳定和强大,反而使国家逐渐衰败,苟全于乱世之中,真是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