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引爆网络舆情的“郑州警方抓嫖误抓女警”事件18日再次引起舆论热议。据乐思舆情系统的监测信息显示,在新京报6月18日题为“抓嫖误抓女警 中队长被免职”的报道,因为“殴打女警者系实习生”的说法再次招来网友非议声一片。
事件:中队长被免职,殴打女警者系实习生
新京报记者17日从河南郑州警方内部人士处获悉,就本月初爆出郑州文化路派出所民警抓嫖误抓女警一事,当日带队的中队长常大云已被免职,负有领导责任的大队长被行政记过处分。上述处分并未在郑州市公安系统公开通报,仅在涉事的文化路派出所内部进行了传达。而曾在当日殴打被误抓女警者为警校实习生。
网友:“实习生”成为“新发明”
“殴打女警者系实习生”的报道曝光后,引来无数网友网友围观。据乐思舆情采集(www.knowlesys.cn)的数据可知,截至18日15时,凤凰网该转载新闻吸引了62931人参与议论,网友跟帖1403条。在网友的跟帖中,大部分网友对与“殴打女警者系实习生”的说法表示反感,调侃“实习生”和“临时工”的评论占大多数。
@ 一点办法都没有:除了临时工外,现在又出了个实习生。在我看来不管你是什么人、什么职业。打人就是侵犯人权,侵犯人权就是违法。
@ wuuxxxx:临时工,实习生,代课老师,有关部门创造一个又一个的新岗位,并赋予它存在的价值。
@ 凤凰网友:“实习生”,这是继临时工之后的又一伟大发明,今年国家科技奖的主要得手!
@ wwr5636:这次不是临时工,多了个实习生!天才呀,下次不知道还有什么心名词,学习了。
@ 作家走出森林:又是“实习生”的“非正式”警察员工,就算是吧,那么带这“实习生”的正式警察师傅不会是什么好警察。再者,现在“实习”就这样了,混入警察转正以后还了得?另外,好在抓的是同行,要是抓的是非警察的其他老百姓,情形会是怎样呢?其结果肯定很惨。
点评:舆情回应需慎言慎行
近年来,随着“暴力执法”事件不断的被网上曝光,公共执法部门正面形象严重受损,公众对此不满情绪也是不断累积,只要一有缺口就极易爆发。而“抓嫖误抓女警”事件闹得舆论哗然,公众不满情绪高涨,并由此引发一场影响范围广的舆情危机,就是表现。面对这种带有普遍性的公共事件,官方舆情引导和舆情应对必须谨慎。因为在舆论高度聚焦的时候,一个不经意的行为,一句不经意的回应都有可能触发危机的再次爆发。
这次“殴打女警者系实习”的回应,可能是这确是事实,但由于“临时工”屡屡被很多部门当做逃避危机的盾牌,使得公众对于“临时工”这类回应表现极大的反感度,并且形成“这是在剥离责任”的刻板认识。因此,这次的“实习生”说法引来网友的指责声一片也就不足为怪了。所以在突发事件舆情应对时,相关部门应该充分了解网络民意,把握公众不满的是什么,在舆情回应是需慎言慎行,防止因不必要的言论激发二次危机。
事件:中队长被免职,殴打女警者系实习生
新京报记者17日从河南郑州警方内部人士处获悉,就本月初爆出郑州文化路派出所民警抓嫖误抓女警一事,当日带队的中队长常大云已被免职,负有领导责任的大队长被行政记过处分。上述处分并未在郑州市公安系统公开通报,仅在涉事的文化路派出所内部进行了传达。而曾在当日殴打被误抓女警者为警校实习生。
网友:“实习生”成为“新发明”
“殴打女警者系实习生”的报道曝光后,引来无数网友网友围观。据乐思舆情采集(www.knowlesys.cn)的数据可知,截至18日15时,凤凰网该转载新闻吸引了62931人参与议论,网友跟帖1403条。在网友的跟帖中,大部分网友对与“殴打女警者系实习生”的说法表示反感,调侃“实习生”和“临时工”的评论占大多数。
@ 一点办法都没有:除了临时工外,现在又出了个实习生。在我看来不管你是什么人、什么职业。打人就是侵犯人权,侵犯人权就是违法。
@ wuuxxxx:临时工,实习生,代课老师,有关部门创造一个又一个的新岗位,并赋予它存在的价值。
@ 凤凰网友:“实习生”,这是继临时工之后的又一伟大发明,今年国家科技奖的主要得手!
@ wwr5636:这次不是临时工,多了个实习生!天才呀,下次不知道还有什么心名词,学习了。
@ 作家走出森林:又是“实习生”的“非正式”警察员工,就算是吧,那么带这“实习生”的正式警察师傅不会是什么好警察。再者,现在“实习”就这样了,混入警察转正以后还了得?另外,好在抓的是同行,要是抓的是非警察的其他老百姓,情形会是怎样呢?其结果肯定很惨。
点评:舆情回应需慎言慎行
近年来,随着“暴力执法”事件不断的被网上曝光,公共执法部门正面形象严重受损,公众对此不满情绪也是不断累积,只要一有缺口就极易爆发。而“抓嫖误抓女警”事件闹得舆论哗然,公众不满情绪高涨,并由此引发一场影响范围广的舆情危机,就是表现。面对这种带有普遍性的公共事件,官方舆情引导和舆情应对必须谨慎。因为在舆论高度聚焦的时候,一个不经意的行为,一句不经意的回应都有可能触发危机的再次爆发。
这次“殴打女警者系实习”的回应,可能是这确是事实,但由于“临时工”屡屡被很多部门当做逃避危机的盾牌,使得公众对于“临时工”这类回应表现极大的反感度,并且形成“这是在剥离责任”的刻板认识。因此,这次的“实习生”说法引来网友的指责声一片也就不足为怪了。所以在突发事件舆情应对时,相关部门应该充分了解网络民意,把握公众不满的是什么,在舆情回应是需慎言慎行,防止因不必要的言论激发二次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