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俄语学习者联谊会于8月20日星期日,在同济大学举行成立大会,共到会的朋友30位,其中28位朋友参加拍照。
深邃碧蓝的天空,白雪皑皑的大地;宁静祥和的森林,大气磅礴的河川;金粉绮丽的教堂,包罗万象的博物馆……我可以尝试着用语言来描述俄罗斯,但是这份厚重的俄罗斯情节又岂是单纯的笔墨之事?因为历史和地理的缘故,我想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点或多或少的俄罗斯情节……据说上海是亚洲唯一一个有普希金铜像的城市。
8月20日的上海,还没有从酷暑中解放出来。同济大学环境学院的315房间里的气氛却比似火的骄阳还要热上几分。上海俄语爱好者联谊会在这个不大的房间里诞生了,从此,喜欢俄语和俄罗斯的朋友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家。
刚刚成立的新家虽然不大,却来自各个领域:外教Людмила,俄语前辈,上外博士,IT高手,商业精英,学成归来的留学生,还有专门从外地赶来的俄语爱好者……其中,最引人注目,也是最应当值得感谢的是这次活动的发起人-《疯狂俄语》主编我们的Liosha,他在百忙的工作中为我们组建了这个家,让我们有了倾诉感情的地方,我们的“家庭”成员来自四面八方,但是对俄语,对俄罗斯都有着自己深厚而又独特的情节。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有位同济大学毕业的师兄,把自己的女儿也带来了,借这个平台向喜欢艺术的女儿展开俄罗斯这个艺术的圣殿。
很多人虽然彼此之间都没有见过面,但是在网络上,在电话中其实彼此已是多年的老友,更另人高兴的是,在会上有些朋友还找到了同门师兄师姐,彼此的距离一下拉进了,刚跨进门时的羞涩和拘谨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消失殆尽;杭州外贸公司的刘青也从杭州特意赶来参加会议。而亲切的Людмила更是开心异常,她很高兴可以在上海看到那么多说俄语,学俄语,用俄语的朋友。Людмила耐心地和每个人交谈,鼓励大家用俄语聊天。虽然大家的俄语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已经多年不说俄语,可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个人都尽量用俄语交流着。水平稍高一点的,自由的跟Людмила神聊,水平稍微差点的朋友夹带着手势努力地表达着自己的思想,刚开始学的朋友用一个个简单的单词介绍自己。热情的Людмила更是邀请大家每天给她打电话。
两点钟到了,盼望已久的联谊会正式开始了。Liosha做了简短的致辞,鼓励大家对这个新家献计献策。作为“开山鼻祖”的我们自然是不遗余力的各抒己见。
最重要的自然是把握联谊会的方向。会上出现了两大意见:一部分朋友认为联谊会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帮助大家提高俄语水平;一部分朋友认为应该是以联谊为主,只是以俄语为平台,以各种活动来提高大家学习俄语的兴趣并帮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俄罗斯。经过热烈的讨论,第二种方案为大家广泛接受,从而定下了新家的基调:开展丰富多彩的和俄语、俄罗斯有关的活动,增进大家的了解,提高学习俄语的兴趣。大家还提出了具体的活动方案,比方去野外郊游,跟在俄罗斯人在上海的联谊会交流,更长远的还包括跟俄罗斯的有人互派交流等等。一个个提议,一个个想法,无不闪烁着大家对俄语的喜爱和痴迷。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的史亚军老师在会上给出了很多的意见和建议,从学术的角度为我们的联谊会提出了很多中肯看法;在俄罗斯居住多年的徐进先生,更是结合俄罗斯的实际,向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优美的俄罗斯社会画卷;刚从乌克兰留学归来的苏杭,是个性格开朗的男生,幽默的语言引来了大家阵阵的笑声;国际物流公司的王文达为联谊会录了像,并且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大家还集思广益,为今后联谊会如何开展定下了基本的财会方法,讨论了联谊会会员的权利和义务。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已将,每个人的声音都被倾听,每个人的意见都被讨论,每个人的想法都被大家找到了闪光点……
在大家的提议下,为了更好的为大家服务以及我们的家庭更加茁壮的成长,由自荐和推荐产生了联谊会第一个“家长会”。各个负责人纷纷表明了态度,要竭尽全力的为稚嫩的家添砖加瓦,凭借自己的努力,将小家建大,慢慢向外辐射,最终团结每个喜欢俄语,喜爱俄罗斯的朋友。
也许大家的俄语水平有高有低,可是我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对俄语和俄罗斯的喜爱让我们走到了一起;我们不再满足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我们渴望知道俄罗斯的年轻人是如何的纵情歌唱;我们不再满足于只通过电视用羡慕的眼神看着红场,我们渴望亲自触摸历史的篇章;我们不再满足于平时仅仅局限于专业的围墙,我们渴望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自由畅想……正是这么多的不满足给了我们一个共同的梦想,正是这么多的渴望又促使我们永远向前而不畏惧任何风浪。
如果你正在学习俄语,加入我们吧,你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如果你对俄罗斯感兴趣,加入我们吧,你可以聆听到一个全新的俄罗斯;如果你热爱艺术,加入我们吧,你可以在俄罗斯的艺术殿堂更加自由的翱翔;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加入我们吧,你可以更加清晰的触摸历史……
联谊会结束的时候,大家热烈的笑脸,飞扬的青春被定格在一张小小的照片上,可我们充满希望的梦想没有停息,它张开了翅膀,正在奋力的飞翔。
深邃碧蓝的天空,白雪皑皑的大地;宁静祥和的森林,大气磅礴的河川;金粉绮丽的教堂,包罗万象的博物馆……我可以尝试着用语言来描述俄罗斯,但是这份厚重的俄罗斯情节又岂是单纯的笔墨之事?因为历史和地理的缘故,我想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点或多或少的俄罗斯情节……据说上海是亚洲唯一一个有普希金铜像的城市。
8月20日的上海,还没有从酷暑中解放出来。同济大学环境学院的315房间里的气氛却比似火的骄阳还要热上几分。上海俄语爱好者联谊会在这个不大的房间里诞生了,从此,喜欢俄语和俄罗斯的朋友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家。
刚刚成立的新家虽然不大,却来自各个领域:外教Людмила,俄语前辈,上外博士,IT高手,商业精英,学成归来的留学生,还有专门从外地赶来的俄语爱好者……其中,最引人注目,也是最应当值得感谢的是这次活动的发起人-《疯狂俄语》主编我们的Liosha,他在百忙的工作中为我们组建了这个家,让我们有了倾诉感情的地方,我们的“家庭”成员来自四面八方,但是对俄语,对俄罗斯都有着自己深厚而又独特的情节。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有位同济大学毕业的师兄,把自己的女儿也带来了,借这个平台向喜欢艺术的女儿展开俄罗斯这个艺术的圣殿。
很多人虽然彼此之间都没有见过面,但是在网络上,在电话中其实彼此已是多年的老友,更另人高兴的是,在会上有些朋友还找到了同门师兄师姐,彼此的距离一下拉进了,刚跨进门时的羞涩和拘谨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消失殆尽;杭州外贸公司的刘青也从杭州特意赶来参加会议。而亲切的Людмила更是开心异常,她很高兴可以在上海看到那么多说俄语,学俄语,用俄语的朋友。Людмила耐心地和每个人交谈,鼓励大家用俄语聊天。虽然大家的俄语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已经多年不说俄语,可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个人都尽量用俄语交流着。水平稍高一点的,自由的跟Людмила神聊,水平稍微差点的朋友夹带着手势努力地表达着自己的思想,刚开始学的朋友用一个个简单的单词介绍自己。热情的Людмила更是邀请大家每天给她打电话。
两点钟到了,盼望已久的联谊会正式开始了。Liosha做了简短的致辞,鼓励大家对这个新家献计献策。作为“开山鼻祖”的我们自然是不遗余力的各抒己见。
最重要的自然是把握联谊会的方向。会上出现了两大意见:一部分朋友认为联谊会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帮助大家提高俄语水平;一部分朋友认为应该是以联谊为主,只是以俄语为平台,以各种活动来提高大家学习俄语的兴趣并帮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俄罗斯。经过热烈的讨论,第二种方案为大家广泛接受,从而定下了新家的基调:开展丰富多彩的和俄语、俄罗斯有关的活动,增进大家的了解,提高学习俄语的兴趣。大家还提出了具体的活动方案,比方去野外郊游,跟在俄罗斯人在上海的联谊会交流,更长远的还包括跟俄罗斯的有人互派交流等等。一个个提议,一个个想法,无不闪烁着大家对俄语的喜爱和痴迷。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的史亚军老师在会上给出了很多的意见和建议,从学术的角度为我们的联谊会提出了很多中肯看法;在俄罗斯居住多年的徐进先生,更是结合俄罗斯的实际,向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优美的俄罗斯社会画卷;刚从乌克兰留学归来的苏杭,是个性格开朗的男生,幽默的语言引来了大家阵阵的笑声;国际物流公司的王文达为联谊会录了像,并且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大家还集思广益,为今后联谊会如何开展定下了基本的财会方法,讨论了联谊会会员的权利和义务。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已将,每个人的声音都被倾听,每个人的意见都被讨论,每个人的想法都被大家找到了闪光点……
在大家的提议下,为了更好的为大家服务以及我们的家庭更加茁壮的成长,由自荐和推荐产生了联谊会第一个“家长会”。各个负责人纷纷表明了态度,要竭尽全力的为稚嫩的家添砖加瓦,凭借自己的努力,将小家建大,慢慢向外辐射,最终团结每个喜欢俄语,喜爱俄罗斯的朋友。
也许大家的俄语水平有高有低,可是我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对俄语和俄罗斯的喜爱让我们走到了一起;我们不再满足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我们渴望知道俄罗斯的年轻人是如何的纵情歌唱;我们不再满足于只通过电视用羡慕的眼神看着红场,我们渴望亲自触摸历史的篇章;我们不再满足于平时仅仅局限于专业的围墙,我们渴望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自由畅想……正是这么多的不满足给了我们一个共同的梦想,正是这么多的渴望又促使我们永远向前而不畏惧任何风浪。
如果你正在学习俄语,加入我们吧,你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如果你对俄罗斯感兴趣,加入我们吧,你可以聆听到一个全新的俄罗斯;如果你热爱艺术,加入我们吧,你可以在俄罗斯的艺术殿堂更加自由的翱翔;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加入我们吧,你可以更加清晰的触摸历史……
联谊会结束的时候,大家热烈的笑脸,飞扬的青春被定格在一张小小的照片上,可我们充满希望的梦想没有停息,它张开了翅膀,正在奋力的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