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京剧是角儿的艺术,是以人为载体的载歌载舞的舞台呈现,不去了解人,空谈艺术,可行吗?
在读《声远长天》之前,我对程派艺术知之甚少,对筱派艺术更是一无所知。但一种隐秘的好奇力量摧动着我想了解这两个人。他们是那个年代京剧艺术最顶尖水平的承载者,他们是生逢乱世艺术生命被无情折断者,他们是声名遐迩的艺术家,也是默默无闻的苦行客,是光鲜亮丽的宠儿,也是脆弱无依的囚徒。他们原是普通人,因为选择了京剧而走了向不普通的人生,他们也将自己的生命交付给了这项事业……
王吟秋
立秋,是太阳经过黄经一百三十五度的时间,在这一天里,夏去秋来,气温转凉。自古以来有无数的文人骚客喜欢吟咏秋天,因为秋之季节能引发他们的无穷情丝。淡淡的惆怅,渺渺的思念,在这个天高云淡的季节里显得如此深远绵长。
程艳秋习得诗书,将自己的名字改作“砚秋”,更具有书卷气。
新艳秋撷“艳秋”为名,以表仰慕之情。
王吟秋拜入程门之前即已取名“吟秋”。
有人曾劝王吟秋改名,因为“吟秋”与蝉的另一别名相同。蝉鸣不过一夏,并不耐得长久,“吟秋”这外名字寓意不好。王吟秋并没有接受这个建议。后来,王吟秋以七十五岁古稀之年意外横死寓中,为一生未尽的事业画上了匆匆的句号。
第一次看王吟秋是在五老程《锁麟囊》的录像中,初看王吟秋,并没有太大的感觉。只是觉得他和我以往看到的程派演员都不太一样,含蓄内敛、深沉凝重,全不似那些可以用“火爆”来形容的“程派”的表演。
经过几次重温,我渐渐喜欢上了王吟秋,喜欢上了他沉稳大气的风格。同时也喜欢上了程砚秋,自认为好像懂得了一些所谓程派的艺术原则。
然而,在惊艳的同时,我又感到失落,因为他所体现出的艺术旨趣和格调,已经和目下大众的审美相去甚远了。
自程砚秋逝世后,程派阵营一分为二,王吟秋矢志担起坚守程派的使命。
从资历、水准上,他当之无愧;从个性、择取上,他从一而终。
选择坚守,这不光是他对严师的尊仰、报答,同时,也是选择了一条漫漫无期的长路来作为自己艺术生涯的终结。
艺术需要坚守,也需要革新。然而革新者易于赢得鲜花和掌声。坚守者则抱残守缺,孤芳自赏,默默耕耘……
王吟秋似乎一开始就站在了注定失败的一边。
吟秋,是否也暗合了当秋气肃杀,万物萧索时,依旧清歌吟唱的命运?
在迟小秋的回忆文章中,王吟秋是一个严格恪守师命的人。他牢牢地记住程砚秋传授自己的一招一式,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点分寸,不逾分毫。
他自幼孤苦,严师亦如慈父。念及师严在世时的情景,他会哭成泪人。
程砚秋在教学上向来严谨不阿,在生活上却无微不至地关怀。一次师徒同逛商店,王吟秋的眼睛在一件大衣上多停留了几秒,程砚秋即问他“喜欢吗?”,王吟秋轻轻地“嗯”了一声,随即二人便离开了商店。
第二天早晨王吟秋一睁眼,那件大衣已经挂在自己的床头……
但他要将程派标准的艺术规范传承下去,不仅仅是感念师恩,而是因为他深深地懂得、并且钟情于程派之美。
正是因为懂得,才能默默坚守。正是因为钟爱,才甘愿奉献一生。
美是什么呢?
“美”并不是和“新”同义的,且“新”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只有真正的美,才会常新。
可惜这个道理仿佛人人知道,而人人又与之背道而驰。
花几十年甚至一生的代价来换得这样的美太苦,穷一生谨守那些条条框框又太可笑了。
连梅大师都说了“移步不换形”,那就先“移步”吧,换不换“形”的事以后再说。
王吟秋举步为艰。他痛苦、彷徨、茫然、失语……
他感到时日无多,但又无力回天。他仿佛走入了一个自说自话的世界,一人呓语,一人赏玩。
在台上他风光无限,在现实中,他却是一个弱者。
既然扭转不了乾坤,干脆独善其身。起码自己的身体还是属于自己的。
在最后的日子里,王吟秋将全副心思投入在寻找和培养传承人上面。
年年祭扫先师墓茔时,他是否抚墓哀哭、在内心一遍遍向先师诉说着现实的种种,谁能解他内心之痛?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前段时间看五小程合演《锁麟囊》,触目惊心。
在她们的心里,不知是否住着一个清洁无污的“程砚秋”。
她们的审美里,不知是否有“花开并不百花丛”的解读。
如果有朝一日让她们独自祭起程派的大旗,她们是否有“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骨气?
名声是毒药,荣誉乃云烟,只有沉下去、沉下去,才能稳稳地站起来。
王吟秋似一抹清风飘然而去,留下了他诉之不尽的遗憾、失落与悲凉。
千百年后,有人能解此局吗?
京剧是角儿的艺术,是以人为载体的载歌载舞的舞台呈现,不去了解人,空谈艺术,可行吗?
在读《声远长天》之前,我对程派艺术知之甚少,对筱派艺术更是一无所知。但一种隐秘的好奇力量摧动着我想了解这两个人。他们是那个年代京剧艺术最顶尖水平的承载者,他们是生逢乱世艺术生命被无情折断者,他们是声名遐迩的艺术家,也是默默无闻的苦行客,是光鲜亮丽的宠儿,也是脆弱无依的囚徒。他们原是普通人,因为选择了京剧而走了向不普通的人生,他们也将自己的生命交付给了这项事业……
王吟秋
立秋,是太阳经过黄经一百三十五度的时间,在这一天里,夏去秋来,气温转凉。自古以来有无数的文人骚客喜欢吟咏秋天,因为秋之季节能引发他们的无穷情丝。淡淡的惆怅,渺渺的思念,在这个天高云淡的季节里显得如此深远绵长。
程艳秋习得诗书,将自己的名字改作“砚秋”,更具有书卷气。
新艳秋撷“艳秋”为名,以表仰慕之情。
王吟秋拜入程门之前即已取名“吟秋”。
有人曾劝王吟秋改名,因为“吟秋”与蝉的另一别名相同。蝉鸣不过一夏,并不耐得长久,“吟秋”这外名字寓意不好。王吟秋并没有接受这个建议。后来,王吟秋以七十五岁古稀之年意外横死寓中,为一生未尽的事业画上了匆匆的句号。
第一次看王吟秋是在五老程《锁麟囊》的录像中,初看王吟秋,并没有太大的感觉。只是觉得他和我以往看到的程派演员都不太一样,含蓄内敛、深沉凝重,全不似那些可以用“火爆”来形容的“程派”的表演。
经过几次重温,我渐渐喜欢上了王吟秋,喜欢上了他沉稳大气的风格。同时也喜欢上了程砚秋,自认为好像懂得了一些所谓程派的艺术原则。
然而,在惊艳的同时,我又感到失落,因为他所体现出的艺术旨趣和格调,已经和目下大众的审美相去甚远了。
自程砚秋逝世后,程派阵营一分为二,王吟秋矢志担起坚守程派的使命。
从资历、水准上,他当之无愧;从个性、择取上,他从一而终。
选择坚守,这不光是他对严师的尊仰、报答,同时,也是选择了一条漫漫无期的长路来作为自己艺术生涯的终结。
艺术需要坚守,也需要革新。然而革新者易于赢得鲜花和掌声。坚守者则抱残守缺,孤芳自赏,默默耕耘……
王吟秋似乎一开始就站在了注定失败的一边。
吟秋,是否也暗合了当秋气肃杀,万物萧索时,依旧清歌吟唱的命运?
在迟小秋的回忆文章中,王吟秋是一个严格恪守师命的人。他牢牢地记住程砚秋传授自己的一招一式,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点分寸,不逾分毫。
他自幼孤苦,严师亦如慈父。念及师严在世时的情景,他会哭成泪人。
程砚秋在教学上向来严谨不阿,在生活上却无微不至地关怀。一次师徒同逛商店,王吟秋的眼睛在一件大衣上多停留了几秒,程砚秋即问他“喜欢吗?”,王吟秋轻轻地“嗯”了一声,随即二人便离开了商店。
第二天早晨王吟秋一睁眼,那件大衣已经挂在自己的床头……
但他要将程派标准的艺术规范传承下去,不仅仅是感念师恩,而是因为他深深地懂得、并且钟情于程派之美。
正是因为懂得,才能默默坚守。正是因为钟爱,才甘愿奉献一生。
美是什么呢?
“美”并不是和“新”同义的,且“新”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只有真正的美,才会常新。
可惜这个道理仿佛人人知道,而人人又与之背道而驰。
花几十年甚至一生的代价来换得这样的美太苦,穷一生谨守那些条条框框又太可笑了。
连梅大师都说了“移步不换形”,那就先“移步”吧,换不换“形”的事以后再说。
王吟秋举步为艰。他痛苦、彷徨、茫然、失语……
他感到时日无多,但又无力回天。他仿佛走入了一个自说自话的世界,一人呓语,一人赏玩。
在台上他风光无限,在现实中,他却是一个弱者。
既然扭转不了乾坤,干脆独善其身。起码自己的身体还是属于自己的。
在最后的日子里,王吟秋将全副心思投入在寻找和培养传承人上面。
年年祭扫先师墓茔时,他是否抚墓哀哭、在内心一遍遍向先师诉说着现实的种种,谁能解他内心之痛?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前段时间看五小程合演《锁麟囊》,触目惊心。
在她们的心里,不知是否住着一个清洁无污的“程砚秋”。
她们的审美里,不知是否有“花开并不百花丛”的解读。
如果有朝一日让她们独自祭起程派的大旗,她们是否有“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骨气?
名声是毒药,荣誉乃云烟,只有沉下去、沉下去,才能稳稳地站起来。
王吟秋似一抹清风飘然而去,留下了他诉之不尽的遗憾、失落与悲凉。
千百年后,有人能解此局吗?